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院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院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职院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摘要]市场在“互联网+”等新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已发生了相应变化,因而传统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进。在对新形势下的人才定位解析后,提出了以“互联网+翻译”为手段、以能力为目标和以职场为导向的全方位人才培养等建议,尝试构建新型外语类高职院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型翻译人才;人才培养体系

2012年,在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要大力地推进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20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第一次被提及,国家鼓励将这种新型互联网技术全面地应用到服务业、制造业和教育领域等各类各业中去。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提出至今,各大高职院校在应用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取得了相应的成绩。教育模式的改革必定推动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定位。因此,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不仅是网络技术的具体化运用,更是探索在这一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能够建立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发现“互联网+”背景下应用英语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符合市场定位和需求,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教育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1新背景下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体系的意义

从2012年开始席卷全球的慕课以及后来的微课均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依托名校名师和免费开放等特点等进而引发业界关注(尚俊杰,2013)。虽然近几年慕课和微课均受到质疑,但多数专业人士还是认同“互联网+”技术对于传统教学产生巨大冲击这一事实。高职教育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具有鲜明应用性特色的应用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更是需要与时代接轨,与用人市场结合,让培养出的翻译人才在毕业之时就能迅速融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传统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侧重从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单向性”模式。而“互联网+”技术则要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角色互换。并且由于应用英语的“应用型”特征,学生的翻译范围侧重旅游英语和商务英语这两大板块。“互联网+”的融入更能让学生与最新的时代信息和知识接触,更快融入翻译角色。因此,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呼之欲出。

2社会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

翻译是交流和沟通的手段。市场上对于纯外语类翻译人才在逐步下降,而以英语为沟通工具,加上一门或几门其他专业知识的全面人才越来越受到追捧。高职类的《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就是针对中国进一步的对外开放而开设的。在我国懂外语的人很多,但是真正使用外语做商务贸易或工程技术等专门翻译人才严重缺乏。所以,社会需要的是精通国际经济贸易、公司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王琛,2017)。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翻译人才的职业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这也为高校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带来了压力。

3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

传统高职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3.1培养模式单一

当下多数高职院校的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过度依赖课堂教学,缺乏对翻译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途径。翻译教学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转换和翻译能力,属翻译学(薄振英、李和庆,2011)。教学翻译是语言教学中的中外互译,对译文要求不高,但翻译教学具有专业属性,对译文有较高要求(张美芳,2001)。因此,这种单一的低层次的教学培养模式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有一定制约性。

3.2实践能力不足

当下应用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首先,在课程设置中没有对实践教学环节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高职类英语专业的应用性特征,理论教学应该和实践教学同等重要,而多数高校还是为理论教学分配过多课时。其次,课堂教学中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多数理论知识来源于课本和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所得,缺乏实践第一线的经验总结和积累,这就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不仅与时代脱节,还未必能学以致用,缺乏实战经验。最后,长期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集体意识的培养,而这些“知识外能力”也正是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所需要的。

3.3市场定位不精准

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合格与否与市场对人才的期待密切相关。高职类英语专业的特点是应用性和操作性。当下的在校生能够参与就业实践的机会基本就是毕业实习和校企合作。

4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体系构建

传统高职类应用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体系已经不符合新形势下市场的人才需求和定位。为加快高教和市场的接轨,笔者提出构建全方位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

4.1以“互联网+翻译”为手段

“互联网+翻译”的教学手段简而言之就是运用新型互联网技术来结合和促进翻译教学。建构主义学者认为,认知的发展是学习主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建构学派认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目的性和社会性是学习效果的关键保证,这也为应用英语的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高职类院校的明显特征在于教育的职业化,要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构建自己的翻译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系。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埋头做笔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这已经无法培养满足和适应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翻译本身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如高职英语最常见的商务英语和旅游英语都是以实际场景的具体运用为基础的,学生只是在课堂聆听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互联网+”代表的是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能够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李亚蕾,2018)。首先,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要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PPT、校园网和手机APP应用手段,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改进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丰富学习成果。而教师本人也应结合自身所学,并结合应用英语的学科特点尝试独立制作课件,开展翻译教学教研活动,提升教学能力。其次,学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逐步成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教学资源优势。如旅游英语的翻译类课程开设中,开展旅游真实场景模拟、课堂活动和手机APP应用均可,让学生主动参与并完成翻译任务。通过完成岗位翻译,接送游客、景区介绍和接待礼仪等。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效提升翻译应用能力。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邀请业内专业人士到校指导,增进理论学习的实践性。

4.2以能力为目标

在此,“能力”指的是培养学生的翻译应用能力和心理素质能力。PACTE认为译者的翻译能力包括表达性知识和描述性知识。表达性知识包括双语能力和语言外能力,双语能力是双语的转换能力,而语言外能力是隐形语言知识,如百科知识和双语文化等。描述性知识涉及翻译心理素质能力、工具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策略能力指解决翻译问题、保证翻译过程有效性的过程性知识。策略能力是整个翻译能力模式的核心,它影响着其他所有能力(仝亚辉,2010)。培养合格应用英语专业翻译人才的目标是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汉语和英语语言工具,掌握双语转换技巧,同时兼具完备的综合素质的能力。所以,应用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设置要以此为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构建进而达到优化课程模块和提升人才能力的目的。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按1:1的比例配套,推行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标准(陈松,2015)。在课程开设和具体教学中应以学生翻译策略能力的提升为核心,其他各项能力作为延伸和拓展。除了传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外,还应有中外文化、跨文化交际和翻译工作坊等知识拓展类课程。同时依托互联网技术,机器辅助翻译(CAT)的实践操作,如Trados翻译软件的应用也是当下翻译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只有将各类翻译能力的提升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全方位的翻译人才。

4.3以职场为导向

以职场为导向就是要求将学校教育与市场挂钩,学校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过度”,让学生在毕业之时就已经打好专业技能的知识基础并充分做好就业上岗的心理准备。一方面是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校企合作是学生翻译能力提升的保证。高素质的英语翻译人才离不开设备完善、技术先进的实训基地。此外,根据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应当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刘宏伟,2011)。校方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如外贸公司、旅行社和翻译公司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训,在真实环境中磨练意志,提升英语翻译能力。学生不仅可以在实训中提升自己,企业也可以为自己储备发展人才,可谓一举两得。另一方面是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邀请优秀毕业校友介绍创业或工作经验,让学生提前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也可以邀请企业人事部门人员或行业一线员工到校讲解当下社会和市场对翻译人才的期待和要求,教师和学生可以据此对教学做适当变动。

5结语

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要以时代性为特征,着力打造和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翻译素养。而“互联网+”就是当下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育探索的新途径。将最新互联网技术融入翻译人才培养中,摆脱传统单一授课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和翻译职业素养,找准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打造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薄振英,李和庆.关于当前中国翻译教学研究的思考[J].外语界,2011(5):76-83.

[2]陈松.多维联动视阈下职业化应用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5):56-58.

[3]李亚蕾.“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4):163-164.

[4]刘宏伟.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8):194-195.

[5]尚俊杰.MOOC:能否颠覆教育流程?[N].光明日报,2013-11-18(16).

[6]仝亚辉.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9):88-93.

[7]王琛.应用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3):165-166.

[8]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9-20.

作者:刘绽 梁婷婷 吴银红 单位: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英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