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安徽三农喜和忧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安徽省粮食大幅增产、农民大幅增收
2004年以来,安徽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加之在整个农业生产期间,天气条件总体较好,除去年秋种涝害、春季部分地区风雹灾、秋季局部地区旱灾以外,基本上是风调雨顺,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出现近年来少有的好形势。全省预计年粮食总产达到550亿斤,比去年增产100亿斤,增长23%以上,接近历史最高水平。粮食作物平均单产655斤,比上年增加108斤,增长19.8%。全省79万亩的撂荒地全部复耕,转包费由过去的每亩几十元甚至不要钱提高到200至300多元,过去转包不掉的撂荒地成了抢手货。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超过300元,增幅在15%以上,为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增加绝对值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个超过300元的年份。初步测算,粮食增产100亿斤,可为农民增加收入73亿元,粮食均价每斤上涨0.23元,可为农民增加收入102亿元,安徽省对农民增加的补贴以及降低和取消的税费合计为农民带来增收29亿元,人均58元。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预计今年全省农村劳务输出人数达到900万人以上,同比增长5%左右。
安徽省的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把取得如此好的“三农”形势的原因归结为“政策好、粮价高、天帮忙”。
二、最主要的困难以及尚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1、县乡财政极为困难,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严重制约农村各方面的发展。2004年舒城县本级财政预算收入大约2.3690亿元,其中国税0.6490亿元,地税0.76亿元,农业税0.3716亿元,非税收入0.59亿元,完成上解任务之后的县可支配收入为1.6亿元,上级财政转移支付2亿元,县的可用财力总共为3.6亿元。预算支出情况大致如下:发放工资2.8亿元,由财政全额供养和领取定额补助的人员18800多人,其中教师11000人;转移给村的补助0.12亿元;县里安排的专项经费0.45亿元,用于县里的多方面开支,其中支农资金不到1000万元,多为项目配套资金;省里下达的主要用于安排教育、科技、农业等方面项目的专项资金不到0.3亿元。
舒城县的乡村两级总债务3.588亿元,其中,乡镇债务1.86亿元,实现教育达标以及兴办和建设企业、道路交通、小城镇、办公用房产生的债务分别是0.26、0.62、0.5、0.2、0.25亿元;村级0.75亿元,企业、农田水利、教育达标、管理费、垫付税收分别是0.16、0.06、0.28、0.06和0.16亿元;全县中小学校的债务0.97亿元,两基达标、危房改造和其他分别是0.43、0.46和0.07亿元。
2004年舒城县舒茶镇财政收入356万元,税收返还93万元,上级财政转移支付151万元,总额为600万元,上解444万元后,镇政府可用财力为156万元。由财政全额供养和领取定额补助的人员208人,所需资金146万元,拨付后的剩余资金只有9万元。至2004年6月底,镇政府累积欠债1077万元,主要是盲目建设、升级达标、借款垫税、开支失控、利息滚动形成的;村级债务260万元,主要是90年代形成的;镇村企业债务近2000万元。
舒城县财政状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例如,凤阳县的县级财政可支配收入只有1.3亿元,上级财政转移支付1.7亿元,发放工资后所剩无几;再如,青阳县的县级财政可支配收入和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总共为1.26亿元,其中1.05亿元用来发工资。
2004年安徽省种粮农民收入出现恢复性大幅增长,但是县乡财政状况没有大的改变。财政平衡基础脆弱,财源捉襟见肘、入不敷出,积债沉重,许多乡镇连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根本无力办事业,更谈不上发展经济。
安徽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生态脆弱,自然灾害类型多,发生频率高,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全省有50%耕地、60%以上人口和75%以上国民生产总值,汛期处于洪水威胁之下。舒城县有蓄水量大于5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和山塘162座,总蓄水量2000万立米,灌溉面积15万亩,由于大部分建于五、六十年代,工程标准低,质量差,不少水库带病运行,有66座险情较为严重。近年来国家对大江大河包括一级支流地区加大了投入,但小农水方面由于县乡财政困难,投入严重不足。许多工程老化失修,险象环生,效益下降,难以维持下去。
全省县乡公路中,3级公路仅1.1万公里??占19%??4级公路4.1万公里??占70%??等外公路占11%??有3个乡、738个村不通公路。县乡公路每年养护费约需10亿元,没有可靠资金来源。农村道路建设每公里大约需要30万元,沿路房屋拆迁等费用,以往一级压一级,最终落在农民头上,现在加大了农村基层政府配套资金的压力。农村道路建设资金的不足部分往往依靠农民集资,由于农民拿不出钱,或者由于部分农民很少受益而缺乏积极性,超过两万元就很难筹集,建设项目经常被搁置下来。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薄弱。安徽省外出务工人员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4.4%,初中占60%,小学以下的占25.6%,其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不到5%,持有技能证书的不到1%。许多农民家庭因为孩子考上大学背上沉重负担,流传着“一张通知书,一个贫困户”的说法。安徽全省17个市92个县,5100万人中饮用水不达标的人口高达1510万,其中,高氟水超标区310万人、高盐碱区200万人、高砷区20万人、重污染区640万人、其他地区228万人、严重缺水区112万人。舒城县医疗保障每年县财政需配套850万元,为了使城镇贫困群体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和下岗职工得到基本生活保障财政需负担200万元,失业保障的压力也很大。目前享受失业保险人数2183人,应保未保人数3086人,按照每人每月150元的标准,实际需要资金950多万元,而征收的失业保险金只有300万元,缺口达到650万元。
