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对当下农业与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对当下农业与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对当下农业与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就是广泛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景观、乡村农业经营、乡村文化、农家生活等条件,通过规划设计和开发利用,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休闲活动的场所,开发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旅游活动。主要包括农业观光游、民俗文化游、休闲度假游和自然生态游等。具有明显的农业特性和乡村特点。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高度集中,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日趋拥堵,人们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加上城市生活紧张,竞争激烈,长期在城市生活的人们希望利用节假日离开城市,到农村欣赏自然风光和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回归自然,感悟生命。因此,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社会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乡村旅游服务,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

乌当区是贵阳市近郊,总面积685.93km2,离市中心和龙洞堡国际机场都仅8km,处于贵阳市二环林带,林地总面积4.18万hm2,森林资源总量75.3万m3,森林覆盖率48.92%。区内地热资源丰富,是贵州省特有的林中泉城。乌当区海拔高差大,区域内动植物品种丰富。区内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公路,全区40户以上自然村寨全部开通远程教育综合网络,村村开通程控电话,移动电话网络覆盖全区所有范围,国家级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农业科技园区坐落于区内。围绕“蔬、果、畜、花、药、茶、游”七大产业,通过倾力打造,近年来,乌当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其独有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依靠着毗邻省会贵阳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自1997年开发建设以来旅游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也不断提高,逐渐成为贵阳市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板块。2010年“泉城五韵”的开发打造为乌当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开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游客不断涌入乌当。乡村旅游在与特色农业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初步呈现多样立体化发展的良好局面,现已形成以香纸沟、相思河、情人谷为代表的景区型;以阿栗杨梅园、下坝樱桃为代表的特色水果型;以渔洞峡为代表的城郊农家乐型;以渡寨、偏坡苗寨和岩底苗寨为代表的民族特色村寨型;以“三月三”、“六月六”、“阿栗杨梅节”、“下坝樱桃节”和“水田李子节”等为代表的民俗节庆型多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模式。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方式转变、新农村建设使农村基础设施大大改善,都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乌当区农业“十二五”期间总体思路是按照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布局,将乌当区的主要功能界定为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用生态、绿色、循环、健康、低碳的理念,结合乌当地理、生态优势,发展以“休闲观光”和“特色精品”为主体的都市农业,把乌当区建成贵州省都市农业示范区。根据这一思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是乌当区未来几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点。乌当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成效是显著的,但要在整体跃上一个新的水平,其管理经营模式还值得思考和探索。为此,以乌当区农业局牵头组成调研小组,通过大量走访调研,对乌当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进行了思考,并对贵阳市乌当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总结,梳理其当前的主要发展模式和存在的问题,对于提升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1乌当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现状

乌当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自1997年至2011年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产业发展的扶持,从业人员的服务培训,在硬件、软件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行业规模、从业人员、经济收入不断突破,在一些乡镇逐步成为农村经济收入新的经济增长点,乃至于成为支撑产业。统计(表)显示,目前,乌当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已达1054余人,休闲农庄74家,乡村旅舍及农家乐达148家。2010年接待游客266万余人次,收入达9541余万元,占全区旅游收入的63%。

1.1规模与投资

乌当区农家乐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相对灵活的特点。统计结果显示,投资规模在10万~30万元的占总数的75%,10万元以下的约为5%,30万~80万元的占15%,80万元以上的为5%。全区大小150余家农家乐业主,80%都是本地农户,特别是投资规模在30万元以内的业主,95%以上都是本地农村户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乌当区乡村旅游整体投入水平不高、经营档次较低、服务项目单一等行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特点。休闲农庄74个,虽然数量不少,但大多是外来投资者自主经营,不能有效带动农户,而3个休闲农业园区大多只有参观的功能,其他系列休闲娱乐功能缺乏,亦不能有效带动农户参与。

