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科学发展观下的高校科学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科学发展观下的高校科学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科学发展观下的高校科学管理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师生为本的理念,实行民主管理

(一)高校必须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树立“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有破有立,反对“以物为本”和“以官为本”,必须树立以师生为本的观念,坚持师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师生是教育的中心和根本。一是,要坚持育人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是说人才培养像社会化大生产那样,把学生当作教学“流水线”上的“零件和产品”,而是说高等教育为更多人敞开大门,高等学校面对众多有追求、有思想、有血有肉的“青年人”,要因材施教,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生力军。因此,要把“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推动学校工作的根本,充分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积极性,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大众化绝非意味着降低质量,而是对教书育人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高校在育人工作中,要努力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氛围,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全校上下齐抓共管、广大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要发挥思想教育工作优势,将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与科学有效的管理整合成为合力。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要尊重个性、引导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因循守旧的传统模式,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如果目前尚无条件“因材施教”,至少可以“因类而教”,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要坚持教育以教师为主体,为教师发挥和施展才华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决定力量。学校要牢固树立尊师重教、依靠教师、服务教师的理念,把满足教师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作为衡量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作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政策激励、环境培育等机制,为教师全面和谐发展创造物质和精神条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激励广大教师投身教育科研事业,安心工作、潜心工作、乐于工作,使擅长教学的潜心教学,擅长科学研究的沉浸学术创新,擅长教育管理的热衷为师生服务。同时,要不断加强师德建设,使广大教职员工正确处理职业和事业、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人生导师,“学高为师,行为示范”。

(二)高校应该坚持改革创新

努力践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高校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具体实践为高校如何完善治理结构,真正有效地体现“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1.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党委领导的内涵和作用做了明确界定。问题的关键是在实践中如何切实落实党委、校长职权,依法办学,科学决策,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重大问题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避免少数人和个人说了算的现象。

2.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治学”的试点探索,使教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拥有决策权,有效克服“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错位”现象。复旦大学的“学校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退出学术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从而实现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有效隔离”,为教授治学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3.切实维护师生合法利益,落实师生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支持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群众组织依照国家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发挥群众团体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作用,是推进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逐步推行、完善校务公开和党务公开,扩大师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师生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高校在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只有将“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推进学校改革发展,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二、协调学校各要素以及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推进科学管理

科学的理论内含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支撑科学的理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高校要充分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处理好学校各要素的关系,处理好学校和外部环境的关系,推进学校科学管理。

(一)遵循管理规律,统筹协调高校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关系

1.高校管理需要文化管理。高校文化包括学校教学、科研所需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在内的物质文化,学校各种规范性、系统性的规章制度在内的制度文化,学校成员共有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心理状态、道德情感、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在内的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构成高校的硬实力,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构成高校的软实力。两者相辅相成,对外共同形成高校的社会影响力、竞争力,对内则促使学校成员形成共同的信念、和谐的氛围,产生凝聚力。

2.统筹协调高校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关系,要重视培育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文明成果,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也是一所学校品格、理念、文化、价值等精神文化建设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整合,是现代意识与大学个性的结合。大学精神内化于大学师生内心,体现在大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贯穿于大学的发展过程,是推动大学持续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较短时间内或许可以建成一所设施齐全、学科体系完备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却很难形成一所大学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因此,高校应坚持不懈地加强文化建设,通过不断积累,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软实力,努力构建优秀的大学文化。

3.统筹协调高校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关系,要重视建立有效有序的管理机制。高校要建高楼,更要创新管理机制,培养教学科研骨干,培育和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名师大师,为科学管理奠定坚实基础。创新能力是一所高校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学术大师是决定一所高校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学术大师,高校要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谐的文化氛围,改变目前的过度行政化倾向,推进人才培养体制、人事管理体制、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为推动高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二)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统筹协调高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统筹协调好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推动高等教育自身科学发展,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益的重要途径。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一所大学的实力和竞争力关键在其培养人才的质量。高等学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该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是统筹高校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前提。质量是大学的生命,良好的校风是质量的重要保证。要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良好教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要不断改进机关和后勤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形成良好的机关工作作风。这样,学校管理各要素才能协调推进,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2.统筹好教育管理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提高育人质量。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使命。高校必须抓好人才培养工作,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做贡献。这既是大学的立身之本,亦是大学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高校既要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和责任,更要采取鼓励性评价措施,激励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进而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教师应对学生严加要求、因材施教、多元考评、全面评价,引导学生建立和实现各自近期目标,着眼中长远目标不断努力,使学生成长不断有新的飞跃。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关心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注重第二课堂建设对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作用,努力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机制,让学生个性充分展示,才华竞相迸发,推进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协调高校和外部环境的关系

