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教育管理发展研究(6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教育管理发展研究(6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职教育管理发展研究(6篇)

第一篇:高职教育管理创新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高职教育管理中,信息化为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机会,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了管理效率。但是,由于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管理的效果。本文主要针对高职教育管理中,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及应用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创新模式;信息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在高职教育管理中,信息化资源的应用为管理创新带来了机遇。信息化在高职教育管理的应用中,一方面促进了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行解决。因此,本文在高职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应用的策略。

一、高职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不够重视

信息化是时展的结果,要求各行业应该顺应这一时展潮流,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也是如此,应该在其发展中对信息化管理进行充分利用。但是现阶段,仍然有诸多高职院校管理者固步自封、坚守传统,不愿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而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效率非常低,导致学校管理越来越落后。由于其它高职院校均纷纷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而这些仍然采用传统管理方式的院校在与其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信息化的过程并非短期内就能实现,需要长期努力,才能逐渐实现效果,传统管理模式与信息化管理模式在交替的阶段,也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也是一些院校管理者不重视的原因,害怕麻烦,所以积极性不高,导致了信息化资源无法利用到院校的管理中。

2.资源分布不均

当前高职教育中,多数仍然采用应试教育模式,所以应试教育仍然是诸多高职教育的重点,因此在进行信息化管理改革中,其重点还是侧重于应试教育,注重的是硬件设备,在信息化资源的应用中,体现出在计算机的引进及教学设备的更新方面,教学硬件设备水平提高非常快,信息化也主要应用于对学生成绩的检查等指标上,而在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管理应用软件方面基本都忽略了。例如关系到教学资源信息的信息资源数据库被忽视掉,造成信息化资源在分配的过程中存在不均的现象。

3.信息化资源质量问题

受高职教育管理者的影响,其在进行信息化资源分配的时候,有偏向教学资源占据多数,而后勤管理部门的资源较少,出现不均现象,导致管理部门间资源链构成不完整,信息化资源缺乏整体性,系统质量不高。还有部分院校在对信息化系统进行选择的时候,受到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如过于看重短期利益、政策压力等,往往对系统的选择比较草率,缺乏专业的指导培训,造成所选择的信息化资源无法达到实际管理的需求,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种种问题,对管理模式的创新带来了阻碍。

二、高职教育信息化管理创新的策略

1.提高管理者重视程度

对于高职教育管理者而言,应该改变传统思维模式,顺应时展潮流,对信息化资源加强重视,充分了解信息化资源的优势,同时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也应该对信息化资源的优势进行宣传与推广,让全校师生及管理部门对信息化资源能够更好的接受。此外,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高职院校师生对信息化资源也应该进行认识与了解。在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管理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信息化资源的重要性也要求高职院校管理者充分的进行认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对信息化资源也要充分的应用;对于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而言,主要是利用信息化资源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2.合理配置信息化资源

在高职院校信息化资源投入中,不但要从硬件设备方面加大投入,还应该从软件资源管理系统方面加大投入,要求高职院校管理者明确,在硬件投入的基础上,也要对软件加大投入。通过硬件与软件的合理配置,促使高职院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对信息化资源也要求管理者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学习,对不同学科、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加大整合力度,确保完整的信息链资源在院校内形成。将信息化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优化配置,按照实际工作,尤其要对后勤管理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化资源在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才能保证信息化资源的充分利用,防止出现资源配置不均造成资源浪费或资源不足的现象发生。

3.加大监管力度

在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创新中,要求要有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员,从信息化资源的采购到运行,要有专业人员全程进行监督管理,确保信息化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应用。在采购阶段,要确保信息化资源能够合理配置,按照实际需求进行采购;对所选择的产品性能、质量都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防止购买到不合格产品。采购回来的产品在安装中,也要进行监督管理,安装好以后,要组织师生对信息化资源软件进行学习,保证信息化资源能够更好的在高职院校内推广应用。当然,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由于对软件的不熟悉或沟通不畅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一旦出现问题,就需要专业人员针对不同的问题给予不同的处理办法,确保信息化资源能够在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中更快的适应,最终在不同部门之间构建起良好的信息网络,保证了高职院校内多个部门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并且要确保部门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状态。

