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方式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缺陷
1、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是教学设置和教学开展的基础。旅游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型的专业,更为注重实践操作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国内旅游管理的办学只是单纯停留在数量增长的层面,而对于培养目标却没有明确定位。由于旅游业需求的增长,高职院校盲目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对于旅游行业需要何种人才,行业技能要求,行业导向是什么都没有清晰的概念。缺乏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就很难合理的规划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一方面教学工作就只能笼统的停留在一些广泛性的理论教学上,课程脱离实际。另一方面,又可能造成实操训练泛滥,理论学习薄弱。培养出的人才只具备基本技能而没有专业知识储备,无法从事高层工作。因为现阶段旅游专业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所以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片面、单一,这不仅影响学生工作的适应程度,还影响了旅游业人才储备的结构不合理。
2、课程及教育体系设置缺乏合理性
上文曾提及,旅游业属于交叉性较强的学科,涉及了人文、地理、历史等诸多领域。旅游管理专业更是旅游和管理密不可分,管理学的基本知识都要有多涉略。但是现今的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依旧沿袭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充分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在此学科领域研究出一套课程体系后,就一直沿用下来,而没有考虑教学对象在地域上、层次上的差别。有的院校甚至忽略旅游管理的主体特色,直接把传统的管理专业课程直接安插到课程设置中。除了增加几门相应的专业课,其他课程与对应的学科课程无差别。这些问题都反映了教育者没有形成专业研究,建立课程体系的概念。课程设置是否顾忌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课程之间是否能够衔接,形成一个体系。这些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课程设置没有与行业发展同步。旅游业紧随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是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具有滞后性。院校不能根据旅游业发展需要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主观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客观上,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及时调整。可见,必须加快课程体系改变的步伐。
3、人才培养缺乏可靠实操平台
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强调应用能力,强调实践能力的专业。即使学校提供相关设施加强学生锻炼,但不能同真正的工作岗位相提并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在国际旅行社和高级饭店进行实习。实习单位多数选择指派他们从事非一线工作。学生工作停留在廉价劳动层面,最终可能也没有熟悉旅游行业的工作过程,工作技巧。至于专业技能,工作素养是否得到训练则是更成问题。由于稳定的实习基地较少,学生实践锻炼很难得到实际成效。
二、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改进策略
1、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只有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才能科学的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项目。要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就要深入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首先,旅游管理专业与以理论型培养目标为主的高等教育类型不同。旅游专业主要属于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从事服务类管理类第一线工作输出。吉林农业大学闫荣明所著硕士论文《高等职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指出: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主要是其根本任务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二是以技术应用能力为要求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适应企业需求为目的;三是对毕业生的要求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四是它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②。其次旅游管理专业属于交叉性专业,管理学是专业基础,融合其他学科特点。对培养的知识面提出要求。实践性也是专业不可或缺的特点之一。从行业发展来看,我国旅游业不再是“低起点高增速”的外延式发展,现代行业对单方面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减少,主要转向复合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的需求。说明了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正在逐步改变。因此从以上专业特点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人才培养需要理论与实践全方面的发展;树立地域性区别的观念,满足不同地域的旅游发展需求;随时跟进行业变化,保持现念,提高行业素质;掌握现代旅游管理技能;打造实践力、应变力和创新力合一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在各级各类旅游企业单位第一线从事工作的应用性高级专业人才。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以下几个特征:与高等教育相比,专业要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则要突出理论知识层次的深入性,强化管理思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随时调整教育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人际、创新、管理三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比重。
2、根据就业导向完善教育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的教育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规定了教学目的、内容、进度、方式。旅游专业的教育规划要注重人才相应能力素质的培养,实现学生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实操能力有机结合。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特性要求,所以理论和实践课程比例要做相应调整,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专业理论课要形成体系,增强综合性。旅游管理专业个课程之间不能孤立或产生重复内容,而需要相互联系,形成一致性。把旅游专业的课程和管理类经类等学科内容按照应用目的结合起来。比如旅游经济学、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等。专业实践课强调真实性和实用性。旅游行业是服务行业的一种,所以只有在真实性更强的环境中才能让学生掌握顾客服务,管理应变的能力。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管理决策的能力。因此实践课要尽量还原社会氛围,并突出功能性强的实践课程。比如旅行社客户接待、模拟导游接待等。公共课用于培养工作素质。旅游行业工作不规范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从业人员素质问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还要注重学生工作素质的培养。公共课提供基础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以便更好的融入工作,融入社会。但要注意公共课与专业课程设置的比例问题。素质熏陶是一种潜移默化,因此公共课不需要过多的灌输,可以组织校园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点是要辅助专业学习效率的更大发挥。
3、走产学结合道路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缺乏实践平台问题,应该走“产学结合”道路。即将生产与实践学习有机结合,以加强企业与学校合作联系。主要方式有企业出资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一方面为学校实践提供资源,提高了实践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成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第二平台,为企业输送新鲜血液提供有力保障。第二是“订单式”的培养方案,即院校与社会单位共同提出培养计划。按照企业需求制定教学目标、计划、内容。企业参与教学和研究过程,完成教学后向企业输送人才。实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本文论述,主要对高等职业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体系上有了新的认识。从对专业培养模式缺陷的探讨可以看出,我国教育模式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对专业特性,行业人才需求结构也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现阶段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要做到建立应用型为主的理念,把握学科特点。通过明确培养目标,健全教育体系,优化课程设置这几点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结合时展,行业需求调整教学结构,促进高职教育旅游管理合理健康的发展。
作者:张坤单位:山西戏剧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