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探究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随着大数据技术逐渐在不同行业的应用,能够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式。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利用大数据技术,积极探索有效的变革策略,使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更加符合时展的需求,得到更加理想的管理效果。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变革

1人力资源管理的动机目的

1.1规划职业薪资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能够起到对职业薪资水平规划的作用,从而达到企业两方面的整体性提升。一方面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动性,职员薪资水平通过绩效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但是缺乏更为精准的管理。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对职工当前的效益进行宏观分析,例如当地生活成本等多种因素,保障职工基本生存资料获取的前提下,结合企业当前的财务状态,对职工的实际工作效益进行全面综合性评估,设置更为合理的职业薪资水平规划。合理调控职工薪资水平以及待遇,激发员工在工作岗位中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后续运行的成本提供保障,合理降低企业运行中的成本,为企业的价值提升提供更为有效的保障。

1.2提高职工主观能动性

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职工的个人素质提升对企业有着重要作用。同时,由于职工长期进行重复性工作,会对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个人素质的提升产生负面影响,进而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下滑的带动作用。人力资源的作用能够建立更为专业性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框架,通过各项管理制度的使用,让职工在重复性的工作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与激励感,从而更好提升其个人素养以及更加富有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1]。主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激励制度、现有绩效制度等。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升级,获得更为优化的人力管理资源制度,从而提升职工的主管能动性,建立良好积极的工作氛围。

1.3培养员工个人素养

不同的工作内容对职工的个人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要根据对职工以其职位要求和公司提出要求方面进行培养,通过职工个人专业素养缺失方面以及综合性思维方面的培养促使员工能够提高工作质量。人力资源的作用就是通过激发员工学习潜力,不断提升其自身全面能力发展,以此提高整体效益。

1.4提升企业整体管理体系

企业管理整体发展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其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效益提升,达成更为高效的企业整体管理效果。企业整体管理受限一方面受到固有的管理模式不能与企业发展创新同步,对企业和职工都会有一定的限制影响。另外一方面,创新的管理思路对从业要求限制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本质是能够从职工基础方面出发,理解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企业其他管理体系的连接方式以及在企业整体管理体系中的应用范围[2]。当企业整体管理体系出现连接问题或偏差问题时,通过及时给出问题的解决措施,让企业在调整过程中具备科学性和针对性。通过企业管理体系中核心标准的有效性,推动企业整体管理制度的前进。

2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2.1数据来源狭窄

数据来源狭窄会影响企业以及职工的整体发展。一方面导致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下降,另一方面致企业一味按照原有的工作模式收集职工数据内容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匹配问题。数据来源狭窄还包含对职工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不能认识了解,形成内部的自我管理氛围,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基础性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仅限于修改其管理制度,而没有从根源上对数据进行高效整合,造成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效果不佳。

2.2需求分析不足

职工需求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活需求,另外一方面是心理需求。生活需求是指类似于在职工的购房过程需要提供工资流水,而当企业对职工采取的薪资发放方法为现金支付,即使薪酬水平较高,但是职工贷款手续更加复杂,只是按照原有的作业模式和工作环境[4]。就需要建立自认为既可以符合职工需求,又可以让企业避免财政支出的工作方案。心理需求是指帮助职工建立更为良好的社交环境与社交水平,建立优质的工作环境。

2.3制度分析较差

整体的制度分析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管理方式,对目前阶段职工的需求以及管理制度转变方向可以通过大数据模型建立的数据模型进行分析和决策。主要的制度分析内容包括:企业内部工作环境、管理过程的人性化、绩效薪酬,管理系统专业的评判标准。不够详细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

2.4运行体系缺陷

目前企业已经建立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标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发挥其风险防控和减低成本支出,但在现阶段有一定成效却不能够在整体运行过程中达到最优效果,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并且,不能从本质上支持人力专业管理系统的创新改进。在现阶段,企业内部存在管理目标与工作指标之间不能深入联系的情况,从而导致企业管理的效益并不明显,长久发展会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精准度下降。

3大数据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及影响

(1)比较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利用大数据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利用大数据技术更加便利。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内部实际情况以及资源进行整合和分析,并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5]。从而减少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投入的时间行业资本,获得大数据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理想效果。(2)绩效管理的准确性得以提升。绩效管理是职员和企业都较为关心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面。保证其准确性及效率,通过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绩效管理中,从而可使绩效管理的准确性得以提升,也能够实现绩效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3)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人文关怀是重要的内容以及需要严格的要求。同时人文关怀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要的基础保障。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职工的需求以及需求特点了解更加充分,从而满足职员的不同的心理需求与身体需求。从而让人力资源的人文关怀得以体现,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性发展。(4)对大数据技术进行利用,对于人才资源信息、不同职业适合的岗位等进行统计及分析,能够对高端人才情况更好掌握。基于此,提高优化配置,保证人力资源能够在管理过程中起到更好的效果,提升企业内部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的行业人才优势以及行业内部竞争力。有利于企业更好发展。此外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信息数量增多及信息获取更具便捷性[3]。

4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方式

4.1扩宽数据来源

大数据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需要更为宽广的数据来源,让人力资源改革得以实现。需要管理人力提高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充分认识高级人才在其单位内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扩宽数据来源,达到更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效果,促进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更好运行。

4.2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不断应用在不同行业,都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中,也需要符合时代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首要工作是要建立创新的人力资源信念和创新改革方案,吸取成功的改革经验,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和特征,进行大数据的合理利用。通过对职员的各项指标信息等因素进行收集整合,构建数据模型,再通过模型对整体效果进行全面的分析,结果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制度决策,对职工的职业定位以及职业规划实现其科学合理性。实现理想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使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得以有效提升,满足工作发展的实际需求。

4.3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综合性管理中会出现考评标准、考评方法等方面设置不合理等。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过程中,需要对管理体系进行完善的修补。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分析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通过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让职员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促进各方面的优势共同发展。

4.4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

想要让大数据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更好的应用,需要对管理队伍进行更好的培养,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的建设。首先,需要团队能够对大数据整体管理利用情况有清晰的认知,通过掌握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学习,促进大数据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科学有效应用,进行高级人才资源管理模式,让管理模式更加符合人性化的要求,促进职员更加主动配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7],获得更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效果。

5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缺陷包括数据的获取范围狭窄、管理流程的建设方法不够科学、对职工需求分析不足等,导致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效果较差。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利用大数据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且合理地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主要的解决办法为:全面实施创新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升级激励制度,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职工的工作状态、职业规划、需求、素质等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实现大数据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并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效果,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项梦娴,刘蓉.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分析[J].商情,2020,(13):60.

[2]梅牧,孙文.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相关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34):2542-2543.

[3]王梅.浅析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J].现代交际,2020,(10):41,40.

[4]仝方平.大数据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数字通信世界,2020,(5):251.

[5]秦海凤.浅谈大数据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11):2760.

[6]俞勤勋.关于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20,(12):114-115.

[7]张艳丽.基于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分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报,2020,33(7):130-131.

作者:吴沂 单位:威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