三、结语

在信息化大背景下,要求高职教育管理中必须要顺应时展的要求,用创新的理念进行管理,将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教育管理中,促进高职教育管理效率的提高。本文通过从高职管理者重视、信息化资源优化配置及加大监督力度,保证信息化资源质量的角度出发,对高职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进行分析,最终目的是提高高职教育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郑庆彬.创新高职教育“以生为本”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1):215-217

[2]罗梦君.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7):194-195

[3]吕恒喜.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3,(08):45-45

作者:黄艳 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对于人才的需求方面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高职院校的学生是适应社会生产、管理、建设需求的专业性人才。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基础人才,在社会中是重要的人才资源。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在高职中对于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举措。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念、精神思想和道德观念是目前需要关注的主要方面。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多方面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衔接

在对于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管理的衔接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在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不全面等问题和现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衔接中,应该处理好各方面的联系以及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方法和体制,在进行教育管理的工作中应该从学生的各方面着手进行研究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是一项长时间需要进行的工作。在教育者素质、管理体制、政治教育模式、学生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管理衔接上应该进行研究以及分析,做好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工作。

1.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现状

在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学生的思想发展的过程中成熟的趋势比较明显,并且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会产生许多的心理矛盾以及表现出来的心理压力。在高职院校中,由于学校的体制以及就业等压力,或者社会的认知等都影响着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思想的发展。在此时思想教育工作就显示出了其重要性,在学生的价值观念等引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现状中,在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中不够明显,导致目标的不够明确等。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的招生标准减低,学生普遍的思想道德素质不够高,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难度。

2.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目标不够明确

高职院校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学生刚刚升入高职院校时会产生迷茫等没有方向的情况,在这一时期则应该加强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培养。但是在很多时候由于管理的方法不够完善或者是目标不够明确,容易造成在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

2.2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制度和内容不够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制度应该包含学生各方面的管理,主要是日常生活、学习、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管理的目标。在建立相关的制度与规定时应该合理的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等行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对于学生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2.3在高职院校中相关及教育工作者的意识淡薄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教师的职责在于育人,但是很多时候由于教师本身思想认识不够,导致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彻底的问题,在衔接方面出现断层或者是不够完整的局面。

3.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衔接的对策

3.1改变以往的教育思想,提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在高职的时期,学生的思想等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形成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加强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研究。在学校的研究中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制度,加强对于思想教育管理的力度。

3.2加强对于教育者的管理,提高重视程度

在高职院校的管理中应该加强对于学生教育观念的转变,改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加强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在对于教育管理者的招聘以及管理上应该严格进行,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3.3建立完善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

在学校的管理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应该有待提高。在建立体制时应该重视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周围环境,制定一个中和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在面对不同的学生中应该对于管理的方式进行完善。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该加强对于体制的完善,制定具有明确教育目标的体制。

总结

高职教育在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学生的就业以及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很大的意义。高职教育的规模在近年来日趋扩大,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管理时应该更加的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王玉香,朱峰,黄昆,朱国良.谈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基本途径[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3:67-70.

[2]吴成钢.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5:69-71+95.

[3]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高职院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J].职业技术,2006,24:4-10

作者:郭爱国 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和谐理念下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探究

摘要:和谐是现代人文中的重要核心理念。高校作为高文化素质、独立意识、创新精神型人才聚集的场所,其对于和谐理念有更加强烈的需求。在高校的教育管理方面,应遵循和谐的原则,用相对柔性的教育与管理逐渐替代硬性、刚性的要求,从而打造出一个全面和谐的大学校园。基于此,对于和谐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和高校管理运作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和谐理念;管理机制;管理运作;高校教育管理

高校在其教育管理中融入和谐的理念,这是现代化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整体发展趋势。我们要正确理解这种和谐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运作当中融入和谐的理念,不断提高、改善高校的教育管理环境,充分发挥出高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高校的和谐、健康发展。