1.2主要管理经营模式

1.2.1按资源情况分为5类

1)休闲度假型。即农家乐型管理经营模式,该形式主要以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品农家情、购农家物和干农家活为主,农民利用自己的庭院和责任地从事旅游接待活动,吸引广大都市游客。目前乌当区乡村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多数农家乐仅仅停留在餐饮及棋牌娱乐方面,顾客的选择标准大多注重于菜肴味道,卫生条件,合理的价格和良好的服务态度,而对周边环境和田园风光没有过多的关注。这种模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经营程度较低,没有形成地方旅游产业品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显著。虽然农家乐的开发运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就其本身发展来说,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较差,卫生条件堪忧;收费标准不一,各家单打独斗,没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季节性强,使得经营收入悬殊较大;顾客往往集中在一些规模较大;基础设施较好的农家乐消费,导致小型的农家乐农民收入不稳定。农家乐作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基础,也应与旅游活动关系密切的风时节令习俗、居住地民俗、生产习俗和游艺竞技民俗等结合起来,增加人文内涵,使旅游者去农家乐不仅是休闲,同时也是享受乡村文化的熏陶。

2)景区依托型。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的目标市场,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农民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旅游商品和农副产品,从而促进周边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该种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盲目修路建楼,一窝蜂式开发,导致民族历史文化内涵丧失,失去开发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旅游景区发展的生命力;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清洁卫生有待改善;三是环保意识差,如情人谷、香纸沟、相思河等景区的塑料袋、白色饭盒等白色垃圾严重影响周围环境。

3)原生态文化村寨型管理经营模式。利用当地原生态的村寨文化资源,包括当地居住环境、建筑等独特性,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然而,在乌当区少有的原生态旅游景点上,原生态的东西没有很好地挖掘出来,而吃野味、吃珍稀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当地资源环境和文化生态,重自然风光,忽视人文资源的挖掘;另外,村居建设也与景区风格不一致,格格不入,没有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有的甚至还出现欧式建筑,极不协调。如香纸沟、黄连景区。

4)特色产业带动型。依托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特”发展壮大,以此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这种形式由于受季节性的制约,游客主要集中在某个时间段进行游玩,而乌当区的许多特色农产品基地也只有阿栗杨梅园和下坝樱桃园比较突出,但过了采摘时节,多数农家乐就基本停业,没有形成四季经营的规模。所以,该种模式还是要以发展特色产业为主,在此基础上再做好农耕体验、特色采摘的乡村旅游,同时也可以和周边的乡镇、景区协作,制定理想的旅游线路,推出探索自驾游等,以乡村旅游拉动特色农产品,逐步形成长期持续的发展模式。

5)民族风情型。以农村民俗风情为载体开展旅游活动的发展模式,民族风情的内容包括地方特有的风俗和风貌,利用节日、礼仪、歌舞、服饰、民间工艺、宗教等吸引游客。但由于缺乏经营管理理念,没有把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转化成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只是停留在有人来才表演的被动局面。另外,表演的形式也较为单一,往往就是祝酒歌和简单的民族歌舞。应该主动出击,通过媒体、网络进行宣传,充分利用民族文化优势,开展好各种节日庆典活动,深层次挖掘民间工艺品制作,形成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增加农民收入。

1.2.2按组织形式分为4类

1)政府主导经营管理型。目前,乌当区情人谷、渔洞峡、香纸沟等风景区就属典型的政府主导经营管理型,政府在前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景区作了整体规划和发展定位,使景区基础设施和旅游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由于政府缺乏规范的管理和后续资金的投入,农户等、靠、要的现象严重,景区内基础设施和娱乐设施受损严重,甚至于闲置,服务接待水平较差,形成了景区外农家乐游客络绎不绝,而景区内游客寥寥无几的现象。另外,政府主导经营管理只考虑到大局、整体的经营管理,忽视农户的个人意愿,真正参与到景区经营管理的农户不多,受益面较小。