2、一些尚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安徽省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有些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继续研究、加以完善,有些需要通过加强宏观调控予以解决。
第一,2004年以来,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幅度较大,增加了农民的种田成本。据凤阳县反映,按市场均价尿素每百斤由去年的70元涨到90元(最高卖到105元/百斤),碳氨每百斤由23元涨到30元,复合肥每百斤由75元涨到90元,除草剂每瓶由20元涨到23元以上。2004年农民种一亩地仅化肥投入就要增加30元以上。肥料、农药、机耕、种子、农用塑料等费用分别上涨29.6%、8%、22%、25%和40%。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资限价措施,但收效甚微。统计表明,仅农资涨价一项就冲抵了政策补贴农民收入的85.7%。
第二,“三农”政策向种粮农民倾斜,山区非粮农(林农、茶农等)负担反而加重。安徽省山区面积占三分之一,人口占五分之二。就黄山市而言,常年有63万缺粮人口,按年人均需要粮食520斤计算,全年需要粮食16.38万吨,目前粮食收购价每斤超过0.70元,最低的商品粮均价也在0.8—0.9元,为此,每人每年要多支出210多元。青阳县山区林农人均年收入仅为1000元左右,由于公益林不能砍伐减少收入、粮食涨价增加支出等因素,有4620人需要领低保,月人均低保仅为48元,生活极其困难。
第三,研究解决国家惠农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一是粮食补贴和良种补贴资金发放工作量大,手续繁杂,工作重复进行,运行成本高,一些地方出现了违反中央规定,用粮补资金抵扣农业税,粮补通知单没有发放到户,村干部代领补助资金的现象。二是对购置大型农机具给予补贴与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并称为“三补”,已深入人心,但购机补贴资金安排很少,致使补贴资金不到位,一些应该享受补贴的购机户得不到补贴,群众中有国家补贴政策得不到落实的反映。三是良种补贴存在简单化的做法,不管是否使用良种,普遍发放。早稻每亩补10元,中稻补15元,晚稻补7元,实际上成了一种普惠补贴,难以发挥鼓励推广使用良种的作用。
第四,中央有关部门的政策相互之间以及前后不够协调,甚至出现矛盾,使得农村基层在执行过程中无所适从。例如,凤阳县把“七站八所”合并为综合服务站,人员由原来的1500多人缩编为705人,其中兽医由120人减少为35人。去年出现“禽流感”疫情后,有关部门规定,每1万人中要有一名具有中级职称的兽医,按此标准凤阳县远未达标。
三、地方的强烈反映和急迫要求
一是安徽在全国率先实行农村税费改革,2004年全国许多省都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安徽希望2005年把4.8%的农业税完全取消,也不过只有20亿元。
二是希望在主销区征收“粮食安全基金”,用于加强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等,加大调控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关系的力度,建立粮食产销利益联结机制。
三是县乡财政困难,上级要求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希望项目资金全额拨付。
四是近年来,安徽省自然灾害频繁,省政府及其粮食部门为解决重灾民的口粮问题开仓借粮,累积借粮7.4亿斤,占用贷款4亿多元,灾民还粮有相当困难,建议国家予以豁免。
四、一些看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为了搞好“三农”工作,2005年“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实惠不减”,这给广大农民吃了“定心丸”。从安徽情况看,2005年即使天气条件不如2004年,只要没有大的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不会低于500亿斤,能够保持和发展今年的好势头。
从长远看,对种粮农民增补和粮价继续上涨的潜力已经越来越小,同时,农村水利设施欠账多,农业抗灾和粮食生产的能力不强,因此,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不牢固。更大的考验还在粮食供需缺口弥补之后,我国还没有从粮食“多了少,少了多”的怪圈中走出来,这需要从体制和机制上加以解决。只是局限在农业这个小圈子里研究“三农”问题是不够的,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从宏观上开展研究工作,从宏观上解决问题。
财政是公共权力赖以生存的基础,目前县乡财政面临的严重困难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它已经阻碍了基层政权的顺利运转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像我国实行五级政府架构,行政层次多,管理成本高,工作效率低??财力分散。解决县乡财政困难??最根本的是要发展地方经济??有效培养税源??同时减少财政供养人口。建议研究探讨减少政府层次和预算级次的可行性,省可直接管到县,乡镇一级政府作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其预算由县政府统一编制,省以下逐步实行两级政府和两级预算体制,全国逐步实行中央、省、县三级政府和三级预算体制;重新调整和进一步明晰各级政府的事权,将已经不适当下放的事权上收,或在事权不上收的前提下,明确中央或省市政府的投入责任,按事权多少的原则安排转移支付,适度调整中央和省、省和市县、县与乡镇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从体制上确保县乡财政基本支出需要;对农村义务教育要进一步强化中央及省级政府的投入责任,最好由中央和省两级财政负担,国家既然强调九年制义务教育,就应该尽到履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责任;县级国税、地税和财政部门合并,成立财税局,隶属本级政府管理,实行统一征收,及时分解,分别入库。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