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旅游管理类教学模式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旅游管理类教学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旅游管理类教学模式研究

一、行业需求与专业特点决定实践教学的地位

我国旅游管理本科教育面临如何把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企业的需求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企业、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的难题。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需要在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师生实践能力等方面找到适合其发展的路径。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21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逐步建立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教育应着重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提高其综合竞争力,只有那些基础厚、知识广、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才是未来旅游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实践教学在现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实施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地方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教育更应考虑旅游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强调抓基础、抓能力、适应能力强的素质教育专业发展的大方向,通过实验(训)、专业实践、实习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1]。

二、围绕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重在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管理思维能力。

1.培养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在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一般可以达到第三产业的70%,经济落后的国家只有15%左右。我国服务业也仅达到40%。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我国今后经济改革和产业调整的重要任务。旅游业不同于制造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但是,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尚未彻底转变观念,这使他们在旅游人才市场上相对中专、职业学校的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我们调研后发现,这是本科以上学历的旅游行业员工流失率严重的主要原因,也是旅游企业极其希望我们解决的首要问题。导致社会人才需求满足难、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面向旅游市场,面向旅游企业,面向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校企合作办学思路。把实践教学作为突破封闭模式的最佳切入口,以校企合作、产学共赢为基本原则,走校企产学合作的实践教学发展之路,培养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聘请业内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定期举行专题会议,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等进行研讨并制定优化方案。在实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和工作技能的锻炼与提升,重视对实习生敬业精神的考核,由指导教师与企业沟通找到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便于下一阶段更好地改进实践教学,提升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能力

旅游业属于资金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企业,尤其是酒店业。以酒店类实习单位为例,长期以来酒店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具有本科学历的员工并不多见。酒店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具有很高的期望,认为他们在各个岗位上都应该出类拔萃,然而当被录用的本科生开始实际工作后,酒店发现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差,几乎需要从零开始进行培训,而且又没有技术特长,如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远不如英语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突出,于是做出了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不实用的错误结论。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一方面因为酒店提供给本科生的实习岗位与高职、专科生完全相同,全部是一线工作,以体力劳动为主,而且劳动强度大;另一方面,由于本科生在校期间以理论课为主,所以相比高职和专科生,本科生在技术操作方面没有明显优势,这导致用人单位对本科生的印象不佳,学生对工作的认识也不全面。如果学校和就业单位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选拔、用人机制,本科生容易受到排挤、压制,最终造成人才的流失。在实践教学和实习指导中尝试引导学生以融入管理环境的方式接触和思考管理问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管理思维方法的训练。根据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请旅游与酒店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来校作专题报告或授课,向学生们介绍世界及国内和省市现今旅游与酒店业发展的状况,讲授旅游酒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旅游酒店企业的管理经验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旅游企业,为今后走上管理岗位奠定理论基础、训练管理思维。同时,将学生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在课程学习阶段,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直接聘请旅游酒店企业有经验的从业人员进行授课。另外,本科层次的旅游专业以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而其实践教学应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联系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实习是联系高校和旅游企业的桥梁,是本科生从学习到工作的过渡阶段。对高校而言,实习属于教育提升环节;对酒店而言,实习是人力资源前期开发的黄金阶段;对学生而言,实习是就业前的工作体验,如何更好地挖掘本科生的潜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并进行职业稳定性教育,实习是一个关键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能力能够有效地激发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的积极性,学生通过校外实习能够深入到饭店的第一线,参与一些基本的技术和技能训练,增强对旅游企业管理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参与管理的能力,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

三、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整个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新的构建,涉及教学观念、学习方法、师生关系等多方面。重新定位师生关系,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扮演新的角色,并且角色转变的快与慢、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改革应该在勇于探索,更新教学观念,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强化实践环节的指导、监督、考核,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进行理论提升等方面有所突破。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导下,学生能适时地调整自己对实践的看法和认识,强化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自主性。教师也从单一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向以知识传授和应用技能指导、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上来。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成为实践教学中的关键和基础,资金紧张是高校经过扩张阶段后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既要保证教学质量又要节约资金,校企合作是实现校企双赢的最佳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将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构建“认识实践——模拟实践——专业实践——管理实践——研究实践”的全方位、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1.认识实践

认识实践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的重点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实践的方式除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演示等多种形式的实际训练外,还集中安排参观实习、考察,形式以参观、调查为主,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旅游资源、旅游企业的管理、运行和工作标准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对课堂讲授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加深理解,为专业实习作准备。认识实践还包括策划、组织实习结束的学生举办实习交流会和实结会,使下届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实践、专业实习工作。

