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会科学发展观建设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社会科学发展观建设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社会科学发展观建设

摘要:“实现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发展形态上的根本要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稳步、健康、扎实地向前推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走科学发展观指引的道路,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如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笔者认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将科学发展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就是要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加快发展全面打造和谐东营。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其根本任务就是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有着极为丰富的物质文明支撑的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物质财富的积累作为工作的中心,用学习促发展、以和谐促进步,真正使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全体人民。

关键词: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和谐社会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实现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离开人的需要,为了发展而发展,甚至为了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而做出的一切努力,都是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避免利用大量的资源消耗和掠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的严重破坏来实现所谓的发展。杜绝由于决策失误或短视的选择,在不同地区或地区之间出现项目的重复建设,造成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和产出的无用性,使得这部分社会财富表现为无任何发展动力的无机性。

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求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协调性既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又体现在发展的最终结果中。这种协调性使得和谐社会的和谐,不仅表现在人的关系中,同样也要在物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因而,与以往的时代不同,和谐社会是能够创造大量有机财富的社会。

一个和谐社会的形成,不仅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人们其它方面的需要,这是国人的一致共识。在加快经济发展,努力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要健全民主法制,加强社会管理,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活条件,努力建设“生态环境”,加强信用建设,培育公民道德,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社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必须综合施策,全面推进。要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广泛发扬民主,维护社会安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资源,防治污染,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推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正确处理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现全面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与改革的关系和发展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要把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把研究解决问题与总结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要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与实施“十一五”规划结合起来,确保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紧紧围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物质文明的发展,促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在经济较快发展的基础上,和谐社会所创造的财富,不仅能够满足人的物质、精神以及人的主体意识所需要的。二是表现为财富创造过程的有机性。在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文明建设中,和谐社会要求人们按照科学发展观所指明的方向,在开发利用自然中,人们能更文明、更科学、更富有远见地对待自然,而不是短视地、粗暴地、盲目地将自然视作人可以任意掠夺的对象,人们只有自觉的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创造出符合人生存与价值的有机财富,才可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创造财富过程中,始终把握住满足人们需要的这一目的,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五个统筹”促进全面发展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它的核心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合理地解决城乡发展的社会成本与合理发展问题。在过去的相当常的时间长河中,广大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始终游离在现代文明发展的轨道之外,农民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国民待遇,这既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更受人们习惯思想观念的束缚,他们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等方面,过多地分担了改革与发展的成本,而没有得到应得的实惠。这是制约“三农”问题的关键。因而,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城市文明在现代化建设中的辐射作用,让人们更自由地选择生活工作的居住地,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二)统筹区域发展。是校正区域之间发展成本的关键。邓小平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的实施,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起到了重大的历史进步作用,它通过非均衡发展的示范效应,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提供了良好的带动作用,为今天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中部地区发展的大崛起,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作用。因而,统筹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保证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所必需的。

(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协调社会经济不同部门之间所承担的发展成本,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人除了在实实在在的物质需要的外,他还有自身的政治需求,有满足其精神需要的文化需求,有进一步提升自身各种素质的要求,因而,在加大经济发展的投入同时,我们必须考虑民主政治、科教文化、卫生事业的齐头并进,加大社会发展方面的投入,建构完善各种应对公共危机的应急机制,形成调节各种利益冲突的缓冲机制,提高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质量,让人民心和气顺,生活殷实。

(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除了当代人可能面临的环境困境外,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大国,人均资源有限,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实质是在代际之间合理地分摊社会发展的成本。我们坚持协调、持续的发展观,就必须把当代的发展可能造就下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生存环境的因素考虑在内,就必须摒弃大量消耗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

(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始终不渝地坚持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所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道路。要统筹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国一方面要积极使经济运行适应国际市场的普遍规则,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规则的制定,使之与中国的经济完全、发展利益相一致。因而,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理顺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让创造财富的企业公平负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四、和谐社会是以信任与合作为基础的社会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落脚点是使全体人民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我们创造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其目的是为人创造一种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科学发展观的特征是协调性和持续性,大家知道,从社会结构要素的协调到利益群体关系的协调,都少不了合作与信任。合作与信任是和谐社会的灵魂。当今社会中,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认同,信任与合作互助是不可能的。合作不仅是一个利益集团对待另一个利益集团的文明态度,更是降低社会发展成本的有效途径,也是造就社会祥和、文明进步的思想基础。在当代和谐社会建构中,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对他人予以适度的关爱,更容易化解各种利益悬殊所造就的暴戾之气,形成和谐、协调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文明与发展。

信任作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既有待于个体道德水平的提高,更有待于社会对信任制度安排的关注。让诚实信用的民法通则,落实到人们的言行举止之中,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信任不仅仅是指向他者的义务,更应该成为所有人的共同的义务和准则。全面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综上所述,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和谐社会需要和谐行为,和谐行为体现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会建设,真正将科学发展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促进经济社会与人民生活的全面提高。和谐社会的建构必须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全社会创造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摆脱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局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突出人自身发展的地位,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进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成果,公平合理地分担改革与发展的成本,使社会在合作与信任的基础上、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实现人的科学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只有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创造活力,动员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不断进入新境界,才能实现稳定全面、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