2)企业独立经营管理型。乌当区的相思河、巴喇谷是由企业独立经营的景区,经营几年后,现已基本倒闭,其根本原因就是只注重单一的景区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没有特色产业的支撑,没有考虑当地农户的利益,发展产业链条脱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所涵盖的面很广,独立的企业化经营是行不通的,必须要与当地的产业发展,自然和人文资源结合起来才能成功。

3)合作社+农户经营管理型。目前在乌当区出现了几家乡村旅游合作社,如偏坡乡偏坡村酒吧一条街和农家乐的管理,新堡乡王岗疱汤第一村的管理都是通过合作社组织管理。可以看到,农户的发展意识已经在发生转变,走共同发展已经是一个大趋势。但现有的合作社管理方法还不够完善,只停留在对当地环境卫生、收费标准的层面上,没有做好对外宣传、拓展产业等工作,未形成整体带动效应;缺乏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指导,发展受到较大限制。

4)农户独立经营管理型。农户独立经营管理型在乌当区普遍存在,如三江农场、阿栗杨梅园、下坝樱桃园等,这种经营方式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确实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休闲度假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户独立经营管理也暴露出环境卫生较差、食品安全隐患、收费标准不规范、相互拉客、服务水平差等诸多问题。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理念的不断更新,简单的吃饭+棋牌娱乐的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休闲需求。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10多年的发展,乌当区乡村旅游呈现了积极发展的势头,经济收益、经营规模、从业人员人数、从业人员素质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壮大和提高。但客观来看,在发展的过程中经营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阻碍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1缺乏支撑产业,影响力不大

全区150余家农家乐经营户,存在着服务项目雷同、娱乐项目单调,整体服务缺乏亮点的问题。对比成都三圣乡的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花乡农居及荷塘月色等休闲度假园各具特色的经营,乌当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则没有较好的产业支撑,虽然有一些特色蔬菜、水果和种植养殖基地,但影响力不够,而且乡村旅游没有很好地与当地的特色农业或其他产业相结合,形成一股合力。可以看到乡村旅游的发展除了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地理条件,特色支撑产业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根基和前提。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2形式单一,特色不突出

乡村旅游是一种借助特定的自然、地理、文化资源来发展的旅游形式。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科学规划、统一标准,进行全方位的设计打造,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和服务形式,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发展乡村旅游这一特色旅游形式。目前,在服务形式、服务内容上普遍存在盲目跟风的特点,缺乏自身的特色服务内容和品牌,基本上是照搬城市休闲会所的模式,没有准确的发展定位,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农户任意发展,长期以往便无法达到突出区域品牌、宏扬地区特色的目的。同时,模糊的农家乐产业发展定位,必然导致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吸引更多的关注,直接影响到从业业主的经济效益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2.3缺乏管理标准,经营不规范

乌当区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户绝大部分都是本地农户,投资金额、市场远见、经营思路都受到极大程度的制约和限制,因此,缺乏统一、规范、标准的经营指导,市场行业标准、卫生规范标准、服务项目规范等都极需提高。

2.4环保意识不强,影响可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主要是得力于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主要表现在:一是污水、垃圾集中处理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环卫清洁工人配备不足而使部分垃圾不能得到及时清理,三是乡村清洁能源工程作用需进一步发挥作用,四是人为的建设改造对环境破坏严重。

3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管理经营模式

针对乌当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中的管理问题,经过多次实地调研考察以及借鉴其他发达地区的科学管理模式,探索出适合乌当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管理的管理方式:政府驱动、部门联动、村民主体、协会管理和公司运作,力争通过科学的管理,合理的规划,使乌当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逐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3.1管理方式

3.1.1政府驱动

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管理与支持,必须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采取决策规划、资金扶持、人员培训、引导等各种措施,有意识地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方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绝不能把政府作为主体,政府只能在宏观上进行引导、协调、规范乡村旅游的发展。