一、和谐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机制方面的应用

一个学校采取怎样的教育管理机制,是确保和谐理念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当中能否真正地发挥出作用的前提与基础。在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当中,通常把人放在第二位,它们关注的是机构、权力及章法,通过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且严格的规章,逐步实现对于高校各成员的教育、管理及控制。而对于这些成员来说,绝对地服从管理才是关键。最终整个高校就会成为一个在其教育管理制度的统治下拥有计划性和统一性的整体。由于这种教育管理方式要求高校中的每位成员都必须听从指挥,因而无法激发教师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就无法发挥出他们的创造性。久而久之,我国高校越来越缺乏创造性,只会墨守成规,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在传统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下其效率日益低下等诸多突出的问题,制约了高校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必须要融入和谐的理念。首先,在其教育管理机制上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为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长远发展着想,时刻考虑如何开发他们无限的潜能,充分发挥他们强大的创造力;还要考虑到其教育管理的有序性原则,考虑到教师及学生的价值体现,最终满足每个人的不同需要。其次,将高校的教育管理机制放在我国法律和法规的框架之下,使得国家法律所赋予人们的各项权利都能够在高校的教育管理机制中得以保障与体现。这样才有利于保护高校每位成员的合法权益,保障高校的教育管理能够正常进行。最后,还要使其教育管理机制体现出民意,也就是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听取群众的意见,不断鼓励他们为高校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从而确保高校的教育管理机制能够既不脱离人民群众,又能够让他们自觉地去执行,最终不断提高高校的教育与管理效率。

二、和谐理念在高校管理运作方面的应用

高校具备良好的教育管理机制,只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第一步,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怎样去执行这些教育管理制度,即具体化的教育管理制度运作。传统的大学教育管理机制的运作环节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问题,比如,高校人际关系不和谐等。这都是因为高校教育管理高层过于重视权威,而对下级缺乏亲和力,使得下级对上级只有无条件服从,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从而使得下级的积极主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

另外,高校的教育管理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和谐,有些人过于斤斤计较,总是想着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可以为自己谋取多少利益,当自己有意见或有建议不敢当面说出来时,总是喜欢在背后说,从而影响了高校的人际关系。同时,高校各个教育管理部门间也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它们总是相互推卸责任,各自为政,严重缺乏现代社会教育管理当中所需要的那种团结协作的意识与精神。

所以,我们必须要在和谐的理念指导下不断推进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首先,在教育管理机制的运作当中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教育管理者必须深刻认识到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不仅仅要靠行政命令,强行推行教育管理制度,而应将心比心,把高校中的每个成员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尽可能地让教育管理的过程变成不断满足高校每个成员需求的过程。我们应通过让高校的各个成员在其被教育与管理前先从内心接受这些教育管理制度,达到不治而治、无为而治的效果,不断促使他们实现自律、自育,从而有效提升高校管理的效率。其次,还要在其教育管理的工作运作过程当中,将教育与管理化为一种服务,让大家能够更好地去接受。最后,我们还要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体现尊重,将大家视为一个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使得大家可以共同享有平等的校园资源,从而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逐步实现个人的发展与成长,最终共同推动我国高校的长远和谐发展。

三、结语

和谐理念是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不断提升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不断改善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环境,从而不断调动高校成员们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最终实现高校的和谐健康发展,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玮.探讨路桥企业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东方企业文化,2013(11):52.

作者:唐子惠 单位: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探析

摘要: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师重视自己的角色。从教师作为权威者、心理工作者和专业教育者角色这三个方面讨论了教师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从而充实了教育管理的理论。

关键词: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角色;职业技术

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与我国的普通教育又有所不同。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专门的技术型人才,教学任务也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基于这样的教育目的,其教育样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也要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对待自己的角色。

一、权威者的角色

尽管教师是教育中的一个环节,但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教育环节中处于权威的地位,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

(一)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尊师重道是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习俗本身就赋予了教师一种地位上的优越性。因此,教师是权威的代表。古代教育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教师有权利处罚那些挑战他权威的学生,现代教育仍然保持着这种教师权威。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属于教育群体之一,他们不仅接受人生知识,还接受以后赖以谋生的专业知识。某种程度上讲,他们的老师更像他们的“师父”,因此,教师在职业教育中分量重要。

