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货币一体化模式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随着亚洲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区域化的加强和各国依赖程度的加深,亚洲货币一体化成为学术界内外讨论的焦点。通过比较货币一体化各个模式的难点,为亚洲货币如何应对一体化挑战提出建议。
关键词货币一体化货币模式亚洲经济
目前,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亚洲许多国家或地区纷纷加强跨国间的货币合作,以期早日实现亚洲货币一体化。但是区域货币一体化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亚洲货币一体化的主要模式,阐述目前所面对的障碍,从而对亚洲货币一体化进程提出自己的建议。
1区域货币一体化的主要模式
1.1主导货币区域化
指在政府法定或者私人部门事实选择下,逐渐地把已有的货币锁定为货币锚,并取得区域货币的地位。对于亚洲而言,主要是把货币锚定为区外货币的美元模式和把货币锚定为区内货币的日元模式。
(1)美元模式。主要是指亚洲国家或地区共同盯住美元的美元本位或者以美元建立目标区。主要是基于美元长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地使用,具有完善的货币和资本市场便于政府干预。因此若实行美元模式则可提供一个明确的名义锚,确定了长期预期,减少了因汇率波动而导致的金融不稳定。同时由于亚洲国家和地区中发展中国家占绝大多数,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贸易和外资投资。而外资又多以美元计价,因此,为了稳定外部环境,这些国家货币在不同程度上盯住美元,以吸引外资。所以这样既能减少改变汇率制度的成本,又提供了足够的透明度。
(2)日元模式。日本作为区域内最大的经济实体,也是最早提出并研究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国家。日元模式的特点是把货币锚确立在区内,将日元作为亚洲的货币锚。其思路主要是参考欧洲货币联盟的确立过程,以区内的强势硬通货——德国马克建立货币锚。由于该货币锚是区内货币,因此便于和区内国家及时协商和监管,形成较稳定的汇率平价,也可以及时干预。
1.2单一货币联盟
以欧洲货币联盟为代表,其演进路径经历了从欧洲汇率机制到欧元的过程,即欧元模式。亚洲在货币一体化进程中可以模仿欧洲货币体系的形成,确立亚洲货币体系。在确立货币体系的初始阶段,重点就是确定亚洲货币单位(ACU),与欧洲货币单位(ECU)不同的是ACU还应包括区外主要货币,如美元、欧元等。然后以虚拟的ACU为货币锚作为确定成员国之间的中心汇率标准、计算汇率波动幅度指示器等,最后再确定稳定汇率机制,如平价网体系和篮子汇价体系。这种ACU由区内和区外主要货币共同构成的货币篮子和以此建立固定比价关系的混合货币锚,可以使区内货币同区外货币的汇价稳定和区内货币之间的汇率稳定,同时又兼顾了区内各国的权益,与亚洲整体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特点相适应。
1.3多重货币联盟
主要是指联盟内存在多个货币锚,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有选择地与之锁定,也可被视为向更为彻底的单一货币联盟发展的中间阶段。
综上所述,目前亚洲货币一体化的主要模式具体是指美元、日元和欧元三种模式。
2亚洲货币一体化的难点
2.1亚洲自身不利因素
(1)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东亚地区中、日两国在经济上是地区大国,其经济总量占据主导地位,被看作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而其他国家从经济总量上与之相差悬殊。从人均GDP看,除日本是发达国家外,其他都是发展中国家。和欧盟国家相比,亚洲各国人均GDP不仅居于不同层次而且各层次相差较大。比如日本人均GDP是中国大陆的35.8倍。亚洲各国发展状况的悬殊差异会使经济目标和政策不一致,最终阻碍货币一体化的进程。
(2)区域内经济结构类似。在“10+3”区域内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具有相似的经济结构,尤其是在提供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这必然会导致在国际市场上激烈的竞争。而且该问题很难协调和处理,极容易产生矛盾,这必将会成为今后一体化进程的障碍之一。
(3)区域内国家间的深刻矛盾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上的多样性。日本由于拒不承认战争犯罪和清算历史问题及领土纠纷,尽管是区内第一经济实体,但几乎和区内所有国家都矛盾重重。此外在“10+3”区域内,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极大,使国家之间的隔阂在短时期内难以消除,自然也就难以进行货币合作。
(4)人民币不是可自由兑换货币。在亚洲货币一体化中,由于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加上中国较日本有着诸多政治、地缘等优势,有人提出了以人民币为重点的一体化方案。但是由于人民币目前资本账户下的管制使得其不能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因此人民币就无法成为货币锚,其他货币就难以与之锁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在一体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难以选定货币一体化的初始国家。如前所述,目前亚洲缺少强势货币,因此就没有一种货币能承担起核心的责任:日本在政治经济上不被认可,人民币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新元和港币又没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实体作为后盾。而且货币一体化对于大国而言是扩大地区影响力的有利条件,各大国都想把握主导权,同时又相互排挤对方的影响力。对于小国而言,则是慎重面对,避免沦为大国的经济附属国。因此,目前主要表现在各主要大国积极制定和扩张自由贸易区,小国则结成同盟谨慎面对。同时,随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脱欧入亚”,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区的行动,也为初始国家的选定增加了变数。
2.2三种模式的各自难点
(1)美元模式。实行美元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恢复,承认了美国在区域内的主导地位,把区域经济与美国经济紧密相联系。但这种联系是单方面的,美国没有义务帮助维持这种制度的稳定。而且区内两个大国——中国和日本目前都无意与美元盯住汇率。中国去年7月放弃原来的盯住美元,改为盯住一篮子的汇率制度,同时注意减持外汇储备中美元标价资产比例等行为都表明中国难以接受该模式。日本由于经济低靡不希望失去日元贬值的可能,美国又希望日元升值来缓解美日贸易逆差,使得两国都无意保持固定汇率制度,加上政治等因素,美元难以被亚洲人民所认可和接受。
(2)日元模式。除了前文所指出的政治因素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低靡和经济上以邻为壑,实行“竞争型贬值”的不道德行为,使得日元难以成为像德国马克那样的强势货币。因此,日元模式也基本被否定。
(3)欧元模式。在仿照欧元模式的初始阶段时,亚洲“新欧元模式”中篮子货币的种类及ACU与原欧元模式中篮子货币的种类及ECU最大的不同是应考虑到区外主要货币,如区外的美元。那么在确立每种货币在ACU中所占权重,尤其是区外货币时,就必须考虑到其与区内经济的相关程度。因此如何具体量化标准,是目前主要的难题。同时从ECU产生的历史看,是在区域长期协作、内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才出现了相对一致的货币符号ECU。而目前中国-东盟贸易区刚刚启动,其他贸易区多处于谈判,甚至可行性研究阶段。因此,若仿照ECU的方式ACU应先确立较大的自由贸易区。
3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加上考虑到亚洲自身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在一体化进程中可以借鉴欧元模式——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道路,在建立单一货币联盟之前以多重货币联盟作为过渡,具体是指:先进行相关程度更高的次区域货币一体化,再在时机成熟时整合各次区域,最终实现整个亚洲的货币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张磊.建立亚洲货币联盟的可行性分析[J].现代财经,2004(10)
2陈岩岩,唐爱朋,孙健.人民币货架化过程中货币整合的可行性分析[J].西南金融,2005(7)
3何慧刚.东亚货币合作的模式探讨和路径选择[J].亚太纵横,2004(9)
4孙忠良,胡恩生.亚洲货币合作的现实难点[J].金融广角,2004(9)
5朱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10+1”货币合作[J].河南大学学报,2005(4)
6韩斌斌.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亚元的构想[J].广东商学院期刊,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