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在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创新能力是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本文在分析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指出高职院校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困境: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培养氛围不足、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深度宽度不足、高水平实践基地数量和质量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条实践路径,包括统筹学校资源,建设创新创业型校园;深化产教融合,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整合社会资源,孵化科技型小微企业,并归纳总结了该模式的具体实施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与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才供求错位矛盾日益显现[1]。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不可替代性价值,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高职院校一直在强化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强化技能培养的同时,如何培养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难点。研究者所在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从而开启一个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发展能力、提升个人素质、培养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一系列对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教学成果。
1创新能力是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有专门的知识结构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而技能主要通过高职院校各式教学过程来培养完成[2]。加强操作技能训练的完整性,让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练掌握完整的操作技术,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突出自己专业特色的同时,完善技能训练。经过二十多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式发展,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完成了由面向学科的知识导向课程体系向面向职业的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转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问题已经不再是发展规模和速度问题,而是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实现将传统的掌握知识型的模式以及培养技术技能型的模式转变为能够培养人才职业素养的创新型模式的转型问题。培养和集聚创新型人才是21世纪国际竞争的核心,作为社会大系统中一个子系统的高职院校必须根据技术性社会的发展需要主动调节其人才培养活动,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3]。创新能力的培养早期主要出现在本科院校。随着国家将自主创新作为一种国家战略后,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要根据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就也成为了新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新事物出现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必然会带来许多冲突与矛盾。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将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职业能力这三个问题作为院校进行教育改革的关键点,但是鲜少有院校真正将重点放在大学生如何进行创新创业这一教育问题上。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把创新教育渗透到教学的点点滴滴中,一步步扩大现有的知识范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用创新思维武装人才培养,为人才培养过程注入新的活力。
2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困境
2.1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培养氛围不足
经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我国高职院校基本上形成了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由于受到“重技能传承、轻知识创造”习惯性和大环境的影响,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引导不够,学校的创新氛围不浓,对新时代新职业的特征和趋势不够了解,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外,由于受到三年全日制学时的限制,高职学生的课业负担比本科学生重很多。大多数高职学生为完成各种技能实训任务而精疲力竭,缺乏足够的时间去提高自身基本素养,忽视了对科学思维的发展训练,缺乏理论结合实际的基本能力,更忽略了自身创新知识基础,缺少创新能力的发展空间。缺乏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是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已经成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
2.2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深度宽度不足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密切相关。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然而由于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机制体制并不完善,导致融合与合作程度不深,涉及范围也不够全面。作为地方政府主办的高校,高职院校行政本位的主导思想比较突出。高职院校往往从院校自身的角度考虑融合和合作相关问题,合作焦点侧重于如何给合作企业提供短暂的廉价劳动力,而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除此之外,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水平整体偏低,校内各项设施老化落伍,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企业也无法通过学校获得人才和经济效益,必然缺失合作兴致。
2.3高水平实践基地数量和质量不足
一方面,高职院校缺少足够数量的高水平实践基地,区域公共实训中心的资源配置共享较弱,难以满足学生在培养基地的实践学习,使得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力度明显后劲不足;另一方面,实践基地缺少可持续发展提升动力,往往呈现出阶段性突击性的建设态势,社会服务能力较弱,培养程序不系统,导致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果不佳,无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习实践时间相对较短,实践质量不高,高水平实践基地数量和质量不足,导致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高职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教育类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重要一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对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迫切需要我们有效整合全社会资源,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技能为载体,以校企合作、训做结合为途径,构建大量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公共实训中心以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
3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3.1统筹学校资源,建设创新创业型校园