1.统筹协调好高校培养人才、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的关系。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这决定了知识创新、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是人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社会评价的好坏,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标准,同时又是检验科学研究成效的重要标准。知识创新是人类不断创造新知识的重要源泉,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使教师服务成为可能。服务社会一方面是高校育人功能、知识创新功能价值得以实现的舞台,同时又为高校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提供新的动力。高校要通过不断改进管理,促进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为高校社会功能的顺利发挥提供基本保障。不仅如此,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在新时期的新功能,是前三个功能的进一步升华与深化,对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具有重要作用。

2.统筹协调好高校与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要坚守大学的基本属性,坚持大学的自主办学权,按照高校办学宗旨和发展规律确定发展方向。要在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承担起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的使命,与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相协调,与政治、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协调,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相协调,与我国的财力状况、资源条件和国际地位相协调,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要发挥社会的监督权,完善政府的宏观管理权,明确管理权限和职责,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完善监管机制,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

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依法管理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度问题是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高校必须依法管理,加强制度建设。

(一)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高校必须依法治教,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高校发展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依法治校,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矛盾,维护稳定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1.必须依法处理好规模效应和管理质量的关系。数量和质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基本的质量;但没有质量的数量,也是没有意义的数量。世纪之交伴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使我国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由于师生数量的急剧增加,校园面积的迅速扩大,管理范围的日益扩张,高校管理面临着越来越艰巨的任务。为增加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依据规章制度办事,规范管理,提高质量。

2.必须依法处理好高校自身发展结构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从高校功能上看,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也要求学校本身依法办事,培养大学生的法制观念。高校在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活动中,本身也涉及关于知识产权、著作权等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新课题。

3.必须依法处理好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关系。在高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违规行为,如在招生、基建中出现的腐败案件和商业贿赂,教师的学术失范,学生的舞弊违纪等。面对这些问题,需要高校强化依法治校,加强监管,防患于未然。

(二)高校管理的现状与依法管理的价值追求存在明显差距

1.从思想意识上来看,高校法制观念与法治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学校管理人员和师生员工对依法治校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入,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还没有真正形成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管理教育、调处纠纷、维护权益的观念与习惯。

2.从高校管理队伍素质来看,高校管理人员在现代科学管理方面经验不足,对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缺乏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管理上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形成创新机制,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

3.从管理制度来看,制度还不够完善,制度落后于形势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有些高校制订的规章制度与上位法律、法规、规章有所出入。另外,高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民主管理的渠道还不够畅通,需要不断加以改进。

(三)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高校依法治校

1.抓基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形成法治理念。一是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坚持依法行政。学校各级党政领导要带头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做遵守党纪国法的表率,不断提高自身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二是建立健全教职工学习法律的制度,坚持利用政治理论学习等形式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教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要把法制宣传和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职责范围,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员工自觉依法办事。三是通过组建学生社团、专题讲座、主题活动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在大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精神,提高法律素质。

2.抓重点,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一是要制定大学章程。大学章程相当于大学的“宪法”,是法治精神在大学的延伸。当前,国内不少大学正在依据《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制订新的大学章程。这为根据章程办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提供了基本保障。通过制订、实施大学章程,对学校制度、结构和机构做出规定,明确党政之间、院校之间、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做到相互配合,权责统一,依法办事,为学校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更好地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提供依据。二是要依照章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大学章程是学校的纲领性文件,相当于学校内部的“宪法”,勾画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整体风貌,其具体表现为学籍管理、教务管理、科研管理和人事管理制度等实施细则。要通过一项项具体制度的实施为大学章程保驾护航,使大学管理机制有效运转,使大学章程真正落到实处,而非成为一纸空文。三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学,强化监督和执行,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

3.抓关键,依法维护师生权益。一是加强教师管理、维护教师权益。要依照《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有关规定,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以聘任合同形式把任职资格、招聘过程、任用管理等环节固化下来;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实施教师绩效评估制度,并坚持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原则,做好分配工作,做好评先评优、奖惩工作。同时,建立校内教师申诉渠道,依法公正、公平解决教师与学校的争议,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二是加强学生管理,维护学生权益。对此,必须健全学籍管理制度,自觉尊重并维护学生的人格权和其他人身权益,严格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的奖励要规范透明,对学生的处分要依法规范,遵守法定程序,并建立以学生申诉制度为核心的学生权益保护机制,保障学生救济的权利,给学生申诉的渠道。加强教师管理,依法处理品质恶劣、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教师,坚决杜绝教师侵犯学生人身权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安全教育,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增强预防和妥善处理事故的能力,预防和减少伤害事故,保护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管理中坚持民主、科学、依法管理的原则是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工作实践中,应尽量充分发挥高校管理各要素的功能,实现高校管理价值追求和实践的统一。

作者:董玉来单位:上海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