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路径选择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当前,在旅游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行为不断出现诚信缺失的现象,这种职业道德素养的缺失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声誉。要提升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仅靠制度规范远远不够,应该在这些人员的高校教育期间提高其道德素质。掌握传统文化不仅是旅游从业人员提升素质的内在要求,而且还有利于其树立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
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创造的收入及国际旅游者的人数,都在逐年增加。目前,我国致力于实现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目的地国的目标。各个旅游目的地都主动融入到国家旅游宣传推广体系中,共同打造“美丽中国之旅”品牌。但在旅游行业得到不断发展的同时,旅行社及导游人员的服务也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如导游不讲解导游词、为强迫购物辱骂旅游者等,这些缺乏人性关爱,服务冷漠,降低服务标准等不诚信行为的出现,主要由于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感的弱化。“游客为本,服务至诚”是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旅行社委派的导游作为旅游接待的主体,其在旅游活动中的服务表现都与游客的旅行体验和旅游行业形象息息相关。所以,为实现我国成为世界最大入境接待国的目标,必须从根源上遏制旅游从业人员的不诚信行为,除了从立法角度规范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还应在旅游从业人员的高校培养期间注重德育及价值观培养,以保证旅游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1]。
1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职业素养缺失的根源
在旅游行业中普遍存在的从业人员诚信缺失问题,不单单表现在导游的服务诚信问题,还表现在旅行社的整体服务层面,这种服务的诚信缺失根源于社会中的多个方面。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物质条件。但是,在社会发展为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各种观念和文化纷纷涌入中国,对我国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原有的价值观念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多数从业人员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注重个人利益的获得,从而淡化了社会责任感[2]。另一方面,各个高校虽然不断强调素质教育,但为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各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方面,更加注重应试教育,突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间接地弱化了学生的德育培养。因此,在我国旅游行业中,无论是旅行社管理人员还是导游人员在价值取向上都表现得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
2传统文化在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提升中的作用性分析
2.1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优秀的道德典范,这对未来旅游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第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有利于未来的旅游从业人员处理好与游客间的协调关系[3]。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人员,在与游客在旅游活动的交往中,由于与游客的性格、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向游客提供服务时避免不了会存在互不理解的情况,而作为旅游服务人员应做到以礼待人的服务标准,所以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其与游客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第二,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层面是爱国主义精神,为未来的旅游从业人员确立正确的从业态度提供了良好的培养。传统文化中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都可以成为引导当代旅游从业人员热爱事业、热爱国家的生动教材。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学习,更能激发旅游管理学生对未来的工作热情及工作责任心,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崇高的道德品质。“仁爱”精神在儒家学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学说的基本精神就是“仁者爱人”。从旅游职业角度来讲,传统文化对从业人员的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人员,应该做到“推己及人”,在旅游活动中既考虑自己的利益,也应想到所有旅游者的利益。曾子把诚信作为“三省”的重要内容,“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旅游服务过程中,旅行社及其委派的导游人员就是扮演着“为人谋”的角色,在旅游活动中,旅行社管理人员及导游人员应保证旅游者的利益,关爱旅游者,这样才能使旅游人员得到良好的旅游体验。
2.2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修养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不仅要求获得审美性和愉悦性,更希望实现求知性的满足,这就要求导游的服务工作要顺利完成,这些都依靠其较高的业务素养。导游工作除了旅游联络服务,最基本的业务是向旅游者讲解旅游地点的人文和自然情况,介绍风土人情和习俗等。显然,这里的“人文”概念中就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可以说传统文化修养是导游业务素质的内在要求。在实际旅游中,不仅国内游客希望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国外游客也把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旅游的重要目的。实际上中国吸引国际游客的不是游览或玩乐,而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4]。这就要求导游能通过揭示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使游客在文化上产生共鸣,在精神上得到享受,并最终感受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3融传统文化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改革思路
为适应中国旅游业健康发展,实现最大旅游入境接待国的需要,培养高质量及高诚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未来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必要保证。在近20年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已形成一套较系统、全面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实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德育培养则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从事旅游行业后,从旅行社管理层面到导游服务层面,全面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高诚信的服务。
3.1加强传统文化在基础课程体系中的建设
第一,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深入到基础课程体系。根据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在基础课程体系中除了把传统文化融入到“两课”的教学内容中,还尝试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和“诗词鉴赏”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这两门课程展现出的中华文明为我们保留了令人自豪的民族文化记忆,这些丰富、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道德感及自信心。这样在全球一体化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可以提高未来旅游从业者对西方价值取向的免疫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他们弘扬诚信传统的传承行为。
3.2加强传统文化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渗透
在传统文化融入到旅游管理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教师的传统文化达到一定的深度,而且还需要传统文化的内容与专业课程结合到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中兼顾专业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目的。第一,应丰富旅游管理专业课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目前,为实现高道德素质的专业人才向社会的输送,保证行业的诚信服务,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尤其是“管理学”、“旅行社经营管理”和“导游业务”等课程中,应更多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注重其内容的传输,更应注重让学生把专业知识及道德观念内化于心,这样才能达到外化于行的德育目的。第二,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让融入了传统文化的专业课程“活”起来,通过教师的魅力达到感染学生向良好职业价值取向发展的目的。
3.3丰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当代大学生教育,已经不适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应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内化于心,最终形成顺应行业发展及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中的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尤其是应该注重给学生提供书法学习活动。鲁迅先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曼衍,人情因亦日趣于肤浅;今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5]鲁迅先生在这里提到的美术包括了书法在内。在练习中国书法时,既遵循“理”,又内含“礼”。所以,引导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书法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礼”的理解,对提高未来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实现旅游行业的高质量服务,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4结语
学校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在改善旅游从业人员道德及诚信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有效地实现旅游从业者职业素质的提高,改变我国旅游业现状,提升我国旅游行业的整体形象,并最终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文.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重庆市高校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骆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23-24.
[3]王婷婷.幸福观视角下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新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0):17-18.
[4]张梅.关于导游人员文化传播偏离的分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3):36-39.
[5]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拟播布美术意见书[M]//鲁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7.
作者:李明月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