(二)行为模范

由于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因此,教师是学生的行为规范。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行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在行为规范上也体现出了其权威性。职业教育的学生尚未成年,他们需要一个行为规范,而教师正是这一角色的合适人选。

(三)家长的代言人

职业教育学院一般采用封闭式管理的方式。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我国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多为未成年人或刚刚成年。这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进入普通全日制高中就读,因为考虑未来的发展,便转而接受职业教育。这些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较重。因此,采取封闭式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其次,由于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普遍离家较远,采用封闭管理有利于他们的安全。在这样的封闭化教学环境中,教师便成为了他们在学校里的实际“监护者”,因此教师也是他们的家长代言人。这种情况把老师上升到权威者的角色。他们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负有思想教育的责任。

(四)团队的领导者

教师是学生的核心,在班级中处于领导地位。因此,教师是团队的领导者。一个班级就是一个集体,而要完成集体活动的正常运转则需要一个领导人物,以便于统筹规划各项活动的开展。学校里既有教学活动,也有其他德育活动、体育运动等别的活动。这些活动的领导人物必然要由教师充当。在职业教育学校,教师还扮演者社会团队的角色。教师既是教育传授者,同时也兼具社会职务,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这就需要教师做他们职业实践活动的导师。他们有可能共同参与某项实践活动,这时教师就成了理所当然的团队活动指挥者。

(五)纪律的执行者

学校的日常活动需要有一定的规则。这就要求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成员必须严格遵守校纪校规,教师则是学校纪律的执行者。这是由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和职能所决定的。教师必须要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教师必须要紧密关注学生的动向,以完成其家长代言人的人物。所有这些职能赋予教师以执行纪律的特权。相对于普通学校的学生,职业教育学校的在校生相对较难管理。这要求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以保证学校各种活动顺利的开展。

二、心理工作者的角色

学生作为个体人必然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出现,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职业教育学生,他们正处于人格的成熟和定型期,这一阶段的心理活动较为频繁。这就需要教师在搞好教学活动的同时,也要扮演好心理工作者的角色。

(一)朋友和知己

尽管教师在学校中处于权威地位,扮演者权威者的角色,不过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合理利用权威,而不能盲目利用教师的权利去强迫学生服从。事实上,这种教育方式是有害无利的。现代教育提倡和学生做朋友,成为知己。教师只有把自己和学生放到平等的地位,才能吸引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只有和学生成为朋友,成为知己,学生才愿意讲出自己心中的话。这样能够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指导,从而能够规避许多隐性的问题。

(二)人际关系

艺术家学生群体的构成比较复杂,学生之间的家庭环境、心理状况、性格禀性等都各不相同,这就导致学生之间存在诸多矛盾。教师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同时需要处理好学生之间的问题。这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很好地调节和处理人际关系。教师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等。

(三)心理治疗师

不可否认的是,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多数成绩较差,他们不很热爱学习。和一般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他们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个别学生还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因此,职业教育学校中的教师,必须懂得甚至精通心理学知识。他们必须能够担负起学生心理治疗的工作和责任。教师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加以纠正。

三、专业的教育者角色

教师除了以上两个角色之外,其最重要的角色是专业的教育者。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和学两个方面。教师要把学生教好,首先就要让自己学好。教师既是学习的示范者和指导者,也是教学的组织者和研究者。

(一)学习的示范者和指导者

教师首先是学习的示范者,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表率,善于学习。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积极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教师必须不断适应新事物、新知识、新理论的出现。只有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成为学生的模范,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这需要教师时刻了解本专业技术的发展,并时刻走在学习的最前沿。其次,教师还起着学习指导的作用。教师的任务是“授人以渔”,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作为一个专业的教育者,指导学生学习是最基本的能力。在职业教育学校,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更要重视指导学生的实践。

