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企业管理链对比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企业管理链对比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四种管理模式的涵义

生产管理是以产品生产为核心,以提高效率、增加产量、降低成本为重点的管理模式。生产管理是一种最古老的经营管理模式。营销管理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重点考虑消费者的需求,把发现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核心。营销管理是市场管理、销售计划管理、营销过程管理、客户管理的总和。物流管理是指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管理模式。物流管理包括:用户服务、需求预测、定单处理、配送、存货控制、运输、仓库管理、工厂和仓库的布局与选址、搬运装卸、采购、包装、情报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的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就是基于最终客户需求,对围绕提供某种共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企业的信息资源,以基于In-ternet技术的软件产品为工具进行管理,从而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供应链管理以最终客户价值最大化为管理目标,以有效满足客户需求为实现手段,即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以合适的方式和价格,将合适的产品提供给合适的客户。

二、四种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共同点

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四者之间的共同点在于:

(1)它们均是一种管理模式,体现了一种管理理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指导着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活动;

(2)四种管理模式均有自己的产生背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四种管理模式的目标是一致的,均是通过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利润。

(二)不同点

1.产生背景不同

生产管理是一种最古老的经营管理模式。在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表现最为典型。生产管理的产生背景是:生产力相对落后、社会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历史阶段,由于市场商品匮乏,制造企业无论生产多少产品都能销售出去。于是就通过设备更新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增加产品数量、降低生产成本,来创造企业剩余价值。这种管理模式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表现得最为典型。营销管理理念产生于美国20世纪50~60年代。当时美国经济高速增长,企业纷纷把增加销售额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重点。营销管理的产生背景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产品充斥市场,商品呈现出供大于求的趋势,销售产生困难时,也就是第一利润达到一定极限,很难持续发展时,便采取扩大销售的办法寻求新的利润源泉。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后表现得较为突出。现代意义上的物流管理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物流管理产生的背景是: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以及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场所上的不一致,顾客要求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通过运用现代物流技术更好地提供服务、扩大销售,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新利润增长源泉。供应链管理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供应链管理的产生背景是:企业面对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全球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纵向发展会增加企业的投资负担,这就迫使企业从事并不擅长的业务活动,同时也会面临更大的行业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纵向一体化”的弊端,为了节约投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转而把企业主营业务以外的业务外包出去,自身则采取集中发展主营业务的“横向一体化”的战略。原有企业和为它提供材料或服务的企业就形成了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在这种形式下,对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之间的合作水平、信息沟通、物流速度、售后服务以及技术支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应链管理就是适应这一形式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管理起点不同

生产管理以产品生产为管理起点,营销管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均以最终客户需求为管理起点,而这三者在满足最终客户需求的方式上又是有区别的。

3.管理重点不同

生产管理的管理重点是生产规模、生产成本;营销管理的管理重点是销售问题;物流管理的管理重点是降低流通成本;供应链管理的管理重点是供应链上的合作关系、合作成本。

4.创造利润的途径不同

正如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在他的著作《物流———降低成本的关键》中所谈,企业的利润源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经营重点的转移而变化。从生产管理到供应链管理,四种管理模式创造利润的途径有较大差别。生产管理通过设备更新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增加产品数量、降低生产成本来创造企业剩余价值,即第一利润源泉;营销管理通过采取扩大销售的办法寻求新的利润源泉,这就是第二利润;物流管理通过需求预测、定单处理、配送、存货控制、运输、仓库管理、工厂和仓库的布局与选址、搬运装卸、采购、包装、情报信息等处理,以尽可能低的总成本实现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即寻求服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一种动态平衡,并由此形成企业在竞争中的战略优势,即第三利润源泉;供应链管理依靠供应链上企业间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建立商业伙伴关系、业务外包、流程的整合与再造,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供应链系统的设计与管理、社会流通系统的资源整合等手段,实现企业利润的快速增长,成为第四利润源泉。

5.反映的管理理念不同

从生产管理到供应链管理反映的管理理念是从企业本位主义到社会资本主义的体现。生产管理从企业本身出发,是企业本位主义的典型体现;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理念,是社会资本主义的典型体现;而营销管理、物流管理是介于企业本位与社会资本主义之间的管理理念。供应链管理本身又包含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等管理理念。

6.行为主体不同

生产管理的行为主体是生产企业;营销管理的行为主体是生产企业与消费者(需求的一般性满足);物流管理的行为主体是物流公司、生产企业与消费者(需求的及时性、准确性满足);供应链管理的行为主体有: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批发商、消费者(需求的及时性、准确性、长期性满足)等。

三、研究启示

(一)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四者之间是相互关联和不断发展的关系

通过对各种管理理念产生背景的分析,不难发现,它们的产生和发展是互相关联、不断发展的。单纯的生产管理很难适应经济发展中客户的需求,便产生了营销管理理念;单纯的营销管理理念又很难满足客户个性化、快捷式需求,便产生了物流管理理念;物流外包使供应链由内部供应链转化为外部供应链,由此产生了供应链的优化和改造问题。营销是物流的基础,物流又是供应链形成和连接的关键活动,并促进了供应链的改造和优化。从学科角度分析,供应链管理离不开物流管理基础,物流管理离不开营销管理基础,而营销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又是以企业的生产管理为发展基础的。

(二)从生产管理到供应链管理体现了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资源的利用、管理的变革过程

生产管理是一种纯粹的内部管理,注重的是企业内部资源的充分运用,尽可能地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营销管理已经开始从纯粹的企业内部环境研究向外部环境研究转移,开始关注市场上客户的需求,并把客户需求作为企业经营的方向;而物流管理在营销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客户需求的深入分析,开始了对社会资源的深入挖掘、开发,开始通过对社会力量(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利用来提高企业竞争力;供应链管理更体现了通过对社会资本的充分挖掘、整合、利用,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从生产管理到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从对企业内部资源管理到对外部资源的充分利用、管理的变革过程。

(三)从生产管理到供应链管理体现了管理理念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发展过程

生产管理只注重企业的生产,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管理理念;营销管理则开始着眼于市场需求,相对开放;物流管理特别是供应链管理则是一种完全开放的管理理念。所以说从生产管理到供应链管理体现了管理理念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发展。

(四)从生产管理到供应链管理反映了管理领域从纯粹竞争到合作发展的过程

生产管理强调企业生产出比竞争者成本更低的商品来提高竞争力;营销管理强调企业生产出比竞争者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运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渠道建设、有效定价、产品促销等方式)提高销售量、提高销售额,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物流管理强调企业除了运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外,借助运用现代物流技术,提高货物配送速度,降低货物配送成本来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供应链管理又是在营销管理、物流管理的基础上,依靠供应链上企业间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建立商业伙伴关系、业务外包、流程的整合与再造,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供应链系统的设计与管理、社会流通系统的资源整合来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从纯粹竞争到合作发展的过程。

(五)从生产管理到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体现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方向

从生产管理到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体现了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四个基本方向,即动态化、全球化、信息化、社会化。动态化要求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多种手段和多重目标的复杂对应关系;全球化意味着管理者必须把企业置于国际竞争的行列,而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国界去考虑如何造就组织的竞争优势;信息化要求管理者更加重视信息技术在管理领域的运用;社会化要求管理者不能只从企业本位主义出发,而应注重社会资本的充分挖掘、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