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问题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问题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问题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不断增大,并呈现了多样化、多层次新特点,而同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渐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以社会对人才实际需求为研究出发点,按照“瞄准社会需求、转变教育观念、适应经济发展、针对社会需求、促进人才与市场衔接、重视工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协同措施。

关键词: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协同发展

人才培养一直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必备条件,如何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调整人才培养方式,从而适应社会需求,是高校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在为我国改善人力资源的同时,也出现了人才对接问题,毕业生专业背景、毕业人数等与社会需求出现不对称,造成了严峻的就业形势。由此,研究和探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意义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人才市场环境也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高校培养出了相当数量的高层次人才,但随着社会发展,仅具备理论知识的人才很难满足社会需求,如何努力培养出专业技能和实际能力兼备的综合型应用人才,亟需要探索出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高校要以适应社会发展为首要,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且更具备优良人格、社会适应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等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2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协同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

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对毕业生需求的变化,要求高校人才培养要做出及时反应。但目前,高校现有专业结构几乎不能依照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由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失衡,出现了“就业难”问题,导致了“毕业就等于失业”,但与此同时,很多行业企业却呈现出人才的供不应求,许多岗位空缺问题很严重。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因为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就业岗位相对不足外,还有一些大学生眼高手低,就业期望值偏高,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定位仅限于事业单位、外企、国企或公务员等,但此类单位的岗位是极为有限的,中西部等地区却出现无人可用的现象。高校曾经的“热门专业”,如会计、计算机、英语等失业人数都是最多的。

2.2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

各个行业人才的发展,需要高校对该行业现阶段的具体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索,根据具体状况对该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很多行业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单方面的,企业和社会需要更多的是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才,但是由于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间缺乏足够的沟通交流,导致人才结构、总量和品质等都无法满足社会发展。以河南高校为例,省属本科高校目前开设12个学科门类,80个专业类,265种专业,占全国专业总数(506)的52.27%。在公办本科中,开设历史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的院校达到90%以上;医学、农学、文学在30%左右,哲学则仅占6%。专业重复较多的主要集中在管理学、历史学和工学、理学,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2.3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错位

现在高校的培养方案、招生规模、专业设置等几乎很少研究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主要是根据教育管理部门规定执行,这就导致了专业设置不合理,出现了一些专业在就业面窄或者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依然扩招的情况,社会职业需求的匹配程度也有待提升。虽然现在各地高校很注重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教育,但总体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是教育的短板,大部分高校还存在实践课程教学不够完善,流于形式,甚至都没有认真执行教学任务。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一些高校又过分强调满足社会需求,把技能训练摆在第一的位置,这就就导致大学生其它素质的缺失,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3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原因分析

3.1社会需求和髙校人才供给出现矛盾

高等教育专业培养方式设置不合理是矛盾出现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各个行业都需要既有扎实专业技能,又创新能力和素质的人才,但是目前不合理的专业培养方式导致此类人才并不多,使人才培养的成本加大,一些学校盲目地增设热门专业更会使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供过于求,加重毕业生就业负担,更不能很好的为社会输送人才。同时许多高校未充分考虑学校特色,都热衷于建设所谓综合性大学,导致专业重复建设,造成部分专业毕业生远超过岗位需求,而有些所谓的冷门专业却逐渐消失。

3.2髙等教育专业结构不合理

合理的专业结构是高等教育发展一直追求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高校专业结构的不合理不断影响着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发展。因而,有必要从社会发展、专业完善的角度出发,合理调整专业结构。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活动中作用日益深入和广泛,经济发展更需求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社会竞争加剧,这都要求高校要培养出兼具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高层次人才,但是不合理的专业结构导致目前兼备素质与能力兼备的人才数量有限,即导致了高校也出现热门、冷门专业的问题。

3.3髙校课程设置理论性强,实践性弱

目前,很多高校的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普遍过多,实习实训过少。通常设置的是课程设计、实习、实验课等,而综合性的实训较少。虽然教育部要求高校在专业认知、专业实习、专业调研、毕业实习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保证一定的实践时间,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认知、实习、调研学时缩水、重形式忽于内容的情况。这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也不能满足企业对于学生的较高实践能力。

4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协同措施

4.1瞄准社会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要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不断发展,关键要看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和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高校应该在国家总的培养目标指导下,根据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及高校实际,针对当今就业形势的巨大变化,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也需要进行有效的调整。高校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入手,培养出综合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4.2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高等教育呈现大众化趋势,高校需要转变思想,面向市场,面向需求,以促进就业为出发点,改新人才培养的模式。高校人才培养积极主动应对社会需求,把握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协作、主动学习能力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等。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较大而且周期短,这就要求本科高等院校对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有目的的调整和改进。首先,建立教学课程体系优化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鼓励企业参与培养课程设计。针对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对课程结构进行有效调整。

4.3适应经济发展,调整优化专业设置结构

专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因而,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坚持规模并行质量并行、改造结合新办、特色兼顾一般的原则,从而形成专业结构调整及自我完善的机制。在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时,加强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合作,要通过专业调整和考核评价机制,宏观统筹专业设置,增强社会适应性,实现专业结构布局合理化、科学化。比如,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根据地方优势产业、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举措,实施综合改革。以郑州轻工业学院为例,该校为中原地区应用型高校,专业设置充分结合河南及周边城市的市场发展形势,突出应用型特点,着重发挥在化工、食品等轻工行业品牌优势,同时制定专业评价标准体系,建立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人才供需报告制度,探求专业建设内涵。

5结语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问题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培养人才的实际出发,创新思路,从高校、企业、社会等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探究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关系的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优化专业设置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健全人才市场运行机制、共建校企平台,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协同问题并进行深入探究,希望能够为我省的教育决策提供理论基础,为大学生人才培养提供方案,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作者:张陆燕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