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论新商科人才培养数字思维塑造路径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为了适应信息爆炸带来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数字思维应当成为新商科人才培养和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考虑到当前新商科理念仍然在发展、传统数字思维培养体系效果不佳,有必要从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数字思维素质标准确定、数字思维培养的教材体系建设、数字思维培养的师资建设与数字思维培养顶岗实习环境打造等多个方面,促进新商科人才数字思维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新商科;人才培养;数字思维
引言
科技革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与频率改变生产要素配置组合的传统方式,不断催生出新的商品、新的企业组织与新的商业模式。尤其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与完善,推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快速发展,数据资源已经成为资本、劳动、土地之外的新型生产要素。显然,数字经济的快速崛起离不开新型人才作为持续支持动力。但普通高校在面对数字经济带来的人才需求结构变化时,做出的反应与调整并不充分。因此,2019年教育部、国务院等纷纷出台文件,提出启动新商科建设工程,全面推动新商科人才培养,促进商科教育现代化发展。在新商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数据的捕捉、传递、分析、应用等数字思维的培养,是这项伟大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鉴于此,本文基于传统商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数字思维塑造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商科人才培养中数字思维塑造可行的路径。
一、文献综述新商科概念
甫经提出,立即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与实践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归纳来看,近年主要研究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商科背景下经管类课程建设
新商科概念源起的最大技术背景就是互联网,须应用互联网教学手段对传统管理类课程进行贯彻深度教学理念的改造[1]。除了教学技术的改进,传统经管类课程还应当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更新:李俊明等认为,新商科背景下,应当在传统西方商业伦理理论为主的体系内,纳入中国文化及文化自信相关内容[2]。张庆亮和杨莲娜认为,新商科要求未来的人才应具备国际化视野与国际化能力,培养学生多重能力是新商科管理类课程改革应当重视的一个关键内容[3]。
(二)新商科背景下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近年来虚拟仿真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也引发了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宁宇新从新商科的理念出发,提出了新商科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仿真实验设计思路与方法[4]。从整个商科课程的联系来看,新商科要求实践教学内容从过去以课程为基础的单一化、割裂化走向以学科为基础的模块化、整体化,乃至跨专业进行综合仿真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设计才是最贴近新商科要求的模式[5]。王染和肖璐提出新商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要求会动手,更要求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6]。以产教融合为基础,进一步深化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思路、新目标,基于新商科背景打造实践教学环境是有助于应用型高校经财会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7]。
(三)新商科背景下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从人才培养的高度审视新商科理念带来的改革需求更为合理。宁新宇指出,在新商科理念要求下,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当聚焦于学科融通、专业融合来培养新商科人才[8]。宣昌勇和晏维龙进一步指出,新商科理念要求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来培养商科人才,以“四跨融合”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能更好地体现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9]。为了适应新商科环境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曹朝洪认为,加大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策略是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方向[10]。考虑到跨专业、跨学科培养是新商科理念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马丽莹等提出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是建设新商科专业集群,只有通过专业集群建设才能打通学科、课程、师资等资源条块分割的现状[11]。郭彦丽和薛云以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例,指出新商科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路径在于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校企合作等方面要进行重点突破改革,才能重塑新商科体系下的人才培养模式[12]。综合现有文献可以看到,有关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大家基本上都认识到了必须走学科融合、专业联动的路径。但在新商科主要是为了塑造什么样的人才素质上,较少有文献研究。鉴于此,本文将基于新商科理念提出的现实背景,深入分析新商科人才培养塑造数字思维的必要性与可行路径。
二、新商科人才培养中数字思维塑造的必要性
(一)是新商科理念的内涵要求
