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优化路径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优化路径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优化路径

[摘要]运用调查法、文献法、层次分析法等在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有效旅游人才供给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梳理了当前甘肃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甘肃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优化路径选择:建立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职学校-沿线国家旅游行业企业融通联动的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机制,实施高职院校成长路线图计划,构建“丝绸之路”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并提出甘肃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优化的对策:政府统筹管理、教育主管部门规范引导、高职院校对接产业需求革新教学体制机制、沿线旅游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力图为培养能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化旅游应用型人才提供借鉴,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甘肃;高职旅游人才;优化路径与对策

“一带一路”倡议通过跨国界的建设方案将沿线各国人民联结起来,为旅游文化繁荣兴盛搭建了新的平台,丝路旅游成为各国旅游者向往的热点旅游目的地。作为丝绸之路黄金地带的甘肃省,如何更好地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通过旅游文化交流唤醒瑰丽多姿的文化遗存基因,并以旅游业带动全域经济发展踏上新台阶,谱写新的华章是当务之急。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认识到,国际化旅游人才的缺失成为掣肘甘肃旅游崛起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一带一路”人才需求倒逼深层次的高职旅游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一带一路”倡议对有效旅游人才供给的素质要求分析

在对游客、公众进行广泛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走访相关专家、学者、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召集专家论证会,遵循科学化、系统化、可行性等原则,构建“一带一路”视域下应用型旅游人才质量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3个大类,10个中类,22个小类,4个层次构成,分别是目标层(A层级)、综合评价层(B层级)、要素评价层(C层级)、因子评价层(D层级),如图1“一带一路”视域下应用型旅游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所示。由图1可见,满足“一带一路”倡议需求的有效旅游人才需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和业务能力,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国际交往经验和良好的国际视野,懂得国际旅游运作规则[1];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社情及旅游景区景点知识,具备良好外语表达交流能力,能顺畅进行跨文化沟通;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开拓创新能力,能灵活应变进行危机处理。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多达65个国家和地区[2],这些国家社会发展程度差别较大,信仰习俗各异、语言多样、旅游资源禀赋不尽相同,当前我国现有的旅游人才真正能有效满足“一带一路”倡议旅游服务需求者寥寥可数。以服务语言为例,“一带一路”沿线有53种官方语言,其中以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有14个,以俄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有5个,以英语为主要官方语言国家只有4个,其余国家都以单一的本国官方语言为主[3]。“一带一路”倡议有效旅游人才在语言能力方面必须具备“英语+小语种”跨文化交流能力,懂一种国际语言,甚至懂多国语言。

二、甘肃省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甘肃省共有开设旅游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28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8所、普通专科院校2所、民办高校1所、独立学院4所、高职高专院校13所。普通本科院校中,招收旅游类硕士研究生的院校有3所,具有旅游类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院校有2所,如图2甘肃旅游相关专业开设情况一览表所示。由图2可见,在甘肃省开设旅游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中,高职院校约占甘肃高等旅游人才培养的半壁江山。作为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甘肃高职旅游应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人才培养高地为目标任务,助力当地旅游业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好机遇中获得新的腾飞。然而,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和实施以来,甘肃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依旧停留在原有的办学思路层面上,难以担负起“一带一路”倡议对旅游应用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重视不够,缺乏教学改革的动力、信心和紧迫感

没有引起各方面足够的重视,认为与高职旅游教育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关系不大或者单凭高职旅游无法担起国家战略赋予的重任,缺乏教学改革动力、信心和紧迫感,更没有潜心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对旅游应用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拘泥于过去的经验和办学理念,培养旅游人才的思路不广、办法不多,质量不高。

(二)缺乏与沿线国家的旅游交流与合作,无市场倒逼人才需求

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内陆地区,与沿线国家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缺乏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意识与勇气。国际旅游市场不广,国际旅游人才需求量不大,无市场倒逼人才需求。