(二)教学的组织者和研究者

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者,还是教学的组织者和研究者。一个合格而优秀的教师是能够很好地组织教学工作。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合适的课程等,从而合理地组织学生的教学工作。职业教育不像普通学校一样课程较为统一。由于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在于学习实践能力,因此,他们的课程设置较为复杂。不同的专业开设的课程不一样,同时还要学习英语、语文等通识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组织和安排学生的课程。另外,学生的课下活动也需要教师进行合理地安排,才能有序地进行。以上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做好教学的组织工作。

其次,教师还是教学的研究者。教师的工作是做好学生的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合理地完成教学任务,就要做好教学的研究工作。例如,教师需要不断研究和使用媒体教学法、网络教学、实践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由于职业教育的学习侧重点不在于理论知识,而在于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法上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师处于教育的核心位置,这就要求教师重视自己的作用,尤其是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在职业教育中,教师更加需要重视自己在教育管理中的角色作用,从而很好地利用好自己的角色去管理学生。教师要充当一个好的心理工作者,以减少职业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还要能够很好地组织教学工作等,做一个合格的专业教育者。

参考文献

〔1〕徐子亮.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俊明.近年来国内关于教师角色冲突的研究综述〔J〕.教师教育研究,2005(3).

〔3〕张翅.近十年来国内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6(10)

作者:武海江 单位:渤海大学

第五篇:微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思路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微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从“微时代”的大众化、交互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入手,阐述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的开展,从而提升高校教学质量。

关键词:微时代;社交软件;交互性;及时性

一、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人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进入了“微时代”,网络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人手一机”的现象在我国出现,微信、微博等典型的“微时代”终端社交软件,被大量安装在手机、iPad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时代”社交应用的使用,使得传播信息在总体数量上有所减少,所以其在互联网中传播的速度更快。“微时代”的主要特性就是及时性、广泛性,很多新闻事件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上还没出现,而在社交软件中都已经广泛传播。“微时代”的应用群体,大学生是主要部分,这也为高校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契机,由于微信、微博在大学生广泛流传,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内容也丰富多彩,所以高校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须紧随“微时代”的特点,开展相关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二、“微时代”的特点

“微时代”是短小精炼的信息传播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是以微博、微信等移动终端社交软件为代表,加快信息传播速度、增强信息影响力。“微时代”具有以下特点:

1.大众性。“微时代”的信息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对受众的局限,由于各个移动终端应用的功能,使得使用微信、微博等应用的群体都可以对信息进行编写和传播,并且可以对既定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微时代”的信息更具大众化和普遍性,很多身边的大事小情都可能会变成新闻话题,从而成为“微时代”传播的信息。只要手机在手,人人都能成为“微时代”的信息传播者和参与者,大众将成为信息的控制者,信息优势将不复存在。

2.交互性。“微时代”的信息传播更加突出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流通,大众将不再是单纯的信息受体,而是通过自己的移动终端应用,积极地对信息进行评论、转播,从而成为“微时代”信息的参与者,甚至是缔造者。从这个角度来看,“微时代”的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新闻的参与者,更是信息的传播者,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通过互联网和微博、微信而积极地交互和沟通,扩大了人们的交际网。

3.及时性。“微时代”信息传播依赖于互联网,互联网强调的是信息的共享性和及时性,加上“微时代”的各个社交软件在传统信息数量上有了很多限制,而在格式上、形式上却有了很大的突破,很多网民可以不用经过专业的培训就可以完成信息的传播,这些都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加凸显“微时代”信息的及时性。一些新闻往往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上都为播出,在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上都已经广泛传播,很多新闻事件在刚刚发生就能通过微信、微博被及时地传播到网络上,呈现在各个网民面前,这些都是“微时代”及时性的具体表现。

三、“微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

大学生作为“微时代”的主要群体之一,是微信、微博的主要使用者,这些为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新契机。

1.增添新的教学内容。首先,“微时代”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以及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微时代”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也为暴力、反动、色情等各种不良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大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还未形成,政治觉悟相对较低,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所以针对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的培养更加重要。此外,通过利用“微时代”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和及时性,高校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时,可以微信、微博为媒介,将社会中的热门话题、近期新闻推送或转发给学生们,让其了解当前国家的发展形势、阅读政治新闻,从而加深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同时将社会的热门话题挑选出来,通过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疏导和学习,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开发的平台,对学生的沟通交际、思维训练都有很大的帮助。

