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

摘要:当今社会呼唤创新型人才,但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诸多问题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企业对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和现状出发,分析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从培养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入手,寻求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可以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用工需求;对接;校企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创新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国家竞争力的提升起着决定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必然成为创新的生力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坚力量,承载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1]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探索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质量创新人才,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衔接,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的重要方向和丞需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也是创新创业的时代。行业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在这日新月异、飞速变换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作业务需要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奋斗精神和责任,缺乏个性,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知识基础薄弱,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欠缺等,导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具备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是目前企业最抢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要具备合理的创新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没有扎实合理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创新知识的储备,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积累的知识越丰富,思维就越开阔,越易激发创新潜能;创新型人才要具备熟练的创新操作技能,缺少熟练的创新技能,即使产生了灵感,由于缺少横向纵向联系,最终仍是昙花一现。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创新型人才要具备获取并筛选信息,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敢于质疑并求新求变,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的自主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强烈的创新欲望,高度的责任感,坚韧不拔、敢“闯”敢“试”的进取精神。简言之,创新型人才要具有如下特质:合理的创新知识结构、熟练的创新操作技能、自主的创新学习能力、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五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二、现阶段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社会需求有偏差

当今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不断创意、创新和创造的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需要一大批责任心强,自信热情有个性,求新求变不迷信,动手操作能力强,具有开拓和冒险精神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而我国目前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偏向于智力教育,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强调共性教育忽视个性培养,缺少对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塑造和培养。大学生基本形成了统一的思想观念、固定的思维方式,学生缺乏个性和自信,没有冒险精神,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较差,岗位的适应性不强。

(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现实需求有差距

课程设置滞后、不合理,课程之间缺乏关联,相邻近的学科、相交叉的学科,总体设置不够,创新类和实践操作类课程设置偏少;教材覆盖面较窄,内容老化;课程内容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重复,缺乏系统性、前瞻性和实践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习得的知识陈旧,知识结构也不合理,缺乏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知识基础薄弱,创新能力差。

(三)教学模式和方法不符合企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空泛,重理论知识灌输轻实践实训操练,重共性培养轻个性化辅导,重基础知识讲授轻创新培育辅导的现象严重,这使得学生在实践能力上缺乏操作性,素质上缺乏发展性,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较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较差。同时,有些老师自己缺乏创新意识,从不主动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也不注重引导学生创新。学生主动探索精神不足,动手操作技能弱,缺乏创新活力。

(四)评价机制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评价指标单一,只进行基础理论知识考核,忽视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忽略独立思考判断能力、责任心、创新精神等多方面的考量。评价方式不合理,高校往往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衡量评价学生,一考定“终身”,强调终极结果,忽视过程成长评价,不能全面、全方位地对学生的发展成长状况进行动态跟踪评价。[3]评价中缺乏约束监督机制,存在评价不认真、走过场、敷衍了事等情况,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测评工作流于形式。

三、面向企业需求,深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转变教育理念

我国高校一直以来都只注重知识和技能传授,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育,这显然不符合创新型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无法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从国家创新型战略实施的高度,认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树立以培育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为宗旨的教育理念,不断推进教育创新,积极探索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并努力运用于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优化课程体系

1.精简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

按照“厚基础、强应用、有特色”的原则,精简课程体系,设置实用性、前沿性强的专业课程,补齐短板,增加关联大、交叉多的基础课程开设,打破专业与学科之间的横向壁垒,积极开发综合性特色课程。通过调研学生对知识的多层次需求,适当增加选修课数量,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从全面提升和完善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出发,制订符合社会需要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5]鼓励教师将最新学术动态、技术成果和创新经验融入课堂教学。

2.开设专创结合精品课程

设置问题式、项目制、混合型专创结合精品课程,倡导企业家、创业成功校友、风险投资人、知名教授、创新创业导师走进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渠道、全过程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点燃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专业通识能力,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操作技能。