(三)人才培养方案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要求脱节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依然停留在过去的办学层面,缺乏前瞻性与科学性。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无法胜任“一带一路”倡议对旅游人才提出的专业核心能力要求。以武威职业学院为例,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含四个大类,其一为思想政治理论、体育、军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等通识类课程;其二为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等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专业课程;其三为中医食疗学、完美着装、Flash动画制作等职业素质拓展选修课程;其四为识岗培训,顶岗实习等培养学生职业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实践课程。对照图1对旅游应用型人才提出的核心能力需求,武威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国际交往经验、国际视野方面的能力提供的针对性培养培训几乎为零。在国际化沟通能力方面只是开设了英语课程,对阿拉伯语、俄语、泰语、印地语等其他语言课程既无胜任教授的师资,也没有相关课程的开设。就学英语的旅游专业学生来说,50%左右的人英语读写听说能力非常的弱,仅仅会简单的单词。综上,当前甘肃省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无论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在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诸多方面距离“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人才供给差距还很大,人才培养质量远远不能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的需求,学生在业内的认可度及就业率“双低”等各类问题日益凸显。

(四)实践教学设施落后,产教融合不够深入

当前,甘肃省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条件普遍落后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许多院校旅游实践实训设备是几年前购置修建,个别院校甚至没有像样的旅游实训室和设备。在现行体制下,许多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没有达成深度合作,旅游人才培养与“一带一路”是视域下的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相适应,其旅游人才培养缺少行业企业参与,特别是国际行业企业在技能、经费、设备、实训场所等方面的支持,毕业生与企业岗位的“人岗匹配”并没有全实现[4]。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没有实现互利共赢,“一带一路”沿线间跨国校企合作数量不足,效果不好。

(五)缺乏具有国际视野、国际化旅游服务能力的师资队伍

要培养出能有效满足“一带一路”旅游服务的应用型人才,首先得有一批能全面、深入地掌握沿线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和旅游规则,具备沿线国家旅游行业工作经验的师资队伍,然而,目前甘肃省高职旅游专业教师鲜有出国经验,更不具备沿线国家旅游工作经验。

三、甘肃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优化路径与对策

(一)优化路径

1.总体思路

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打破原有的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体制,重点突破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建立起政府统筹管理,教育主管部门规范引导,沿线国家旅游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双元育人高职旅游教育新模式,促进沿线国家旅游往来形成畅通无阻、无缝衔接的良好局面,加速高职旅游教育特色化发展,力争在高职旅游教育领域形成较强的区域竞争力或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2.优化路径

(1)建立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职学校-沿线各国旅游行业企业融通联动的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机制。发展路径可在政府统筹管理,教育主管部门规范引导、高职院校积极无缝对接“一带一路”供给侧革新,行业企业获惠担责,社会大力支持的基础上,协同创新多方联动互惠共赢的国际旅游应用型人才能力提升机制,在人才培育发展模式出新上率先取得突破发展,不断完善发展环境和配套体系建设、促进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2)实施甘肃高职院校成长路线图计划,优先发展在“一带一路”旅游交流与往来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核心”院校。发展路径可选择建立和运行以甘肃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的的全面创新体系,使高职院校成为培育国际化旅游应用型人才创新发展的主体,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相关制度等方面努力实现全要素协同创新。对实施效果好的院校给予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支持,进行推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3)构建“丝绸之路”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机制。发展路径可选择构建沿线国家旅游产教命运共同体,做大做强旅游产教国际融通产业链,建立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跨国间的校企合作、人才交流与往来,产学研合作创新紧紧围绕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延伸,统筹资源共享机制;制定并不断完善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多方参与评价育人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与一体化育人的培养方式[5]。

(二)优化对策

一带一路”视域下甘肃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优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依靠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行业企业的通力协作,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1.政府层面