2.完善教育方法。“微时代”的大众化、互动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允许广大学生和老师都能到一个共同的平台上及时地进行沟通。利用“微时代”的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可以实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通过对教育信息的推送和传播,使得学生们能够主动在网络平台中学习新的相关知识。此外,微信、微博等构建的沟通交流平台,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而且能够让学生避免面对面问问题的尴尬,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络和移动社交应用将自己的学习难题或生活中的问题在社交软件中以匿名的方式发表出来,从而征求老师、学生的意见,这种线下指导的教育管理方法将更加有效地推动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3.改善教育环境。“微时代”新的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从而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学生们通过对微信、微博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正确地树立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另外学生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加大自己的主动性,主动地汲取知识,同时,自己的困惑也能够在共享平台中得到解答或宣泄,极大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生活,从而有效改善高校教育环境,提升教学质量。

四、总结

“微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利用其自身的特点,有效实现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和教育环境,从而提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长贵,刘戎.“微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应变举措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

[2]彭焕英.“微时代”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作者:张仁学 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第六篇:职业院校教师对问题学生教育管理的分析

摘要:职业院校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学生,对其教育和管理直接关系到学校学风和校风建设,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乃至生存和发展。面对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真探讨和践行问题学生转化的有效途径,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适用人才,是职业院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本文将从教师的倾注爱心、学会赏识、善用惩戒、致力于持续改进等四个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职业院校;问题学生;教育管理

什么是问题学生,有人简单称之为差生、后进生、坏学生等。确切地讲,是指那些学习不认真,思想品德及心理存在缺陷,具有不良习惯与习气的学生。这些学生主要表现有:(1)学习动机缺失,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不上课、不听讲、不交作业,甚至对考试也不在意,学习成绩差,多门功课不及格。(2)自尊心扭曲,他们往往采取不当方式表现自己,如:搞恶作剧、留与众不同的发型、穿奇装异服等。他们不能容忍老师当众批评自己,硬撑面子,不肯轻易认错,甚至对老师咄咄逼人,给老师下马威,以此向同学暗示出“我是厉害的”。他们存在着既自卑又自负的矛盾心理,有时自吹自擂、盲目自大;有时又自暴自弃、破罐破摔。(3)是非观模糊,他们辨别是非能力差,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便有认识,往往也不能自制,在行动之后,也不会产生忏悔之意,因而一错再错而不能自拔。如经常性喝酒、抽烟、上网等;甚至打架斗殴、滋事,造成人身伤害;更有少数学生拉帮结派,以强凌弱,有违法犯罪倾向。

大家知道,由于近几年我国教育结构调整,大学扩招,加之初高中学生总量减少,造成职业院校生源不足,生源素质急剧下降,可以说,到职业院校就读的大都是初高中阶段成绩落后和一些表现较差的学生,其中不少人是抱着混日子的想法入校的,低门槛、低起点,使职业院校一开始就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学生,这已是不争的实事。学生现状如此,但面对社会的要求、家长的期望,职业教育既不能放弃这个群体,教育质量也不能因此降低标准,这样,对于这个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就成了职业院校最重要、也是最棘手的问题,许多教师为此整天手忙脚乱、手足无措,普遍感觉是:老办法不管用,软方法不顶用,硬方法不敢用。如果这些学生得不到有效转变,甚至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受其影响,班风、校风不正,将会有更多学生被带入到这个群体,使我们的工作陷入恶性循环之中,我们的培养目标根本无法实现。

对于问题学生的转化,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正确面对,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同时要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从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对待。虽然做好问题学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长的配合,也需要学校建立一整套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但更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笔者认为,教师在具体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努力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一、倾注爱心

