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解决三农设想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三农问题背景
1.农民收入太低,并且增长缓慢,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是农民的2.94倍,1995年为2.47倍,1990年是2.03倍。且1998年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出现了20多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当年由于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的农业收入减少120多元。
2.农业生产规模小,全国农户户均耕地0.5公顷,中东农业较发达地区农户户均不足0.3公顷耕地,这样小的农业生产规模是导致农民收入较低其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3.农村剩余劳动力太多,短时间又转移不出去。目前中国有4.69亿农村劳动力,其中农业劳动力为3.48亿,按现有农业生产力水平计算,农业生产只需要2~2.2亿,有1.2~1.4亿劳动力剩余。这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转移出农业领域。
4.农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不均衡耕地资源过渡开发利用,其他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严重不足。比如草地资源之开发利用60%,目前草原生产能力只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的15%、英国的5%、日本的0.8%,我国森林建设和林业发展更为落后。
三农问题实质
规模小而且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是“三农”问题的最大症结。首先,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由于农户农业生产规模太小,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收获物,交够国家的、留下口粮后,所剩无几。其次,分散细小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也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包括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经营方式的市场化以及农民和农村的现代化三个方面。在分散细小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下,农民没有能力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的投资,也没有足够的农产品走向市场,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动力来教育子女以及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1.扩大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根本措施是加快农民向城镇转移,其他一切措施都要在这一措施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首先,要彻底放开户口,变阻碍农民进城为鼓励农民进城,不断减少农民数量;其次大幅度降低农民进城的成本;第三是积极调整农村土地政策,促进土地使用权转让。
2.减少农民数量,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我国农业人口众多,是由于长期割裂城乡关系、封闭城市、城镇化发展缓慢、农村人口无法向城镇转移造成的。城镇化不仅仅是城市和工业发展的问题,更关系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随着城市大工业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不断吸引农村人口到城市就业,农村人口减少,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不断运用城市大工业提供的先进生产手段,不断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化。
3.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当前我国农产品品种结构存在着三多三少:低档农产品多,高品质农产品少;植物性农产品多,动物性农产品少;谷物类产品多,豆类产品少。由于农产品结构不理想,虽然已经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膳食中提供的热量也已经满足,但蛋白质营养仍然不足。营养学研究表明,一个成年人每天所需的蛋白质营养应在80克以上。蛋白质是构成生命的主要物质,是人类生活的最主要营养成份。不同食物的蛋白质营养含量差别较大:谷物类食物的蛋白质含量较低,在10%左右;豆类食物的蛋白质含量在35%左右;肉类(瘦肉)的含量在20%左右。
4.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
所以,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要千方百计保护农业,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为农业发展提供公共产品,比如水利、土地等基础设施;科技和教育等先头产业,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技术为农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是改良土地、兴修水利、改善气候状况;农村村政建设等。第二、稳定和开拓农业市场。比如鼓励农产品出口,制定农产品价格政策和政府收购农产品,控制和改善农产品供给;第三、对农业基础性和外溢性的补偿,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以及信贷优惠。第四、农地制度改革和创新。第五、补救性保护农产品储备制度。农产品是战略性物资,必须有足够的储备。
妥善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发展中的大事。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如果广大农民不能进入小康,就难以实现全面小康。“三农”问题不能靠局部性、临时性的措施解决。只有发展生产力,解决二元结构矛盾,加速城市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是根本之路。实现小康这个奋斗目标,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当前,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机制——农业产业化已在中国广大农村如火如荼地进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农业产业化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所选择的发展模式是否切实可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探索出一条适合其实际情况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更具现实意义。
我国各地在农业产业化实践中所采用的模式形态迥异,但这些模式大多没有超越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这两种基本经营模式。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将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紧密联结起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拓展了农业的活动界域,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并不适于采用农业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龙头企业”带动,而目前我国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想培植出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龙头企业”是不现实的;农业横向一体化经营模式主要通过将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建立形形色色的农户组织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这种模式简单易行,因而在很多地区被采用。但是这种经营形式也存在一定弊端,即这些组织的建立是较松散的,没有严格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缺乏相应的经营资本金,缺少政府或相关机构的监管和协调,因此这种模式也不适用于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抗风险能力低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为尽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产业化,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广泛汲取农业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经营模式中的积极因素,全面考虑自身条件和特点,构建适合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笔者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尝试采用“政府+企业+银行+农产品销售经纪人+农业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多元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以此来弥补其在资金、人才、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不足。
政府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科技兴农”观念普遍不强,市场意识淡薄,且受到市场、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制约,往往呈现出农业“摊子”虽大但不强的局面。因此要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是从观念上深刻认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政府要在思想上高度统一,明确思路,避免盲目地追求上项目、铺摊子;二是深化农村改革,将实施农业产业化与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结合起来,同时鼓励各企业事业单位、社团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以各种方式参与农业开发;三是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优势,以此来促进本地知名农产品品牌的形成;四是加大投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多争取一些诸如农业开发、以工代赈、扶贫项目、国家生态建设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指在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中,下联广大农户,上联国内外市场,具有开拓市场,带动生产,深化加工,延展农产品销售时间和空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综合功能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缺少能担此重任的企业。因此要积极地选择、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在选择龙头企业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标推:一是所选企业具有法人资格,二是企业应当具有一定的技术、经济实力,三是避免盲目“拉郎配”的做法。构建龙头企业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对原有国有企业进行改造扩建,鼓励加工作坊、食品加工厂联合,通过吸引部分基地大户、各企事业单位、社团、其他组织以及个人的资金组建股份制公司。政府要在金融、信贷、税收等方面有一定优惠政策,并且这些政策要在工作中得到切实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