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就业竞争人才培养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就业形势分析
毕业生就业的质量直接决定学校的就业质量,影响学校的社会评价和办学声誉。在大学生就业市场激烈竞争的背后,实际上体现了各高校之间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2003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加快了大学生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与此同时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2014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则再次引起人们对人才培养的模式及高等教育中诸多问题的反思。教育质量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目前部分地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重理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轻实践应用、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培养,最终在就业过程中体现出社会适应力、就业竞争力方面的不足。尽管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对人才培养的表述不一,但对其重要性认识是一致的,都强调了实现途径与培养目标等要素。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及应用型大学虽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从中国实际出发,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本科教育阶段更应着重培养面向基层,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竞争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探索以提高学生竞争力为目标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路径,无疑是推动高等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题的较为有效的方式。
二、高职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实践能力较差实践能力代表了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是企业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许多企业并不是缺少工作岗位,而是大学生的实际能力无法胜任岗位要求,许多大学生实践能力差,而对于岗位的要求却十分挑剔,眼高手低的现象在大多数毕业生身上存在,企业无法获得可以胜任工作的学生,而学生也无法获得合适的岗位。
(二)专业能力不足专业能力代表了毕业生对行业的掌握力,而现在许多大学生并不能找到专业对口的职位,导致实际工作中缺乏专业能力,这也是就业竞争力下降的关键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高校专业并不能及时得到更新,使得许多人才无法被社会接受,企业需要的人才,学校也无法提供。
(三)就业观念落后当今社会毕业生需要面对无法就业与岗位不合适的压力,这种压力是观念与心态带来的问题。学生对发达地区的工作十分重视,狂热的寻找大公司与好行业,贪图享受,却并没有做出应有的奉献。这种心态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严重下降,导致一些工作机会被放弃,造成就业结构畸形,最终无法就业。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014年6月23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当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
(一)办学定位方面地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是为地方(行业)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一线高层次专业人才,突出职业性,是要根据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的办学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目前我国地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存在思想观念、办学定位和思路不适应。一方面打着应用型的旗号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走的却是教学型、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老路。同时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深度、广度不够。许多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处于浅层次、松散式,只停留在建立实习基地层面。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都为准毕业生安排定岗实习,但实习的时间一般较短,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第5学期学生都要到企业实习6个月,到第8个学期,进入毕业设计阶段,80%以上的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都要在企业完成,而且大部分学生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在所实习的单位找到的。高校必须增加对社会需求的“敏感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大学生,供需双方才能平衡。
(二)专业设置方面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必须依靠学科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目前许多高校为了吸引更多生源,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和低成本专业,盲目扩招,形成优势专业不明显,与社会需求脱节等现象,造成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缺乏就业竞争力。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数据,笔者对2012-2014年高职高专“红牌”专业的数据进行对比。法律、计算机等部分专业连续三年被列入就业红牌专业(红牌专业意味着就业率低、失业量较大、且薪资较低),从近三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就业不好的专业具有持续性。主要表现在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和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造成毕业生人数超过市场需求,导致严重的结构性失业,弱化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专业预警分析可以引导政府和高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质与量的敏感度和反应性,从而更好地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结构。
(三)师资队伍方面地方职业院校的教师,即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同时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澳大利亚TAFE学院规定,本院的专职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资格证书大学本科专业学位证书和本科教育学士学位证书,同时还必须具备4-5年企业工作经历,并获得四级技能等级证书方可上岗。目前部分地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只占专任教师的18.5%,其中具有行业背景的专任教师占9.5%。绝大多数新入职的专任教师从高校到高校,没有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不具备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背景和技能背景,无法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需求。以会计专业为例,目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队伍基本来源于教学型、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这些教师的优点是理论功底扎实,但缺点是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这就导致只教理论课的教师缺少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岗位的实践技能。
四、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
地方职业院校应主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一)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就业竞争力教学活动是地方高校培养学生的主要载体。若想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应积极引导教师结合本校人才培养模式、办学定位、教学内容等项目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断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同时,地方职业院校也要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了解最新市场动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鼓励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充分发挥地方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种教育功能,使之成为知识全面的综合应用型的人才。
(二)调整专业设置,建设地方特色专业蔡元培先生提出“多歧为贵,不与苟同”的观点。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应该坚持“多歧为贵,不与苟同”的原则,选准方向,集中资源,建立优势特色学科,不断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合并主干学科和主要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升级。对于一些传统专业,要从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调整改革,对于不符合社会需求发展的专业要逐步减少。职业院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趋势,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形成“调整、优化,再调整、再优化”的动态过程。地方职业院校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优先发展满足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地方特色专业。职业院校应紧紧与当地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相契合,较好地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使毕业生在当地具有无可替代的竞争力。
作者:张迎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