问题学生以往得到的关心和温暖普遍太少,周围的人经常对他们表现出不同的嫌弃态度,这样一来,他们与教师之间存在着无形的感情上的“鸿沟”,因此,教师与问题学生如果不建立起真挚的感情联系,其教育和转化工作就难以奏效,倒容易产生对立。然而,与问题学生建立感情联系并不简单,因为他们常常存在疑惧、戒备等抵触心理,所以教师对这些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要用“心”去拉近彼此间的距离,用“爱”去建立彼此间的和谐关系,这是转化问题学生的前提。首先,真心接纳问题学生。人无完人,不管怎样的学生,都有好与坏两个方面,问题学生也有自己的长处,我们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就应该包容、理解、尊重和正确评价他们,决不能鄙视他们;我们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就应该主动地适应学生,而不能总要学生适应自己。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始终对学生保持一种平等、开放、客观的态度,才能真正获得问题学生的认可。

其次,经常与问题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特别是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倾听如同医生的望闻问切,它不是一味的听,而是在与学生交谈时要七分听,乃至八、九分的听,并不时提出一些引导性的话题,这样,充分尊重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启发、疏导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此外,主动与问题学生交朋友,时常关注、关心、照顾他们。如:学生生病,送其到医院就诊;在家休病假时,打去问候的电话;生日时,递上一份贺卡等。老师的温暖与关怀,那怕仅仅是一个善意的微笑、一束关注的目光、一句提醒的话语,都是沁人心脾的春风,是和风细雨,可以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从而使师生产生融洽的感情,引起思想共鸣,让学生乐于接受教育。教师只有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给予问题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才能获得良好的回报,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二、学会赏识

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赏识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推动力量,各种研究资料表明,赞赏、肯定是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精神上的高级需要,它不但使人发现自身的优点和美德,更重要的是,能从中感受到人们对自己的期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信任和温情。对问题学生的赏识,既是帮助他们找回自己好的、善良的一面,也是把温暖的阳光播洒到他们的心灵深处,由于问题学生以往都是被忽视、被指责的对象,现在的表扬和过去的批评会在他们的心里形成极大的反差,会使他们倍受感动,进而激发他们将更加努力表现自己,以求得老师的第二次表扬,这样,就能引领问题学生走出失败的阴影,并努力去体验成功的快乐,形成良性循环。正如邱吉尔所说的“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怎样地赞美他人”。

赏识是教师在转化问题学生时很容易忽视掉的一种教育手段,面对问题学生诸多的不良表现以及在班级、学校制造的种种麻烦,大家往往认为批评都来不及,又何谈赏识呢?其实不然,今天,某学生的作业认真了,没抄别人的;上课的时候听讲了,没说话;值日时拣起了地上的废纸,卫生打扫得很干净……,有了进步,我们即时给予一个肯定、向家长报一个喜,而非只是有了问题,才去训斥、去向家长告状,这就是很好的赏识。又如:某学生在维护秩序时与一名违纪同学发生了矛盾,我们了解情况后,不去一味地责怪他,而是表扬他是非观念强了,鼓励他在是非面前要站稳自己的脚跟,同时还告诉他:打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出现问题还要求得老师和学校的帮助。这其中也是赏识。

我们赏识问题学生必须学会:(1)充分信任他们,经常为其表现优点和长处创造条件、提供机会;(2)不求全责备,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3)能不失时机地对他们予以肯定,做到“凡是好的现象都得到表扬,凡能点名表扬的都点名表扬”。当然,对问题学生的表扬应把握好分寸,更要真诚,我们表扬这些学生不能夸张,不能让他们认为你是忽悠他以及感觉你是虚伪的表扬,而是实事求是、发自内心的,如此才会真正打动他,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任何一个学生,哪怕他是被认为最顽劣的学生,都有其闪光点,只是人们没有发现罢了,如果每位教师都能用、而且都善于用“放大镜”去寻找学生身上的每一处哪怕十分微不足道的闪光点,当他们身上有点滴进步时,他们听到的是表扬、鼓励的赞扬声,而不是满耳充斥的抱怨、责骂声,那么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到“我能行”,他们的潜能就有可能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三、善用惩戒

