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建筑与环境的联系分析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建筑与环境的联系分析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建筑与环境的联系分析论文

摘要:系统科学、生态科学是对自然界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深化认识。文章运用系统观分析了建筑环境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运用生态价值观剖析了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内涵。

0引言

前不久,笔者在媒体上获悉,有关专家和热心观众从13个参赛方案中,投票评选产生北京2008年奥运主体育场(国家体育场)的3个优秀方案作候选方案。按得票数(相差无几)自高到低依次是:由瑞士赫尔佐格和梅德隆设计公司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的“鸟巢”、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飞碟式浮空屋顶”、由日本株式会社佐藤综合计画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的“天空体育场”。最后,“鸟巢”脱颖而出,成为实施方案。不过,笔者最欣赏的还是节能型的“天空体育场”,因为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建筑的理念和“绿色奥运”的精神。“天空体育场”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在利用自然通风、自然光线方面有独到之处。其形态象征着广博的大自然,以柔和的“白云”(半月型玻璃顶面)和绿色的“丘陵”(主体)为主要创意,连同来源于阳光射穿“白云”的“光塔”的联想,形成体育场与自然共生、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浑然一体的景观。在满足体育场的所有功能的同时,其形式和材料较大程度地做到节能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不可否认,“鸟巢”、“飞碟”最具有视觉冲击力,新、奇、特的外观最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而赛后用于广告或观光,也最能产生直接的、眼前的经济效益。然而这都与可持续发展建筑的理念尚有一定的距离。何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理念呢?这先要从系统观的角度认识建筑与其环境的关系。

1建筑系统与其生态环境系统存在“互塑共生”的关系人们往往从某一方面强调建筑是艺术、建筑是文化、建筑是技术、建筑是结构、建筑是符号等等,往往失之偏颇

应该从建筑最重要的功能,即回到“原点”去认识建筑。人类最原始的建筑是天然洞穴,之后是稍加改造的人工洞穴和在树林里就地取材搭建的巢穴。因此建筑的原始含义就是“庇护所”,即遮风避雨、抵御自然侵害的场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过漫长的岁月,建筑从单一的“庇护”功能拓展到包括生产(如厂房)、运行(如道路、桥梁、运河)、景仰(如纪念馆、庙宇)等在内的多种基本功能,建筑的形式也日益多样。今天,建筑不仅仅构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道道“屏障”,也成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座座“桥梁”。拥有上述功能的建筑系统显然具有消耗资源(如占地、耗能、耗材、用水等)和排泄废物(如废水、废气、废渣等)两种基本行为,从而与其环境(主要指建筑的生态环境系统)息息相关。生态环境系统包括环环相扣的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生物的消费者和生物的分解者四个部分。任何建筑系统都与其生态环境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系统科学揭示,系统对其环境存在两种相反的作用,即引起环境中某些事物的有益变化、维护环境品质和动态平衡的积极作用与不断向环境排泄自身废物、导致环境品质变坏和失衡的消极作用。

环境对寓于其中的系统也存在两种相反的作用,即给系统提供生存发展所需的资源、激励或有利条件的积极作用与给系统施加束缚、扰动、压力甚至危害系统生存发展的消极作用。这些作用相互交织,呈现出系统与其环境“互塑共生”的关系,即环境塑造着其中的每个系统,同时又被其中的每个系统所塑造,这种塑造作用的正负效果的存在,使它们处于一种双向因果链的关系中。系统科学还表明,系统进化和退化是同步发生和同时存在的两种演化趋势和过程。因为一个系统有序程度的提高,需要从其环境中吃进“负熵流”,这相当于把系统的熵增转移到其环境系统中。换句话说,系统的进化以其环境中某些方面的退化为代价,系统有序程度的提高以环境有序程度降低为条件。这种现象我们今天已经见到,急剧的工业化、城市化,过度的放牧、开垦土地,往往人为带来环境的退化,反使经济发展受挫直至危及人类生存。系统不合理地消耗资源行为,将导致环境资源的匮乏,破坏环境向系统提供资源的能力;系统排泄废物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环境品质变坏,破坏环境吸纳、消化系统排泄物的能力,这两方面都会危及环境中的系统生存发展。因此,系统要生存发展,一方面必须尽量减少系统的排泄物或尽量将这些排泄物纳入环境超系统的大循环中,成为其他系统的资源,从而被环境吸纳和消化。另一方面必须有效地、适当地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把保护和优化环境作为系统自身的重要功能目标,以此规范系统自身的行为,维护生态环境系统平衡。人类社会作为系统尤其如此。当工业文明高度发展、人类社会系统(当然包括建筑系统在内)的排泄物远远超过自然环境的自我消化能力时,这个系统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即转变价值观念,创造新的技术手段,把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生态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核心理念人类自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支配下,为满足经济繁荣目标,不断将自然资源转化为消费品