1)加大财政投入。政府每年通过项目资金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农民生产生活和乡村旅游设施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对水、电、路、环保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对农业产业扶持力度,根据实际,结合农民意愿扶持各种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旅游;重视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开发独具乌当特色的农产品作为旅游产品,吸引游客。

2)明确专门职能部门负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管理,制订《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服务管理办法》,实行准入制,把农家乐与一般化小饭店、小餐馆严格区分开来,建立必要的审批程序,经有关部门同意,才能授予农家乐标志牌,以此规范市场秩序,统一收费标准、保证服务质量。

3)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结合本地的旅游资源,招商引资,积极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制定《安全责任管理办法》,对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合理的处理,免除游客的后顾之忧;对破坏当地自然环境、引起突发事件的个人要严肃处理并追究责任。

3.1.2部门联动

由政府牵头,成立由旅游、农业、安监、卫生、环保、财政、交通、城管、工商、建设、规划、文化等部门为成员的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领导小组,各部门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同时,实行区、乡级两级管理模式,乡镇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本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明确责任制,列入年度考核内容,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3.1.3村民主体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把农民作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的主体,要以广大农户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而农户在发展过程中也必须服从管理,根据自身特长积极投入到旅游点的经营中去。

3.1.4协会管理

由专业乡村旅游协会进行经营管理,整合土地资源,集中管理,统一开发、经营,进行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项目开发。协会根据当地民族文化特色,深入挖掘民间民俗文化趣味活动,发掘民族歌舞、地戏、祭祀等民间历史文化,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刺绣、簸箕画、竹编等手工艺品,大力开发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1.5公司运作

采取公司股份制方式进行运作,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可采取国家、集体和农户个体合作,把资源、技术转化成股本,收益按股份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进行经营管理。同时,依靠公司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围绕“观、赏、品、学、乐”做文章,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形成月月有活动,周周有内容,天天有事干的旅游产品。

3.2经营模式

3.2.1村委会参与管理的经营模式

村委会参与组织管理当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以村民全面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管理并获益为核心,依托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彩的民族风情,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观光、度假、求知、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地域的乡村旅游开发管理形式。它具有投资规模合理、参与性强、适用面广、示范性强、效益长期性、发展可持续性等特点。在旅游景点上,由村委会组织成立旅游协会,统筹当地乡村旅游发展,主要做好两大方面的事情:对外,旅游协会负责开拓市场、宣传策划、与政府对接相关事宜;对内,统一标准、组织村民参与民俗表演、工艺制作、提供餐饮食宿、从事服务等,负责维护和修缮乡村环境,协调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村委会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合理分享利益,从而避免乡村旅游过度开发商业化,保护本土文化,增强当地居民的自豪感,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管理模式中,村委必须要把农户作为主体,要以广大农户的根本利益作为管理发展的出发点;而各农户也必须服从管理,根据自己特长来投入到旅游点的经营中去。如有农家乐的可以直接参与经营,有手艺的可以提供民间传统工艺品制作,或成立乡村歌舞团体,为游客提供民族传统歌舞表演;有的可进行特色种养殖,发展绿色蔬菜户、家禽养殖户及水产养殖户等,满足游客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顺利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无以上条件的还可以提供劳动力输出等等。

3.2.2公司参与管理的经营模式

1)公司+合作社+农户共同发展。公司有科学的管理经验、雄厚的资金和丰富的社会资源,引进公司进行经营管理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一条便捷之路。公司先与当地村委会合作,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但农户参与旅游及接待服务则必须要经过公司的前期专业培训,并按照相关合同、约定规范农户的行为,保证乡村旅游开发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和农户是主体,公司要善于处理企业和农户的关系,坚持企业为龙头,以农户的生产、生活为基础,以利益合理分配为纽带,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管理联合体和经济共同体。这一模式中,公司必须根据当地人文、自然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设计出灵活的经验机制,合理分流客源,提高设施的利用率。另外,必须注重农户的切身利益,这是能否成功运行的根本,通过管理机制,使土地转让户、农家乐经营户、特色种养殖户、手工艺品生产户、劳动力提供者都能获得相应的收入。