纵观世界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其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政府的统筹管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取得政府大力支持方能步入规范发展的快车道。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制定政策,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快对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政策倾斜和制度支持及经费保障。沿线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只有通过国家间的协约才能为国际旅游人才创新培养及对接等方面,提供强有力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障,解决各类纠纷,完善人才培养环境。也只有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才能确保职业院校的实验实训场所及设备配置,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其次,通过多途径引导,在沿线国家建立国际间校企合作人才实践培训基地,实现与国外教育机构联合办学,促进“丝绸之路”产教融合;再次,实施沿线国家间的师资培训、研修访学、留学推进计划,鼓励国际间人才多向交流,提升高职旅游师资队伍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及国际竞争力,培养旅游行业优秀技能人才和领军人才;第四,通过减免税收、提供项目支持、奖励措施等政策鼓励旅游产业部门、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建立产学研创新平台,督促企业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训练。明确要求相关企业接纳高校教师、学生到企业挂职锻炼、实习和开展合作研究,让企业有责任、有义务、积极主动的参与职业教育。

2.教育管理部门层面

(1)实行“一校一特色”办学模式。打破甘肃省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大同小异,无特色,无专业竞争力的办学模式,打造丝绸之路甘肃精品旅游,倡导高职旅游教育特色化办学,实行“一校一特色”模式,针对“一带一路”沿线65国,省内各高职院校结合本校实际选择1-3个语系,专门开发符合相应国家旅游产业发展实际的教学模式,打造精品高职旅游教育。树立典型,推广特色化办学效果显著的模式和做法,推进“一带一路”特色高职旅游办学模式创新发展。(2)推行层进式教学模式。将高职教学阶段划分为2-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旅游基本素质能力学习阶段,在高职学生入学之初进行,学习旅游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此阶段鼓励学生考取普通话导游资格证书。第二阶段为国际旅游服务能力学习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双向选择选拔优秀的学生赴国际旅游合作行业企业进行学习和顶岗实习,掌握国际旅游服务知识及技能,此阶段鼓励学生考取外语导游资格证书及领队证。第三阶段为国际旅游管理服务能力综合性学习阶段,将胜任第二阶段能力要求者通过双向选择纳入国际旅游管理、创新及拓展类课程学习,考核合格者获得相应职业硕士学位,进入国际旅游服务管理类人才资源库。

3.高职院校层面

(1)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制定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方案。虽然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已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但由于受到传统人才培养思想的束缚,高职学校人才培养依然没有完全摆脱学历教育的牢笼,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滞后于社会和时展,没有前瞻性,没有特色,更没有抓住对高职生培养的“专业能力”这一主线。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总体规划及实施蓝图,也是根本性的指导文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要牢牢树立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原则,跟随时代步伐,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对新时代旅游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将教学活动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课程标准对接岗位标准,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制定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服务国际旅游的能力水平。(2)重构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结构。课程设置直接决定了学生将会获得什么样的能力培养,根据“一带一路”旅游人才核心素质能力需求,甘肃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需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内容主要包括3个模块,即职业基本素质能力课程,职业核心竞争素质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提升素质能力课程。职业基本素质能力课程主要包括《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法规与道德》等常规性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最基本、最起码的素质能力;职业核心竞争素质能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国际化旅游高素质、高技能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一是对国际文化通识,国际旅游法规,国际案例、国际公关等旅游目的地国家国情、社情、景区景点知识课程的开发学习;二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际语言及跨文化沟通类知识的学习,如英语、俄语、阿拉伯语、老挝语、印地语、缅甸语等语言类课程和目的地国家概况类课程;三是目的地国家顶岗实习等实践综合能力提升课程以及职业拓展提升素质能力课程,包括国际管理、创新创业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拓展性能、提升职业综合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优化知识结构,熟悉国际旅游市场动向、掌握国际旅游市场规则,提升国际旅游综合服务能力。(3)校企教师互聘共培,培养国际化旅游师资队伍。只有教师具有国际化旅游实践技能,才能培养出具有适宜性的国际复合型旅游人才。建设一支校企互聘共培,双岗双薪的国际化旅游师资队伍[6],以促进国际化复合型旅游人才的培养。遴选一批优秀教师赴沿线国家访学或行业企业实践,熟悉该国(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景区景点,掌握国际旅游一线管理与服务标准及流程,承担企业工作任务,具备“一带一路”沿线旅游行业服务能力。同时将国外优秀的旅游行业企业服务管理能手及专家“请进来”,吸引他们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承担教学工作或以讲座或论坛的方式开展交流经验。(4)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发展。建立多渠道、多途径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签订国际联合培养协议,在沿线国家间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海外实习基地。引入行业标准,校企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建立多方参与的人才评价机制;推进沿线国家间校企双向人员交流,使学生直接在目的地国家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在目的地国家环境中生活,为高职旅游学生创造更多机会积累国际交往经验,开阔国际视野,强化促进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促进“一带一路”旅游国际服务“人岗匹配”,推动产业链、人才培养链的融合发展。