问题学生的转化往往仅仅依靠说服、引导,靠赏识教育是不够的,他们的许多错误行为通常是因个人的意志力差及不良习惯所造成,并非认识不到位,对这样的错误讲再多的道理,可能都是白费口舌,没有效果,即便是认识上的原因,他们对有些道理也是听不进或不能理解的,此时,我们就有必要用恰当的惩戒手段让其明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知道哪些界限是不能逾越的,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谓惩戒,“惩”即惩处、惩罚,是其手段;“戒”即戒除、防止,是其目的,它是一种难以拿捏的教育方法。其一:面对越来越大胆调皮、越来越难以管束的问题学生,惩戒过于软弱,缺乏威慑力、没有效果,过于严厉,又容易引起逆反、产生负作用;其二:面对国家各种惩罚学生的“禁令”和社会舆论的苛责,教师惩戒学生时唯恐被冠以“体罚学生”之名,往往陷入左右为难、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因此,现代教育和教育对象都对惩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唤教师一定要善用惩戒。

高明的惩戒者应把惩戒作为问题学生教育管理的一种必要的辅助手段,应会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错误程度以及对象的个性特点,注意掌握好惩戒的分寸与尺度,并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戒方式,努力将惩戒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它有时可能表现为风刀霜剑,有时又会是极富人情味的。具体来讲,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尊重学生人格,慎用惩戒举措。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付出的是更多的爱心,在对学生正面教育无果的情况下,惩戒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实施惩戒时,惩戒的对象是学生的违规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惩戒学生的错误行为与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结合起来,一方面惩戒的强度必须是以警醒学生为限,另一方面,惩戒必须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造成精神或身体上真正的伤害。尤其要注意:惩戒不是惩罚,更不是体罚,攻击性语言、谩骂侮辱、挖苦讽刺、拳打脚踢、逐出课堂等粗暴做法不但教育不好学生,也有损教师的崇高形象。2.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区别采取惩戒方式。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承受能力,对症下药,才能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如:对外向型的学生可直截了当,对内向性的学生宜含蓄善诱、点到为止;对心理敏感的学生应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心理麻木些的学生可采取暴风骤雨式的方法;当学生心情好时,惩戒可开门见山,而情绪低落时,惩戒则和风细雨、迂回击中。3.坚持规范、公平公正的惩戒原则。

教师在惩戒学生时,只能依据学校相关制度,依据已经明确了的班规,同时,必须了解全部的事实,掌握确凿的证据,对所有学生一碗水端平,而不能太随意。不应受权威观念影响,期望学生无条件服从;不应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不问青红皂白或偏听个别学生的只言片语冤枉学生;更不应受感情因素影响,把工作、生活中的不悦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总之,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需要惩戒,但一定要慎用、善用,稍有不当,都有可能失之偏颇,与初衷相去甚远,而“慎用”和“善用”的关键就是要做到惩戒有因、惩戒有度、惩戒有爱。

四、致力于持续改进

虽然问题学生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各不相同,但他们大凡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内心“良知与邪恶”的斗争、“是与非”的选择,才有了今天的现状,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于这些学生的消极心态和不良习惯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就决定了他们的转变不会是一朝一夕、几朝几夕的事,因此,我们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切不可操之过急,必须致力于持续改进。

首先应帮助学生确立可实现的目标,注意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细化到每学期、每周、每天、乃至每一节课,所有目标形成一个个“台阶”,由此搀扶着学生不断向前走、向上走。长此以往,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小目标的同时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渐渐恢复自信。

其次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真正说“具体话”、办“具体事”,而非“大道理一堆、任何细致的事都不做”,通过长期的坚持,学生在努力保持自身之美、遵守既定事项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要知道:一个人一步登天做不到,但一步一个脚印能做到;一下子成为人才做不到,但每天进步一点点能做到。因此,我们对问题学生不求完美、但求进步,对他们提要求时,尽量少一些、低一点,根据心理学家查尔迪尼的“门槛效应”,如果“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是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跨越一道道门槛,并始终以百倍信心迎接新的挑战的,这样,久而久之,必将是功到自然成,转变在其中。

作者:孙玉虎 单位: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