新商科概念的提出是基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现代经济围绕互联网、IT、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进步所催生的各类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跨企业、跨产业、跨区域的互联与共享经济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传统生产要素配置的形式与边界,按照既定生产函数形成的商业模式与商业组织变得日渐不稳。充分掌握广泛互联互通形成的海量信息,并将信息转化为数据、深入挖掘数据背后所蕴含的信息价值,从而在生产函数变化之前掌握规律,乃至自主设定生产函数,成为超额利润获取的主要路径。显然,信息的数据化与数据的信息化已然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要求。基于这样的背景,新商科的创新内涵在于大数据分析。进一步从特征来看,新商科是“融合现代新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其应用场景主要依托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计算等。而综合性学科要求传统的经管学科与理工科相互融通。数学作为最为基本的学科分析工具,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领域。因此,基于数学学科进行学科融合,就理所应当地成为新商科发展的必然选择。由此可见,不论是从新商科发展的内涵还是其外延特征来看,数字思维与数据素质是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
(二)是数字经济人才的基本要求
新商科人才培养理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适应数字经济的人才需求。当今的经济环境正面临着百年未有的发展变局,创造性毁灭与毁灭性创造几乎正在所有的经济领域不同程度地改造传统经济模式。首先从制造业来看,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要求正促进智能制造的高速发展。从工业互联到工业物联,再到机器替代人工,制造业的信息化、数据化、可视化直到最终智能化的基本工艺范式,正在逐渐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生产工艺智能化、过程智能化与产品智能化所产生的管理智能化,对于传统商科涉及的工商管理、工业会计、物流管理等专业人才,提出了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基本要求。其次从服务业来看,在新技术的引导与改造下,现代服务业展现出两种趋势:一种是服务业逐渐平台化,主流的服务业领军企业平台化是主要的商业模式;另一种则是服务业与制造业逐渐融合,服务不单纯是针对某种既有的问题解决,而是针对未来可能的情况提供一揽子方案。从本质来看,这两种趋势都可以归纳为适应个性化消费需求。而如何在海量的商业化信息中迅速准确地把握住消费者的个性特征,尽快提出商业解决方案,仍然离不开数据技术、计算技术的支持。由此可见,为了适应新经济带来的商业模式转变,新商科人才培养必须重视数字思维的培育。
(三)是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贯彻落实新商科人才培养理念,需要对传统经管类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界限等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主要是对原有的培养范式体系进行升级改造,引入蕴含新经济人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与素质内容。其核心是保留原来商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理论与逻辑体系,不过是在分析工具、应用手段上做出适应新经济要求的调整而已。比如,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导入近乎工科思维的学习、分析工具与手段,从而将过去只能用逻辑演绎方法来推导的经济场景、管理场景变得更为可视化、可量化与直观化。事实上,纵观经管类学科发展的数百年历程,这种探索与调整从未间断过。数学工具的导入,使得边际分析在经济分析中广为应用,最终确定了经济学成为独立学科;而博弈、运筹、优化等数学思想的导入使得管理从艺术性、思想性的学科,兼具了真正意义上的严密逻辑体系。同样,在今天以互联网、大数据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数据计算与分析工具的导入理应成为传统经管类人才培养方式向新商科过度的主要改造内容之一。
三、新商科人才培养中数字思维塑造的现状
(一)传统培养效果差强人意
传统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数字思维培养的课程还是很丰富。这些课程基本上贯穿了一个经管类本科生从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习过程。但是现实中,由于以下一些原因导致这些课程体系的数字思维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首先是课程开设不完整。很多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在数字思维培养课程建设上还不完善,有的课程甚至都没有开设。比如,笔者所在的高校之经管学院有五个本科专业,只有一个专业开设了“计量经济学”,另有两个专业以选修的方式开设“运筹学”。再看湖北省同类本科院校,这样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这显然不符合新商科人才培养理念。事实上,“计量经济学”是教育部确定的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经管类专业学生熟悉数字思维的最有效的基础课程之一,这个课程的开设缺失将直接影响学生数字思维培养。其次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很多的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将“高等数学”与“经济数学”混为一谈,强行将“经济数学”纳入到统一的“高等数学”中进行教学。实际上,“经济数学”的要求相对“高等数学”而言,不是难度和内容的高低差异,而是侧重点的差异。从经管类学生的生源来看,绝大多数经管类专业是文理兼收的。因此,把高中就已经区分开的数学教学内容差异在大学花一年时间强行整合,不仅不会提高经管类学生的数字思维基础,有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二)新型人才培养效果尚未体现