2.模拟实践

模拟实践主要利用校内实验(训)室,如多媒体教室、餐饮实验室、客房实验室、导游模拟实验室、礼仪实训室、旅游信息系统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在校内进行模拟实习以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是通过分别建设餐饮操作、前厅操作、客房操作、导游业务、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地理等实训室,通过创造一种接近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模仿实际情况进行的一种公共关系实践活动。这种活动实践性和能动性强,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活动方式,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能为实际工作积累经验,是培养学生实际技能的有效途径[2]。

3.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而设计的,专业实践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旅行社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行社中的计调工作、接待工作和综合业务工作等;酒店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酒店中的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和基层管理等;旅游景区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游景区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及景点导游讲解的技能等。专业实践主要利用校外实习基地以顶岗实习形式进行,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旅游业的管理、运行和工作标准有实际、深刻的感性认识;学习、掌握旅游管理、操作和服务的技能;培养从业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对课堂讲授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加深认识和理解,在实践中思考、凝练,并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做好选题和材料、案例准备。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一方面,学生精力充沛,敢想敢干,校外实习基地能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能够给旅游企业带来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改革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旅游企业解决路线开发、生产管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了条件,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

4.管理实践

旅游行业需要的管理型人才既要掌握基本的服务技能,更要有应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强调操作和服务的基本技能,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培养,更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管理思维方法的训练。管理实践贯穿在模拟实践教学及专业实践的过程之中。以饭店管理实验课程为例,通过设置仿真运营氛围,让学生按照饭店组织结构,以岗位角色转换设置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塑造学生的情商素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以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而其实践教学应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联系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学习能力。通过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在服务实习的基础上参加策划、营销等管理方面的工作。管理实践中,要求学生在实习后四个月,以观察和思考管理问题为主要任务,要求学生“像服务员那样做事,像管理者那样想事”,为引导学生思考管理问题,并聘请实习单位管理者作为学生实习导师,要求学生每周记录下所观察到的经营管理的问题,组成研究小组在实习单位管理者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经营管理问题的调研、分析。

5.研究实践

地方高校旅游本科教育的专业定位,要体现鲜明的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地方特色,既重视动手实操能力的培养,又具备厚重的理论基础和学习、研究能力。提倡学生选用来自于实践的实用性课题或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一方面,教师的某些课题和项目的前期调查、问卷、统计等工作由学生来完成,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提升理论水平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这两个关键环节,指导老师要求学生围绕论文选题或专题设计项目,利用实践机会,采用真实案例,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来进行旅游学术研究,探讨行业前沿问题。

四、“三对接”——实践教学的现实途径

1.校内模拟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对接”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需具备简单的示范操作室,但还应该使示范操作室的设施设备更完备,以使模拟场景更接近实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具有实训特点的“模拟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和学生一起模拟教学内容中的不同角色,感受学生不同的心理,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讲话。只有通过实践,在现实活动中才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知识和能力内化为素质[3]。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具体体现为由较浅层次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到较高层次的服务与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兼顾系统性和阶段性。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在校期间需要在实践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培养方案的阶段,在不同学程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

2.校外实习实践教学与校内实习实践教学的“对接”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可以使学生拥有自己的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校内实训基地,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同时提高了实习效率,还省去了一定的实习费、讲课费、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等,使有限的教学经费真正用到刀刃上,逐步形成“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分别建设前文所提及的餐饮操作实训室、前厅操作实训室、客房操作实训室、导游业务实训室、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训室、旅游地理实训室等。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起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是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例如,通过多种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实习、参观基地;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和政府、企业等举办的各类旅游知识大赛、演讲比赛、服务技能大赛等;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和旅游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经验交流,同时还可以邀请实践教学成效显著和从业经验丰富的相关专家来校进行技术讲座和学术交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一方面,校外实习基地能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场所,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积累经验,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也能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合理化意见与建议,为旅游企业解决路线开发、生产管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出解决方案,同时产学研的良性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旅游企业也可以从中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

3.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习实践的“对接”

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实践教学必须强调实训环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掌握的知识向实践转化,实习基地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在新形势下,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发挥高等院校和旅游企业的各自专长和优势,采用有偿服务的形式,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校与企业的联合,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对学校而言节约办学成本,学生的实训课程有保证,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而了解企业和社会。在保证学生正常的实训以外,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通过地方会议接待、会议考察讲解服务工作等社会工作,使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搭建学习、提高的平台。

作者:王淑娟单位:唐山师范学院资源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