然而这种将经济大厦建立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基础之上的发展范式受到了资源存量和地球承载能力的制约,人类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社会发展的错误方向,并逐渐形成共识:要追求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范式即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子孙满足自我需求能力的发展。”可见,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发展观,它综合考虑了人类现时发展与未来发展的代际公平,也考虑了人类现时发展的代内公平,是通盘考虑了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三者协调发展,与人类中心主义支配下的、以经济增长为单向指标的传统发展观相对立的新型发展观,其核心是生态价值观。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性从神性的压抑中解脱出来,科学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类凭借日益发展的科技不断满足自身的需要,并不断获得巨大的胜利。人类逐渐以功利眼光看待一切,把经济利益视为唯一追求目标,把自然界的一切价值都归结为人类价值,征服自然和统治自然的欲望急剧膨胀,认为人类可以凭借科技统治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形成了以经济增长为单向指标、以人统治自然为核心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种认为自然为人存在、人类统治自然,试图以征服和控制自然、无限地牺牲自然而满足人类需要的价值观,受到了现实环境危机的制约。实质上,人类控制自然应当理解为把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性方面置于控制之下,即对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控制。

因为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控制自然就包括对外部自然和内在自我的双重控制。早期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很弱,因而主要表现为对外部自然的控制。随着支配自然能力的迅速增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也相应扩大。这时控制自然也应当包括对人类干预自然造成的负面效应的控制。只有对人自身能力的发展方向和行为后果进行合理的社会控制,才能保证对人的创造力的强化和对人的破坏力的弱化,把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限度。从对自然的控制转向对自我的控制,表明传统价值观的合理性在当代已经失效。人类需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即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系。与把自然视为“聚宝盆”和“垃圾场”的传统价值观相反,生态价值观把地球看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以尊重自然和维护自然环境代替对自然的占用欲和征服行为;在扩大人类对自然的权力和利益的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生态价值观把人与自然看成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整体性,代表了人对自然更为深刻的理解方式。现代生态学理论表明,整体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特征。自然界是由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交换多样性构成的巨大有机整体,每一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都离不开与其他物种的联系和对环境的依赖。系统依靠复杂的反馈机制,实现自我调解和自我维持功能,保持系统在一定时空中的相对稳态。当代生态危机正是人类从生态环境系统中取走了过多的生物产品,同时又向其输入了超出其净化能力的污染物,引起其退化所至。

这是人类在尚未充分认识和能动把握生态规律下盲目活动的结果。生态价值观反对不加区分地运用一切技术,反对刻意追求技术的工具效用。它对技术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即技术选择与运用不仅要从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健康和完善出发,而且要求与生态环境相容。随着生态价值观的逐步确立,科学技术范式正在发生转变,明显呈现出“生态化”趋势。建筑技术也不例外。20世纪建筑的发展,形成了传统建筑———节能建筑———节能节地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这一历程。能源危机暴露了传统建筑浪费能源的缺点,导致了节能建筑的产生;建筑不仅是耗能大户而且是占地的最大户,于是能源危机和土地危机又导致了节能节地建筑的产生;最后再加上生态危机、环境污染日益严峻,出现了以生态技术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建筑。早在1969年,生物学家J.托德在《从生态城市到活的机器:生态设计诸原则》一书中阐述了生态设计三原则:一是体现地域性特点,同周围自然环境协同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二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耗费;三是建设过程中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尊重自然界的各种生命体。这些思想把建筑视为活的有机体,把建筑的外围结果比拟为“皮肤”,为建筑“生存”提供必要的功能:保护生命、隔离外界环境、呼吸、排泄、调节以及交流等。到了1993年,美国国家公园出版社出版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导原则》列出了“可持续的建筑设计细则”,进一步将生态思想与建筑和城市的设计和规划从实施层面结合起来。超级秘书网

使生态价值观融入到建筑设计及环境设计的关键是,处理好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前期投入与短期及中长期的效益回报关系,是可持续发展建筑从理论走向实施时所遇到的难题之一。情况往往如此,如果一种新的思想或技术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如投资回报比)并不明显高于传统思想或技术的效益,那么即使它会有更好的长期效益(如低廉的建筑管理与维护费用、长寿命、节约资源、低污染等等)也难以被人们接受。可持续发展建筑现在实施起来,还是需要更多前期费用而利益回收速度又相对较为缓慢。更主要的是,用于生态设施方面的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不一定能装进开发商的口袋,而多由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这大概算得上本文开头所说的“天空体育场”设计方案为何最终落选的原因之一。

要消除这一障碍,就应当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建立一套符合生态价值观的行为规范。如规定在建筑设计中必须采用节能设备与材料、无公害材料及各种节约资源的措施等,并通过政府立法、税收等政策方面的相应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综上所述,人类在高奏“征服”自然的凯歌时,一刻也不能忘记恩格斯的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统治异族那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系统科学、生态科学进一步揭示了人与自然界的整体性的有机联系和历史性的演化过程。可以预见,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建筑将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参考文献:

[1]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2]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3]关士续等•自然辩毕业论文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修订版

[4]王维•人、自然、可持续发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5]夏云等•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6月

[6]郑光复•建筑的革命[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