4.旅游行业企业层面

积极寻求政府的政策、环境、资源支持,加强与旅游高等职业院校的协作。一是摒弃眼前利益观,正确认识产教融合对整个旅游行业发展及自身发展的深远影响,担起社会责任,为高职旅游院校提供资金、技术、人才、资源方面的帮助,在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对接行业标准实践实训,专业优秀师资培养及供给等方面予以指导和大力支持。将旅游产业中的新工艺、新规范、新理念及时传递给高职院校进行教科研转化,促进岗位标准与课程标准的无缝对接。二是寻求产教融合的利益点,积极拓展合作领域,探索与旅游高职院校基于合作共赢的产教协同创新模式,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通过与高职院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实施订单式员工培养计划,为行业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输入源源不断的适宜性新鲜血液;寻求产教融合智力支持[7],充分利用高职院校较强科研能力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归纳总结、分析整合产业发展中实践经验,破解行业发展中的难题,推动国际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校企旅游人才互聘共培,成立“丝绸之路”旅游服务大师工作室,共建示范性国际化旅游服务团队,共同制定国际旅游服务工作标准、开发旅游线路、创作导游词、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际旅游服务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应对措施。促进国际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行业影响力。

四、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能否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取决于沿线各国能否通力协作,充分调动社会各领域积极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多彩文明互相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一带一路”倡议为甘肃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好发展机遇,甘肃若能以此为契机,以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引爆创新发展的利益增长点,必将促进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甘肃要从掣肘区域文旅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旅游人才入手,着力提升国际化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质量。要通过制定政策,健全相关法律制度、签订国际间协约、提供经费保障等进一步完善国际旅游人才培养环境;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开展高职院校成长路线图计划,推行层进式教学模式等对高职旅游职业教育进行规范引导;高职院校要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优质国际旅游企业深入产教融合,革新教学体制机制;“一带一路”沿线旅游行业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打造支撑旅游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学习工厂”,通过以上四方联动,致力形成共同推动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聚合力,推进国际化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机制,不断提升旅游职业教育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贡献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本文站在积极适应“一带一路”旅游产业发展新需求的角度上,提出甘肃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优化的路径与对策是一种暂新的尝试,文中提出的开展高职院校成长路线图计划,推行层进式教学模式也是一种理论的创新。但在论述过程中,对高职旅游为适应“一带一路”倡议对旅游产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而展开的课程教学具体实施方面的论述还不够详尽和具体,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于进一步跟进。

[参考文献]

[1]高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培养国际旅游人才[N].中国旅游报,2018-07-06(003).

[2]“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名单及概况[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8(2):8-16.

[3]顾秀梅,陈彩珍.“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外语教育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64-69.

[4]杨倩,冯佳慧,郭亮.人岗匹配度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5,35(3):227-234.

[5]韩肃,刘岩.推进现代学徒制校企深度融合问题的经济学角度思考[J].商业经济,2018(7):179-181.

[6]何巧云,杨丽.校企互聘共培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132-134.

[7]陈增红,路飞.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旅游职教校企命运共同体[N].中国旅游报,2019-10-28(004).

作者:许春华 潘从民 单位:武威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