2)股份制合作经营。股份制是兼有资本合股和劳动联合经营的组织形式,在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管理中,公司可以与村集体和农户个体进行合作,把旅游资源、特殊技术、劳动量转化成股本,通过土地、技术、劳动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收益按股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进行股份制合作经营。企业通过公积金的积累完成扩大再生产和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相应的旅游设施建设与维护,增强乡村旅游的服务功能,通过公益金的形式投入到乡村的公益事业,如环境教育、经营技能培训以及维持社区居民参与机制的运行等,通过股金分红支付股东的股利,分配的办法应体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多投入多得”的原则。在乌当区新堡乡已经有两家公司开始尝试以上两种管理经营方式。元浩公司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先对农户进行土地流转,之后对其进行技术或管理培训,优秀的可纳入公司作为管理、营销人员;另外,该公司还注册了名为“人美家园”的乡村旅游合作社,利用合作社对农户进行乡村旅游的管理,从而达到共赢的目标。另外,鑫隆公司则采用了股份合作经营的管理模式,农户以土地或劳动力进行入股,收益按照5∶5比例分配,在前3年的时间里,农户只能获得土地流转租金;3年后,乡村旅游和农产品上规模,投入市场销售,农户才能获得总收入的50%。两家公司经营管理方式各有特点,但相比之下,鑫隆公司风险稍大,在短期内,农户得不到实惠,并且没有顾忌市场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因素。元浩公司更好地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乡村旅游合作社的管理能更好地规范当地的经营秩序,统一标准。

3)利益分配。收益分配方面,以旅游资源、特殊技术、劳动量转化成股本参与乡村旅游的农民,收益按股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自主经营项目自负盈亏,公司收入除支付各种成本外,按一定比例投入农民旅游协会基金,支持协会可持续运作。农民旅游协会组织协调农户参与、从中受益,尽管直接参与旅游接待的不是全部村民,但是不断做大的乡村旅游“蛋糕”为全体村民拓展了多样性的自主发展空间,除了壮大旅游协会,还将促进种植协会、养殖协会等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这些组织的发展壮大和功能拓展,不断提升农民的民主意识,增强民主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使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参与决策并分享发展成果。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成为消除农村贫困的有效途径,也将会有力推动农村民主化进程。

3.3参与管理经营模式的发展前景

村委参与和公司参与管理比较适合乌当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一是使农民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参与旅游以及相关产业服务,从而为农村地区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确实增加农户收入,同时也促进当地居民意识观念,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二是农民可从中直接获取收益,还可使自家农产品直接面对城市消费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以及一般农产品不能实现的观赏和娱乐价值,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避免旅游开发后因土地和资源占用引发的各种矛盾纠纷;三是可带动周边村寨形成以乡村旅游为纽带的“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生产,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并逐步实现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的有机结合;四是使更多的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改变其原有的资金积累,逐步脱离传统农业成为“城镇人”,从而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一定的基础;五是使越来越多的村民意识到传统的乡村文化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自觉地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小结

贵阳市乌当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遵循“政府驱动、部门联动、村民主体、协会管理、公司运作”的管理模式,使其中各方角色清晰,各尽其责,各获其利,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是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旅游发展初始阶段,尤其是在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政府驱动将占主导地位,农户“自主经营,各谋发展”是现代乡村旅游起步阶段中最普遍存在的形式,当乡村旅游发展到较为成熟阶段应实施“公司+村集体+农户”以及“股份制合作”等经营模式,这样更有利于规范化管理。乌当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各有千秋,由于基础条件和发展水平上有较大差异,不可能用几种模式就能概括出来,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村委参与和公司参与乡村旅游管理应根据当地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体现“村民事务,村民参与、村民受益”的主旨,尽量通过合理的管理模式实现当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