3.1.1强化顶层设计,健全校长负责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学院理事会,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创新创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聘请校内外相关组织机构负责人担任理事会成员,理事长由校长担任,副理事长分别由分管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及校外专家担任。出台举措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机制,调整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和创新创业深化改革小组,集中学校创新创业资源、管理等相关要素,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全校师生共同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生态环境[4]。
3.1.2以创新创业基地为载体,创建“创新创业工场”
高职院校需要加快发展创客交流中心、创客咖啡馆、大学生创业园、青年创新工场、公寓师生交流室等新型孵化服务平台,积极建设创新创业集聚区、创新创业工作室、电商孵化园,打造最优“创客栖息地”和“创客集聚区”,从传统教室到教学工厂再到创新创业工场,让校园形态发生根本性改变,形成“人人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的创新创业型校园。
3.1.3建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扩大学生创新创业空间
高职院校各级研发平台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基础条件。每年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并通过企业投资和社会捐助等多种渠道增加创新创业基金。提高校内科技成果处置机制的完善速度,健全收益分配机制,支持多种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形式,包括教师进行对外或是合作转让、作价入股以及自主创业等,尤其支持教师能够带领学生一同进行创新创业。成立“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为创业大学生降低创业成本,提供相关企业服务,建立完善的服务规范,创建综合全面的阶梯式服务平台,提供创业培训、苗圃培育、项目推介、经营指导、跟踪帮扶等创业“一条龙”服务。
3.2深化产教融合,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2.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全学程“职业导师制”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上,应将职业精神养成、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在培养组织形式上,大一入学开展“人才素质模型”测评,依据测评结果和学生意愿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组成模拟公司团队,并为每一团队配备一个职业导师,负责给组内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培育体系的运行上,形成“模拟公司团队+职业导师+社会实践”的培养运行机制,开展贯穿3学年的虚拟经营博弈。职业导师利用现有的学校内部实训中心,通过在校坐班辅导,暑期集中实践,毕业留校实践等系列特色教学活动,在学业辅导、职业规划、就业引领、创业实践等方面实施全学程同步培育。
3.2.2对接区域产业,改革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需要深度对接区域行业企业转型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建设基于实训的教学体系,并将新科学技术的应用作为教学发展核心、将科技研发作为教学发展动力、将创新创业作为教学发展导向,实现“实训+科研+创新创业”一体化的实践型教学体系。把传统的“做中学”和“探中学”逐渐发展为“做中创”“探中创”。所谓“做中创”,就是通过真实发生的各种综合实践项目、学生在毕业设计时创设的应用型课题以及多种高水平的技能竞赛等实践形式,将个别学生创业教育转向全体学生创业教育。所谓“探中创”,就是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索创新的空间,包括:日常实训室、实践加工车间、产品设计辅导、产品供应链的管理服务以及创意思想交流屋等。
3.2.3深化专业融合,构建“分层分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需要融合所在区域的特质,进一步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面向三类群体开展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分类”、全面覆盖。依托创新创业学院,开设“企业家接班人班”“创业先锋班”等实验班级,先行先试,及时出台学生成绩及学分转换的指导意见,完善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为有创业意愿和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业能力培养计划,鼓励学生按创业需求跨专业选修课程等。
3.3整合社会资源,孵化科技型小微企业
3.3.1建设众创空间,助推项目孵化
高职院校应该以产业科技众创空间为依托,为创业企业提供包括企业发展空间、核心技术研发、人力资源以及市场扩展在内的多种个性化服务,将创新创业项目的重点落在信息交流技术、科技智能创新、时尚设计领域和创新型材料上,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帮助以科技为核心的小微企业更好的产生发,并促成创新创业项目的形成。
3.3.2依托研发平台,对接创业团队
高职院校坚持“立地式”研发,创建国家、省、市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并将这一平台作为地基,利用“创投+孵化”的基本发展模式,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与各种相关企业进行合作,结合教师的专业指导,最后形成创业项目,每个平台要求至少对接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由此形成一个包括挖掘创业项目、建设创业团队、实施投资对接、大力支撑后续的综合全面的服务过程。
3.3.3实施“三师三生”项目,引导师生共创
高职院校及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师生在校共同创业,将“三师三生”模式作为培养人才的基本模式[5]。第一个是师研生随。教师主导研究科研项目,学生予以辅助参与研发;第二个是师导生创。学生自主研发,期间教师予以指导,提高创新意识;第三个是师生共创。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老师负责科技研发,学生提供资金人力等,获得相应股份进行共同创新创业。
4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效果
为顺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区域产业发展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营造校园创新氛围、深化产教融合,整合社会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效果。
4.1创新创业载体快速发展
学院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孵化体系,创新创业载体数量累计达到100家,载体面积4万平方米以上,举办各类创业活动超过500场,已经孵化上海千相科技有限公司等100余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温州瓷爵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挂牌上市企业。
4.2创新创业力量高度汇集
学院形成以在校大学生、研发平台科技人员、专业教师等为代表的创业人才群落。通过五年建设,培养40名创业引领者培养、400名创客,对全体在校生开展岗位创业教育,形成创新创业人才群落。
4.3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
学院实施新技术应用“2+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开设新技术应用“2+1”创业实验班,每年招收学员50名,开设“企业家接班人班”“创业先锋班”,每年分别招收学员30名和150名。
4.4创新创业服务资源高度集聚
学院完成不低于2000万元的天使投资基金,引进“维度资本”等多家风投机构累计不少于10个,吸引创客团队数量累计不少于100个,创业导师累计超过100人。
参考文献
[1]谢志远,刘燕楠.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技术革命——高职院校新技术应用人才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8(3).
[2]黄云碧.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创新路径探究——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教育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9).
[3]王志强,黄兆信,李菲.“创新驱动”战略下大学变革的内涵、维度与路径[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11).
[4]黄兆信,王志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研究[J].教育研究,2017,38(4).
[5]郭丽莹,池春阳.新技术应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内涵与实践[J].中国商论,2018(26).
作者:黄云碧 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