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扩大就业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近些年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中小企业是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但在扩大就业方面,中小企业还面临着缺乏高素质人力资源、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人才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必须鼓励中小企业的创建和发展,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大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力度,使中小企业的发展为扩大就业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中小企业,就业,重要贡献,突出问题,有效措施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要求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通过合理的内部分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然而,企业的生产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中小规模的企业更能满足差异化的市场需求,甚至还能够取得一定的垄断利润。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对扩大就业贡献突出。据管理大师德鲁克对美国1965-1984年间的就业结构进行的研究发现,新增就业岗位基本上都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从当前世界各国企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的分布来看,平均就业规模9-15人的微型和中小企业一般占一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65%-80%的就业人员在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中就业。发展中国家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为20-30个,在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值为45-55个。而根据2004年全国经济普查,我国每千人企业数仅为2.5个,即使把上规模的个体工商户也算作中小企业,每千人企业数也只有3.1个,大大低于世界各国的水平。也就是说,我国在中小企业促进就业方面潜力巨大。本文将就我国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中的重要贡献、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展开论述。
一、中小企业对扩大就业的重要贡献
中小企业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我国“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中小企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是28%。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值和服务价值已经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60%,上缴的税收占了我国税收总额的50%左右。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带动了就业的增长。
企业的就业容量是由其有机构成决定的,有机构成越高,就业容量就越小。中小企业由于资产相对分散,有机构成较低,所以,等量的资产投资,中小企业能够比大企业吸纳更多的就业。从我国有关统计资料来看,目前我国全民所有制大、中、小型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之比为1.83∶1.23∶1,而其资金就业率之比却为0.48∶0.66∶1,可见,相对于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具有较大的就业容量。
中小企业更多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据统计,中小企业在服装、纺织品、玩具等家居用品及轻工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来自世界就业报告2004-2005年的数据表明,在多数领域,中小企业的单位投资容纳的劳动力和单位投资新增的劳动力都要高出大型企业一倍以上,中小型企业的产值占GDP的份额约20%-40%,而就业份额则超过60%,从事制造业的中小型企业通常在制造业就业中占居更大的份额,高达80%。中小型企业对创造就业的贡献是巨大的。
我国的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就业准入门槛低,求职者择业回旋余地大。到中小企业就业手续简便,不受身份、籍贯限制,城镇下岗职工、农村富余劳动力乃至跨地区的求职者,均可享受同等的待遇。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和大多数的农民工都是在中小企业实现了就业。例如,就业形势比较好的浙江省,95%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在中小企业包括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得以消化吸收的。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也选择了在中小企业就业。可见,创办小企业,开辟新岗位,促进多就业,无疑是一条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投资少、见效快的有效途径。
由于中小企业具有能够适应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整体数量和吸纳就业数量大,产业结构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行业分布广,投资起点低、周期短、见效快,经营灵活性大等吸纳就业方面的优势,中小企业成为解决就业的主力军。
二、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还面临一定的困难和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中小企业对高素质人力资源普遍缺乏吸引力,员工整体素质比较低,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影响了中小企业吸纳更多就业的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小企业的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对员工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与之相对应的是,到中小企业求职的劳动者虽然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等素质较低的人力资源,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不足十分之一,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更是屈指可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展缓慢,中小企业由于员工流动性大而缺乏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的积极性,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又由于就业安全性低而不愿在中小企业就业,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中小企业劳动力市场上的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呈现出双重矛盾,即数量上的供过于求与质量上的供不应求,因而出现了求职者求职难、企业招聘人才难的“两难”现象。
其次,中小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在不断提高。中小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组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中小企业会在可能的条件下主动进行设备更新,以资本替代劳动,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走资本密集型发展道路。如果政府放任中小企业自由发展,单个中小企业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将逐步减少。
再次,中小企业现行的人才管理体制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政出多门、互相推诿;面向中小企业的人才劳务市场不健全,向中小企业人才信息的渠道偏窄,许多信息与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对称;对中小企业接收下岗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缺少激励政策;政府缺少对中小企业就业人员进行智力开发和技能培训的必要投入。
另外,融资问题作为当前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难题,也影响到中小企业扩大就业的能力。中小企业自有资金
一般都比较少,要想发展必需利用外部融资。然而,中小企业一般没有足够的资产抵押,借贷极为不易。
三、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就业功能
我国正面临着世界上最大的就业压力和最大规模的人口转移问题,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方面的优势作用,使中小企业的发展为扩大就业做出更大贡献。
(一)鼓励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的创建和发展。乡镇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体,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目前,乡镇企业已经直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约1.5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4,约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一半,极大地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近几年乡镇企业因自身的不足及市场竞争加剧等原因,发展趋缓,就业吸纳能力减弱。在新形势下,乡镇企业要成功进行二次创业,增强就业吸纳能力,首先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和模式,加快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调整及体制和机制创新,以此提升市场竞争力,扩大就业容量。其次,政府要加强对乡镇企业发展的规范和引导,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挥企业集群的优势,在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实现农村的城镇化,提高企业吸纳就业和连带就业能力。为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加快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经济市场准入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性规定,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要制定具体办法确保对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还应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指导和政策协调,以促进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要对中小企业职工的保险交费给予优惠,以提高中小企业就业人群的福利待遇和工作安全感,提高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性,改善人力资本状况。政府应该投入专项资金帮助中小企业进行员工的技能培训与开发,提高人力资源素质,进而鼓励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政府还应更好地履行服务、指导及管理的职能;建立和完善法律服务平台,切实地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成立中小企业维权投诉中心,及时受理企业的投诉与法律咨询,切实保护好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还可以比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设立全口径的中小企业局,取消按照企业所有制身份的识别办法和政策歧视,为中小企业提供中介、法律咨询等服务。
(三)加大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力度,多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首先,要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信用评价制度及信用担保体系,增强中小企业的获贷能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形成竞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与发展的困难。其次,要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帮助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由地方政府财政出资建立的信用担保体系,由政府对中小企业进行部分或者全部信用担保。除了财政担保外,还要大力发展民间担保机构,靠商业化的运作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另外,还要建立一套再担保体系,来分散担保公司的风险。
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难题,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在这方面,中小企业大有可为,我们完全可以使发展中小企业与扩大就业的目标对接起来,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世界就业报告(2004-2005年)〔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周天勇,张弥.经济运行与增长中的中小企业作用机制〔J〕.经济研究,2002,(4).
〔3〕孙续功.关于我国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1).
〔4〕吕福玉.拓宽创业和就业渠道的新思路:大力发展中小微型企业〔J〕.经济体制改革,2006,(6).
〔5〕李晓嘉,刘鹏.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