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旅游管理课程管理设立探索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旅游管理课程管理设立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旅游管理课程管理设立探索

【摘要】本文首先考察了西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与特点,其次设计了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内容,最后论述了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方案,主张应力求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统一,突出能力与技能培养,纳入从业职业意识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改革;突出特色

旅游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设置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现在经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相对进入到了一个学科体系比较完整的阶段。到2007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641所,其中高等院校770所;旅游院校在校生为773,757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397,365人。目前在我国,不同学历层次、不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都不尽相同,值得在学科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加以探讨与研究,以有利于学生的培养。

一、西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以及特点

1、西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西安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地,高校数量比较多,同时在西安现有的高校里,80%的高校都设有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体系相对比较全面。有博士、硕士与本科层次的,也有专科层次的。不同学校依据各自的培养重点与方向,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差异比较大。

(1)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各个学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都列入在课程体系中。这些课程一般包括: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与饭店管理。

(2)在课程体系中一般都包含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一个是旅游企业方向,如旅游饭店、旅行社以及旅游景区,另一个是导游方向。

(3)在现有所有高校的课程体系中,都包含有专业综合实习。但是,因不同的培养层次,关于旅游技能课程的设置,各个学校不尽相同。本科层次偏向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与高职层次差异就显著点。高职层次更注重于素质、技能、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践课程往往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多,并且一般设置有四到六个月的顶岗实习。

2、西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

基于上述不同院校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目前西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如下:

一是课程体系设置因地制宜,适应市场变化与需要。西安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地,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的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收入与旅游接待人次都排在全国前列。因此,西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与市场人才需求吻合。二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依托不同的学科,形成不同培养方向。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一般内容

适应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市场人才需求的需要,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大学公共课程;二是专业理论课程,包含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三是实践教学。在不同院校,这三个部分的课时比例要求不一样。本科阶段,理论课程的课时相对对于实践课的课时,高职阶段,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专业理论课课时与实践以及技能教学的课时不会相差很多。以《旅游学概论》为例,它是专业必修课,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每周三个课时,总课时五十四,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四节。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问题与优化

近30年来,高等旅游教育为我国高速发展的旅游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旅游专业人才。但同时,仍存在旅游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适应、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两大突出问题。一方面,本科层次的毕业生转行放弃本专业;另一方面,高职层次学生不甘就业现状,跳槽频频发生,同时还存在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的空缺成为企业发展的尴尬。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陈旧老化以及学生能力与技能培养的欠缺是重要原因。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问题分析

(1)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目前高校课程体系一般都包含三部分,公共课、专业课与实践课。就旅游管理专业来说,也不例外。所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严格由着三部分组成。一般这三部分的比例是,公共课程占总课时的40%,专业课与教学实践占60%。但是由于旅游管理学科较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要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课时比例进行教学,很显然在某些环节的教学是缩水的,不够的。因此,不同专业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应该显示专业的差异性,应根据该专业的实际进行课程比例的设置。

(2)技能与能力培养不突出。从现有设置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的调查分析,造成学生普遍就业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专业技能与能力培养不突出。旅游管理学科较强的操作性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与专业能力。例如,人际交往的能力、语言能力、判断与决策能力等,适应企业与工作需要的饭店一线基本技能。但是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则是学生的适应能力与技能等不够理想。

(3)专业特色不显著。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意味着通过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传授,学校教育要培养何种规格人的问题。由于旅游学科的不成熟和复杂的依托专业背景,许多旅游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把握不准,有些教育机构主持制定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专业特色已经淡化到难以识别的地步,各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大同小异。所有课程包括饭店管理的有关课程与导游有关课程,学生在校期间都无一例外地学。说明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缺乏明确的核心主干课程,影响学生专业特长的形成和发展。另外,适应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学科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应体现一定的地域性,将与本地旅游资源及开发、旅游业发展等相关的内容列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形成地方特色课程。

(4)教学实践环节不突出。实践教学的问题一个方面是教学学士不足,一是实践内容不到位,缺乏相应的考核体系。根据对西安部分本科院校教学计划的分析,本科高校一般在第8学期安排毕业论文设计,时间都为6周。而一般的高职层次,专业综合实习是安排在第六学期4到6个月。专业综合实习环节各个院校都能体现在教学计划中。但是关于课程实习与技能实训,却存在实践环节严重不足的现象。大多数旅游院校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模拟实验室,不能进行良好的校企互动。即便是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因与企业的沟通有限,旅游企业把实习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学生到企业实习多是充当劳动力的顶岗实习,无法进行换岗实习和管理实习。此外,由于实习安排在毕业最后一学期,学生都有就业的压力,往往造成实习流与形式。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

(1)细化培养目标,力求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统一。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与办学方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坚持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统一的原则,同时适应市场的需要。面向旅游宏观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基础知识较为扎实,操作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服务意识的中高级应用性人才。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特色课程,以及相应的选修课程。在课程研究的基础上,分方向确定旅游企业方向的相关课程与导游方向相关课程以及旅游休闲、旅游卖场、旅游航空等方向的相关课程。同时,针对旅游业的地域性特征,各高校可以针对地方实际或学生就业的领域,开设适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使学生毕业之后能以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岗位。例如西安高校可以开设《陕西文化史》、《陕西民俗》等课程。

(2)调整学科课程体系设置结构与比例,突出能力与技能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强的实践与应用以及操作性,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处理理论教学外,应强化突出学生能力与技能的培养。例如,陕西教育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该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严格区分了课程实习与专业综合实习,基本上该专业的每一门课程有对应有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理论课的实践环节一般是4到8课时,而实务课的实践环节课时一般是理论课的两倍。同时在第六学期集中进行专业综合实习。因此学生在旅游企业的表现都十分突出,有大部分学生能顺利解决就业问题。可见,能力与实践培养仍然是该学科课程体系的重点。

(3)从业职业意识教育应纳入到课程体系设置中。在课程体系中纳入旅游职业意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就业意识,可以引导大学生对“管理人才”的理解,使学生明白熟悉基层工作和具备娴熟的业务能力是成为优秀旅游管理人才的基础。旅游行业就业以及职位晋升的潜规则与其他行业的差异使得学生在从业后很长一段时间必须从事一线工作,在一定历练后才能晋升。因此,有必要在专业培养的开始进行这样的职业意识教育。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强的实践与操作性,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因此,不仅要求教师的专业理论功底深厚,同时要求教师的实践与操作能力要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环节。首先要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创造教师到旅游企业兼职或挂职实习、交流与进修学习的条件,使他们能深入到旅游实践的第一线,以了解旅游业的最新发展态势。其次,聘请行业的培训师到学校兼职教学,形成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再次,鼓励教师更新原有知识结构,构建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加强年轻教师应加强科研能力培养,以科研促教学,做到教学科研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