近年来,为了适应新经济人才需求,很多高校也在探索通过设置新的专业和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数字思维。这些新设专业与课程都体现了当前高校努力把握新经济脉搏、力求适应新经济人才培养需求的探索,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努力与探索的效果还没充分体现。首先,新商科专业设置的选择上存在较多困难。教育部对高校设置新专业尤其是目录之外的专业并没有太多的限制,甚至是鼓励高校自设专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新设专业却并非容易的事情。当前高校招生规模总体保持稳定,那么新设一个专业就意味着要裁撤一个专业。对于商科类专业来说,在目录内增减专业实际作用并不大,并不能根本上完成新商科转型任务。若是新增自设专业则不仅面临师资重组与门槛条件过高的双重矛盾,而且新增专业培养效果需要时间为社会所认同,往往面临着失去传统优势、新增优势又不明朗的风险。因此,很多高校在新设专业上往往采取新旧兼顾的原则,在大体课程体系上保持原有的套路,只是在某些核心关键课程上做出调整。这样的变革,难以在根本上改革重塑培养体系,难以彻底实现新商科对包括数字思维在内的新型素质培养要求达标。其次,若选择在既有专业内通过新设课程向新商科理念靠拢,则又可能流于形式。究其原因:其一是师资。很多新设课程都是由新进教师来讲授,这些新教师多是刚走上讲台,对于教学本身尚无充分准备,就要承担引导新商科理念贯彻的重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二是教材。新商科的概念提出时间尚短,数字经济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没有定型,因此要想讲授最新、最贴切实际的内容,对教材的时效性要求是非常高的。为了回避教材不足问题,往往很多新设课程全凭案例、实训等方式进行教学,缺乏严密的逻辑体系进行支持。
四、新商科人才培养中数字思维塑造的可行路径
(一)明确人才培养的数字思维标准
新商科理念的提出不过是近两年的事情,关于其内涵、内容、特征,其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路径等诸多内容都在热烈地讨论之中,截至目前暂时还没有大家公认的统一范式来解读这一理念。鉴于此,提出如下两条具体建议:其一,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结合实际确定新商科人才培养相对传统商科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新”。从形式上,可以是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新的原则性指导意见或是具体的指导性实施方案。从内容上,可以是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新的课程体系,比如确定一些核心关键课程;也可以是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这其中,数字思维的培养标准应当纳入各类文件中来。其二,各高校应当根据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基本标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实施路线图。这里面应当包括尽快制定针对新商科人才的培养方案,包括确定核心课程体系、合理设置专业体系。尤其是针对数字思维培养课程开设不合理、不全面的问题,要做重点修订。
(二)重视数字思维课程教材出版
目前,有关体现新商科数字思维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普遍存在教材短缺的问题。为此,各类高校与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鼓励此类教材的出版。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教材建设立项上向此类教材的编撰、出版倾斜。其次,各个高校应当给予出版此类教材的老师大力支持,在出版经费、工作量认定、出版审批方面给予撰写教师较大的便利,鼓励教师优先出版此类教材。
(三)强化数字思维课程的师资培训
新商科涉及的数字思维素质培育课程多数都是由新引进的高学历青年教师承担。这些青年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都很先进,但是缺乏相应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加强此类教师的实际能力培训十分有必要。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来解决:首先,积极鼓励这些教师参加各类机构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尤其要注重针对数据挖掘、数据分析、计算应用等专业技能的培训。其次,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去服务,以人才柔性引进的方法支持青年教师服务企业,支持青年教师成长。最后,积极聘请具有较高实践水平的企业家、企业骨干作为第二课堂专兼职教师,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机制,鼓励这些企业专才为学生授课,传帮带青年教师。
(四)大力支持基于数字思维培育的顶岗实习
数字思维的培育,仅仅靠学校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基于实际工作场景的数据收集、分析、处理机会,才能真正让学生学真悟透,在实践中练就真实本领。因此,有必要大力支持基于数字思维培育的顶岗实习工作,树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基本思维,积极与有实际需求的制造业工厂、服务业公司等企业对接,采取以学生参与企业管理实习、参与企业技术难题公关、服务教师企业联动课题等方式,多途径、多渠道参与企业顶岗实习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齐佳音,张国锋,吴联仁.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商科教育变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9(7-8):58-62.
[2]李俊明,李谦,孙涛,等.新商科背景下管理类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24):61-63.
[3]张庆亮,杨莲娜.高等教育变革中的高校新商科发展思考[J].山东高等教育,2020(2):7-12.
[4]宁宇新.基于“新商科”背景的财务管理仿真实验设计与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14):46-48.
[5]李建忠.新商科背景下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课程的设计[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7):187-188.
[6]王染,肖璐.新商科背景下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24-126.
[7]梁小红,徐珊.应用型高校财会专业“五重构,五融合”育人路径探析———基于新商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视角[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9):71-73.
作者:石璋铭 单位:湖北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