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服务类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过程,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素质水平,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素质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对提高人才资本存储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探究了如何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高职服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过程,并针对“工匠精神”的本质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强化质量基础支撑,推动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接,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让更多国内外用户选择中国制造、中国服务。”是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重要内容。由《政府工作报告》可知,当下各行各业中都急需高素质、高技能的工匠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蓄水池,承担着培养具备“工匠精神”人才的职责,工匠是培养目标,精神为职业操守,让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态度成为每一个社会劳动者具备的品格具有深远意义。
1“工匠精神”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
1.1“工匠精神”的含义。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自己的工艺精益求精和对职业操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核心思想为:一是忠诚,对从事的事业具有敬仰之心、热爱之情,待事业为性命,职业态度端正,恪守职业底线。对职业的忠诚主要体现在职业态度中,是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二是擅业,精通擅长自己从事的岗位,技艺高超,注重细节,追求极致,不断创新。三是奉献,对自己的事业和岗位有奉献精神,甘于平淡又锲而不舍、始终如一,奉献精神是劳动者者的品德体现。高职服务类专业学生更应具备工匠精神,成为“中国制造、中国服务”伟大蓝图的践行者。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节点,服务型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高职教育应当肩负起培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敢于担当的,具备工匠精神的服务型人才。
1.2“工匠精神”的培育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性。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第一要务是培养有高素质技术技能的人才,而这些人才是将来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主体,是服务性行业的中坚力量,那么人才是否具备“工匠精神”将直接影响其职业发展、企业效益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同时,随着社会服务类行业、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对高素质服务型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输出更接地气,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综合而言,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有利于培养大量社会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服务类人才,有利于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有利于毕业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的养成,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国内外“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结合现状
2.1“工匠精神”在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体现。德国、瑞士和日本是公认的制造强国,德国汽车、瑞士手表和日本手工艺品具世界标准水平。在德国,优秀的工人和科学家一样伟大,在日本出色的厨师和工程师享有相同的社会地位。这些实例都说明:重视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工人的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本质,也成为学校、企业和社会的最终追求。德国“双元制”模式不仅重视学生的基本从业能力、社会能力,还特别强调职业道德、职业认同感的培养,这是一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较为关心学徒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敬业、勤奋、精业、奉献以及积极性和责任感等品行。在日本,教育和培训是相辅相成,两者并举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许多国家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实施方针与措施。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为重点的培养模式。总而言之,国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以下特点:一是企业参与力度大。在育人模式、教学形式上企业拥有绝对发言权,企业的培训内容同学校教学内容匹配度较高,学校的职业能力培养严格按照国家、行业标准执行,大多数院校和企业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企业要求对接学校人才培养,学校人才输出反哺企业需求。二是学校课程体系具科学性、灵活性、针对性。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要求去开设课程,其设置符合社会、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课程评价体系规范、多样,培养过程主要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特点,注重个性发展诉求,辅以“工匠精神”的融入,实施职业教育全活动。
2.2“工匠精神”在国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体现。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弘扬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从顶层文件中的指导精神可看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层度,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将工匠精神、工匠素质和工匠能力植根与学生职业生涯;将高职教育教学与职业道德品格、职业技能、工匠精神相结合,建立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框架体系,开发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养成课程资源,建立工匠人才资源库,健全工匠精神人才成长评价体系。现行的我国职业教育吸取了诸多国外职业教育的优点,“订单班”和“2+1”人才培养模式,是结合笔者多职业教育特点进行了改革应用的成功案例。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一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力度不够。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是建立在政策和软硬件支撑的基础上的,真正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让学生深入行业企业,置身真实生产环境,锻炼实践动手能力,体会工匠精神内涵。而部分职业院校因为自身管理缺失,或校企合作单位质量不高等因素,导致企业认识实习、顶岗实习“走过场、图应付”,学生没有真正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内涵,阻碍了“工匠精神”形成。二是教学内容、手段单一。现阶段高职教学主要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为主要,但此类模式的机制建立还存在一些问题。因其手段传统单一,内容枯燥乏味缺少吸引力,造成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专业能力难以提升,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充分将“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学生难以感悟“工匠精神”的含义。三是师资队伍所具备的“工匠精神”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职业精神教学影响不够,精湛技艺、技能水平不高,缺乏对职业岗位和工匠二字的理解,导致教学过程中受制于书本,难以助推“工匠精神”扎根于学生内心。同时,教师在除开教学基本任务以外,还要承担部分二级院校常规工作、科研工作,缺少到行业实践锻炼过程,导致“工匠精神”培育在源头受阻。
3基于高职服务类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的人才培养方案
3.1高职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工匠精神”的体现。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对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设计蓝图,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所以,高职服务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首先要结合服务业岗位职业特点和学生普遍比较有活力、有激情的情况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且人才培养体现要体现“工匠精神”因素,输出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开设有利于形成“工匠精神”的课程和实践教学任务,否则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任务难以促使“工匠精神”在学生职业规划中形成。其次要明确服务类专业重点解决的教学问题,突出实效性。
3.2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去培育“工匠精神”。实践教学是传承“工匠精神”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工匠精神”渗透的最好时机。想要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让“工匠精神”有效融入,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中结合服务类专业特点和个体的实际情况等因素进行设计实践内容,进行培养。
3.3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专兼师资队伍。高素质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的需要,更是“工匠精神”的传承需求。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丝不苟和不断创新精神会直接影响到“工匠精神”培育质量,因此,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全方位建设。具体做法可借鉴:一是吸纳企业优秀专家、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到学院校担任兼职教师;二是加强在编教师的培养,安排教师到企业深度挂职锻炼或全职锻炼,促进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水平提高;三是用“工匠精神”来引导教师队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不断完善师资队伍的结构和能力。
3.4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创造有利环境。校园文化生活承载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可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职业行为习惯。针对高职服务类专业性质,校园文化建设可将“专业特点”和“工匠精神”合二为一,加大弘扬“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方面中。组织师生观看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中国大能手》《国之大器》等特别节目,弘扬和传承地域产业文化精神,凝练彰显时代特征的育人文化,以社团为载体开展校园艺术节、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等文化活动,邀请行业企业精英、专家开展“工匠精神”专题讲座,让学生体会工匠精神。
作者:吕春丽 单位:重庆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