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物化有效控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在现代性逐渐深入的今天,以马克思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物化理论为理论基础解读现代性,解析我国现代化道路中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马克思哲学思想为指导,解析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异化、物化现象,探索既克服西方现代性弊端,消除现代化过程中的异化、物化现象,又适合我国自身现代性模式的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异化;物化;现象;解析;现代化
0前言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广泛、深入的批判和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物化现象的深刻批判,揭示了异化、物化现象的秘密,也为我们认识现代性的限制及其缺憾提供了新的维度。在马克思理论的视野下解析异化、物化理论和现代性理论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变迁有重要的启示,为我们审视我国的现代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总体来看,目前在我国现代性并未完全确立,与此同时,伴随现代性而来的异化、物化现象正在为我国社会所认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在对异化、物化现象和西方现代性解析基础上思考我国的现代性问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异化、物化”现象解析
(1)劳动异化、物化。劳动过程及其产物不属于劳动者,成为与其相对立的一种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劳动异化。劳动异化首先表现为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而属于另一个人。在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企业中,这种异化是明显的。公有制本质上不会产生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异化还表现为劳动过程的异化。劳动过程不属于劳动者而是属于另一个人,劳动过程的片面性,使劳动者片面发展。因此,劳动者只是由于外在的压力而劳动,他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只要外在压力解除,他就会逃避劳动。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私有制企业的劳动中,同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公有制企业中。劳动异化还表现为人与人的异化,即劳动不仅生产物质产品,还生产另一个与他对立的人。在私有制企业中,这另一个人就是企业主;在“公有制”企业中,这另一个人就是种种特权者。
(2)市场异化、物化。商品生产是一种异化的生产。在这里,异化表现为“个人力量由于分工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也就是人们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的关系,人的关系被物的关系所掩盖,物统治着人。“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是商品异化的典型表现。商品交换形成市场。市场不是各市场主体自愿联合的结果,而是各市场主体活动自发形成的结果。市场一旦形成,对于各市场主体来说,是一种必须服从的力量。不是人在驾驭市场,而是市场在驱使着人。
(3)职业异化、物化。工作的职业化是强迫性分工的结果、表现。职业对人来说是一种外在强制的力量,使人片面地甚至畸形地发展,如马克思所说:“原来,当分工一出现之后,每个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
(4)政治异化、物化。我们的国家政权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从本质上说,人民政权和共产党不会产生政治异化。但在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社会矛盾和社会利益的分化必定会这样那样地反映到国家政权和党内来,商品交换原则也会渗人政治生活中。局部的政治异化己是一个相当普遍的事实,表现为党和国家的某些干部的贪污腐化,以权谋私,主仆颠倒,利益错位,横行不法,欺压百姓,等等。如果我们不引起警惕,党和国家政权的整个异化的危险性也是存在的。因此,在“”结束不久后人们争论的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异化、会不会产生异化的问题,到了今天,历史已做出了明确的回答。
2正确看待当代我国社会中存在的异化、物化现象
我国是处在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在它的初级阶段,表现了历史因素巨大的复杂性。改革是对原有历史条件的一种改革,它会在某些方面抑制某些异化现象,同时在某些方面发展着某些异化。从总体上说,异化有其历史进步意义,因为它表现了现实历史条件的进步。马克思虽然预计到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有一个过渡时期,但这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成熟,从而为共产主义准备好了物质基础以后发生的,因此,那个过度时期结束,人类进入共产主义,异化现象也就消失了。然而在现实的历史运动中,社会主义革命是在经济落后的国家首先出现的。由于作为历史起点的生产力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共产主义物质基础的要求,而且远低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水平,因此,这个历史过渡时期将是很长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它的初级阶段,异化将不可避免的存在。
实行市场经济不仅是我国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而且也是我国社会自身发展的必经阶段。我国虽然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但却不能逾越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而且,正是因为它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才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完成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商业化、工业化、现代化。而市场经济同人的异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和手段,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在市场经济中,个人以独立的主体从事活动,他的劳动及其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得到社会承认,他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价值转化为物的价值,人与人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商品与商品的关系形式,物对人的支配不可避免地发生,人与其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就会仍然存在。
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原发型市场经济是自发产生和发展的,它既神奇般的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使人改造自然的力量迅速发展,发挥出巨大的正面效应,同时,又将其负面效应放纵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它使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作为异己的五的力量反过来支配人,使人成为社会关系的奴隶。疯狂的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成为社会的不治之症。在这种异化的社会状态下,任何人都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最悲惨的是无产阶级,他的劳动成为典型的异化劳动。尽管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试图用计划手段医治社会的异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只能在有限的程度和范围抑制异化,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异化问题,这是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私有制基础决定的。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因而社会生产的发展是在国家计划有效的指导下进行的,它防止了社会经济行为的自发性对社会生产的冲击。所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会重蹈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覆辙。然而也应当承认,只要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我们只能限制它却不可能完全消除它。
3“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对异化和物化的消解
(1)科学发展观对物化的控制。从哲学上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物化现象的有效控制。
科学发展观在发展问题上把生产力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辩证统一起来,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深刻、正确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代化在新的时空和实践背景下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回答;科学发展观在我国未来发展的问题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有机体思想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坚持了历史辩证法;科学发展观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和谐共生”关系。具体来说,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经济发展不会自动带来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科学的发展观强调一定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发展,始终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和谐共生发展,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及时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的公正公平。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条件下,逐步理顺各方面的经济社会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健康有序,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和创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持续巩固。
科学发展观提升了个体作为主体的价值,把人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彰显了个体的价值,强调了人体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发展观倡导全面的发展观,为个体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乃至个体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总体指导性原则和方向;科学发展观倡导协调发展观,为个体合理兼顾各方面素质,防止走向片面和畸形发展提出了指导;科学发展观倡导可持续发展,为个体系统合理规划和设计自己人生生涯,实现人生发展最优化,提供了发展的目标和发展路径。
(2)和谐社会对异化的消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它拓展了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的科学内涵。
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目标要以人的发展目标为基础与核心。社会的发展不仅关注物的目标,更加关注人的目标,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人是发展的目的,是社会和谐的目的。社会和谐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我们的方针政策既要关注经济指标,也要关注政治和文化指标;既要关注社会指标,也要关注自然和生态指标。它是各项指标的有机结合。片面性的指标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害于人的发展。总之,就是要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表明,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为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福,王永山.从异化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对人的存在状态发展之路的马克思主义解答[J].南京师范大学报,2005,(3).
[2]罗赛.“现代性”批判的两种不同定向[J].教学与研究,2005,(7).
[3]宁媛.中西文化视野中的“异化”范畴[J].江西社会科学,2006,(7).
[4]郑元景,徐梦秋.透视现代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9).
[5]王小章.现代化求索与现代性反思[J].现代哲学,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