(三)改进课堂教学,完善评价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能力为导向,问题为驱动,把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项目模块的项目化教学。建立问题解决型团队,以团队的形式学习,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亲自动手做实验,寻求问题解决方案。采用参与式、体验式、讨论式、团队竞赛PK式的教学方式,做中学,玩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出竞争与合作的学习氛围,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盲从书本,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树立学生的自信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打破传统的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教学评价方法,采用非标准化考试。从注重学习知识的考评向运用知识的考量转变,主要考量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注重最终结果的考核向学生成长过程考核,主要考量课堂参与度、线上学习次数和时长、团队汇报展示、团队作业、随堂实验等,同时客观记录并科学评价学生成长历程,学生的创新实验、技术研发、、研究课题、获得专利、竞赛成绩和自主创业等都要记录在学生成长档案;由教师单一评价主体向自评、互评、他评和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转变,进行综合评价。

(四)强化实践教学

根据企业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通过项目驱动方式设计多层次、综合性、个性化的实验实训教学内容,每个学生经过校内的实验实训,再到企业参加见习、实习,接受岗位磨练,提升自身的岗位实践技能;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让学生在做中学,赛中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

(五)搭建创新实践平台

以学校优势特色专业为依托,整合学校各实验教学中心的创新教育资源,购置相应的全真模拟系统软件,建设具有行业、专业特色的校内创新创业实验教学中心,建成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专业知识理论学习向实践应用转化提供良好的条件。以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核心,整合校外合作企业、科研院所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构建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利用学校行业学院、合作企业、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建设一批以专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项目、场所、经费和专项辅导,构建创新创业多元平台。大力开展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活动,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新创业社团,举办创新大讲堂、创新与创业论坛、创业咖啡沙龙等,通过宣讲创新形势、传授创新知识、分享交流创新经验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燃起大学生创新热情。

(六)推进“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创新能力培养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全员培训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师日常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建立创新创业经验交流机制,为广大教师提供交流创新创业经验的平台;建立创新创业实践锻炼机制,完善教师实践锻炼制度,将创新创业作为教师实践锻炼的内容之一,鼓励教师到一线进行创新创业实践锻炼;建立对口学习机制,组织创新创业骨干教师到对口院校学习创新的先进经验,既能拓宽教师的视野,又能提升教师的创新教育水平。

2.加强创新导师队伍建设

加强专职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引进一批有企业任职或兼职经历的专业教师和创业导师,建立一支专职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加强兼任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出台激励政策,吸引国内外相关领域著名专家、知名学者、创业成功者、企业精英、技能大师、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到学校兼任创新创业导师,形成创新创业兼任导师库。

3.完善绩效考核和职称聘任机制

完善岗位绩效考核办法,将创新创业绩效作为岗位绩效考核内容之一,引导并鼓励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完善职称职级聘任办法,将创新创业能力、水平、绩效作为教师职称聘任和工作人员职级晋升的考察内容和优先条件之一,促进全员参与创新创业机制的形成。

(七)深化产教融合,完善校企协同育人体系

1.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

根据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战略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明确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瞄准主导产业、新兴产业设置新兴专业,调整专业结构。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各方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合作各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整合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将行业企业人才评价标准和能力要求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3.完善课程体系

打破课程设置的学科专业壁垒,按照产业链和企业生产流程划分模块,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基础课程和特色专业课程,构建创新性和应用性较强、模拟企业工作流程、学生乐于接受的专业课程群。

四、结语

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国家、社会各界、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高校只有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需要来培养人才,才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解决创新人才培养与用工单位需求的矛盾。适应社会需要是学校生存之道,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赵建斌,贾琼.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当代教师教育,2009(3):21-25.

[2]周玲娟.因势利导,塑造创新意识[J].学周刊,2012(3):159.

[3]谭维奇.契合“工业4.0”发展机遇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3):52-55.

[4]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成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5]李散散,彭梅.企业人才标准与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接研究[J].高教学刊,2016(17):242-243

作者:吴香宇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