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目前国内旅游企业所招聘的旅游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对新入职的大学生仍需要在教育培训上花费巨大代价;此外,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后由于各种原因而选择离职或进入其他行业,促使旅游企业的大学生员工流动率较高。大量旅游专业毕业生非本行业就业,对学生而言,是对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的浪费;对高校而言,是教育资源的损耗;对旅游企业而言,增加了技术培训成本;对社会而言,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此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目前国内高校旅游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需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现有旅游行业需求之间的严重失衡。
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脱节的原因分析
(一)国内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教育上普遍存在定位“过高”的问题,而旅游业是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行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眼高手低,不愿从事基层的服务工作。
(二)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
国内较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是“以教师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实践操作能力差,能力并不能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三)高校旅游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国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部分都隶属于管理类或经济类的二级学科,专业教师大多数都来自于经济、管理、外语等专业,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基础及实践操作能力都相对薄弱,而在实践教学方面,大部分高校缺乏旅游专业的各类模拟实验室,致使教学活动脱离实际,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学人才严重不足,这些教学资源配置直接导致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严重脱节,从而大幅度降低学生的行业竞争力。
(一)科学定位培养目标,突出办学特色
高校应根据学校生源特点、专业特长进行专业设置,增加特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专业任课教师必须深入旅游企业一线实践,了解不同岗位对所需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融合;同时,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历届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收集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内容、对企业用人标准等方面的相关建议及各类反馈信息,并以此为基础,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设计,特别是针对社会紧缺岗位设置的特色课程,课程设置上应重视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结合,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和实际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来设置专业课程,增强学生特殊技能培训,在就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加大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首先需要在校内建立各类专业模拟实验室,通过场景模拟、多媒体设备将理论知识与学生动手能力相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强调强调专业知识的扎实性,同时又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突出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其次,大力开拓校外实践基地。选择能够代表学校所在区域旅游行业水平先进的经营实体,建立与学生专业方向一致的实践基地,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了解旅游企业的具体运作过程,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目的性;
(三)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开拓订单式培养方案
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是学校创新培养高效人才模式的需要。开拓定向培养方案,不但能提前指引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还能将企业的实践培训课程在学校期间完成,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再次培训的时间。加强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校内加大使用专业实验室授课的同时优化校外实践教学环境,构建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如定期举办专家讲座,邀请行业内管理人员走进校园进行讲座,此外,通过与旅游企业确定订单式培养计划,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学生提供更多行业知识的同时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培养职业精神
1、学校应鼓励教师继续进修,鼓励现有的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知名旅游院校进修或进入旅游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培训,积累他们所教授学科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
2、学校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旅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兼职教授,以专题讲座或报告等形式,提高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旅游企业实践,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由于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与旅游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经历,摆脱“纸上谈兵”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实质性的提升。
作者:刘飞 胡晓丽 单位: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