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如何围绕夯实科学基础、提升实践能力、培育人文素养三大方面培养融合发展型人才,是本科院校面对的重要课题。思维能力是学习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医学院校学生必备的能力,人文素养是人的内在品质。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人文素养融合发展型中医药人才培养符合社会的要求,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为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充分利用我校重大科研平台的有利资源,对融合发展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中医药人才;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人文素养
1融合发展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背景
1.1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为落实以创新性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加强大学生科研素养培养,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我校为本科生开设了科研常用仪器入门指导课程,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以及中医脉象诊断系统、激光散斑成像系统、离心机酶标仪、PCR仪器、凝胶成像系统、液质联用仪、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科研常用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1]。本课程为选修课程,共18学时,目前主要采取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往往依附于理论教学,即以另一种形式呈现课堂所讲的部分理论知识。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内容单一。教学形式陈旧,通常都是教师在前半节课先给学生讲解实验原理、目的、所用器械、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部分也由教师来解决。这样的实验教学导致学生只能按照实验指导中的步骤机械操作,无法理解实验对于科研的意义,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受到限制,不利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也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操作能力的训练。另外,由于本科生专业课学习任务重,往往对选修课重视不足,学习热情不高,加之学校对学生的评价考核缺乏灵活性,以考试为主,占据了学生的科研时间。因此,对当今高校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1.2实验仪器资源丰富
2012年5月,我校通过整合资源,主要依托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平台——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平台下设公共实验平台、中药药理基础实验平台、脾脏象理论及应用科研平台、心脏象理论及应用科研平台、肾脏象理论及应用科研平台等,现已成为我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校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2015年1月,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教育部实验室获批建成,为创新性中医药科研人才培养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支持。这一重大科研平台现有固定人员26人,流动人员50人,由中医分子生物学、中医临床、中药药理学、生物学等研究人员组成。团队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成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操作能力,为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1.3融合发展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意义
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中医思维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2-3],重点在于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能力是医学院校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只有通过大量且持续的实践,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并牢记烦琐的医学知识。另外,对于即将走进医疗行业的学生来说,人文素养培养也极为重要。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医疗事业的大力支持,中医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渗透到社会每一个领域和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这主要是因为医生缺乏人文素养[4-5]。原本为患者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摒弃了本应该坚守的职业宗旨和职业道德,不仅无法做到“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还把治病救人当成了敛财的绝佳良机,加重了患者的负担和痛苦。“医者仁心苏万物,悬壶济世救众生。”在当前医疗环境下,医学院校更应该实施融合发展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医学生扎实的临床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其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不忘初心,以高尚情操行仁爱之术。
1.4融合发展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前景
临床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培养质量和人们的生命健康,也是医学院校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培养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人文素养融合发展型医学人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医学院校要更新教育理念,利用学校重大科研平台以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资源,对融合发展型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支持,探索本科生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与人文素养融合培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医学院校课程教学中,要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文化素质的培养以及人文精神的弘扬[6-8]。要求学生掌握医学基本知识,同时通过实践提高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中医药人才不仅要有较好的思维能力,还必须有创造的激情、动力以及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正是满足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与精神需要的客观要求。
2融合发展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2.1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
本项目组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和实验教学中心,贯彻落实培养融合发展型人才的理念。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人文素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价值向度,其根本区别在于科学基础与实践能力培养重点在如何去做事,而人文素养培养重点在如何去做人;科学基础与实践能力培养提供的是“器”,而人文素养培养提供的是“道”。只有将三者融会贯通,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我们改变了中医药院校重视实践能力而轻视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初步建立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人文素养三位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符合我校实际的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培养满足国内外需求的中医药融合发展型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2.2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作为学生医学知识的启蒙之地,主要任务是培养科研、创新、临床、教学能力与人文素质兼备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因此不仅要教导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要精益求精,更要引导其提高医学人文素养。科研可以使学生接触中医药学科前沿知识,掌握生命科学研究的高新技术,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2.1应用微课资源库
微课资源库以5~10min的微视频为教学载体,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教学大纲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是授课的主要内容;二是由于学时压缩在授课中没有涉及的内容。将这些微视频到学校信息教育中心网络平台,以重大科研平台作为新的教学基地,在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等课程的基础上,增开科研试验相关选修课程(如散斑成像技术、微循环技术等),并为学生提供免费WIFI。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手机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由观看微视频,预习或者复习相关内容。
2.2.2利用重大科研平台
充分利用我校重大科研平台以及教育部实验室的现有资源,于每周二晚6点开设大型仪器教学使用课程,加深学生对科研仪器的了解。其中脉诊仪的使用为中医特色课程,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轻松地将脉诊仪的实践操作与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提高理论结合实践能力。
2.2.3组织社会实践
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开展课外义诊活动,充分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积极与社会各类群体进行交流。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提高人文素养,树立仁爱之心。
2.2.4开放实验室
科研平台每周固定时间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利用科研平台自主学习,提高操作能力。特别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善待动物,必须保证最大限度地减轻实验动物的痛苦,绝不可以用残暴的手段对待实验动物。只有从对待实验动物这种小事上做起,医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才会以仁者之心对待患者。
2.3融合发展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在我校二、三年级学生中,通过自愿报名方式招收志愿者,从平时成绩、德勤考核等方面对志愿者进行评分,录取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优异者为实验生,首次选拔10人。实验生统一接受实验室安全培训后,由脾胃脏象理论研究教师进行为期两周的理论和实践培训,主要内容包括脉诊仪操作、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诊断学内容复习、人文素养培养等。培训结束后,统一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满分100分,80分为合格。未合格的实验生可再次接受为期两周的培训并重新考试,如仍不能通过则退出。考核合格的实验生进入备选义诊医生团队,随重大科研平台脾胃脏象理论研究教师进行两个月的培训,加强人文素养培养。培训后进行操作考核,对考核合格者授予中西医结合专业服务平台认证的“义诊小医生”资格证明。获取资格证明后,由重大科研平台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安排参与相关社区义诊服务工作。
2.4融合发展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成果
入选的10名实验生在经过了为期3个月左右的培养后,均能熟练掌握实验技术,且具有一定的科研素养,创新意识增强,临床能力提升,对实验动物伦理与医者仁爱之心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初步达到了融合发展型人才的水平。
3结语
创新思变能力是一个人产生新思想、新理念的能力,也是人类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素质和能力的总合。本项目开创性地提出融合发展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构建适合我校实际的中医药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中医药人才提供了保障,使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更加具体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谷丽艳,王莹,徐庆鑫,等.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创建科研常用仪器教学的翻转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8,6(23):272-273.
[2]贾连群,冷雪,王洁明.以科研平台为依托,创建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7):567-569.
[3]葛飞,朱其林,周建军,等.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中医药人才培养[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9):150-151,156.
[4]王海容,刘毅.我国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之立法现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7,34(11):845-847.
[5]高杨,白松,郭明华,等.多维度分析医疗纠纷发生的因素[J].中国医院,2017,21(4):6-11.
[6]杨林胜,孙业桓,张蔚,等.中外医学教育中课程整合现状的比较与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5):848-850.
[7]陈丕,黄春霞.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3):456-457,487.
[8]乔敏,郭立,贺加,等.国外医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特点[J].医学教育,2001(6):19-22.
作者:谷丽艳 王莹 王洁明 曹媛 冷雪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