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产业化是农民持续增收良策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产业化是农民持续增收良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产业化是农民持续增收良策

2004年,9亿农民在中央一号文件的引领下,实现了粮食产量4550亿公斤的预期增长目标。与粮食的增产相对应,农民收入也获得了大幅度提高,增幅达10%,但这主要是前三季度的情况。进入第四季度后,市场上农产品价格急转直下,出现了农民卖难的现象。因此,有必要探讨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

一、2004年农业大幅度增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2004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重大转机,粮食生产扭转了连续几年持续下滑的颓势,实现了年初4550亿公斤的预期目标。经济作物,如棉花、大豆、花生等,也获得了大丰收,产量远远高于去年。我认为,2004年农业增产,既有市场本身的因素,也与中央的支农政策分不开,还与风调雨顺的气候有关,总之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004年农民收入的情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季度,随着粮食的增产,农民增收幅度较大;但进入第四季度以后,由于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急转直下,农民增收发生重大困难。

为了扶持农业,国家大幅度调高了农副产品的价格。事实证明,国家对农产品涨价的政策是有效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关系起主导作用,当农产品供大于求时,价格下降是难免的。那么,怎样使农民增受能够得以持续?

二、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

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不少经济学家指出,农民之所以贫穷,主要是因为从事农业的人太多。因此,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户均的土地经营规模在长期内不可能明显地扩大,因此国际经验中通常采取的一些提高农业效益的办法,如扩大农场规模、政府补贴、提高农产品价格等,我们大都难以采用,即使采用了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应运而生。

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把不同环节组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把后续加工部门和种植业连在一起。在我国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的市场潜力和空间都很大。相对于最终消费,农产品加工是农业的中间需求,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中间需求是不断扩张的。加工环节增值的空间很大,其中的商机很多,这个产业链及其丰富的程度,足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样,种植业就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只有少部分农民从事种植业;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吸纳在后续加工部门,可以分享后续加工部门不断创造的附加值。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既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可谓一举两得。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方式是“公司+农户”,也有“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

2、“公司+农户”模式,还需要农业保险来支持

“公司+农户”模式之所以能够存在下来,是因为公司和农户两者互有需求。正是这种相互需求的存在,构成了“公司+农户”的客观基础。

但是,该模式目前面临着农副产品市场多变性的外在压力,因为农民的风险转嫁给了公司,而公司的风险如果不能实现有效化解的话,长此以往,这种模式也就难以维持。

如何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笔者以为,给“公司+农户”模式上一道农业保险是个有效的办法。给“公司+农户”模式上农业保险,应对公司和农户区别对待:公司主要从事农副产品加工,附加值较大,适合商业保险的经营形式;但是,对从事种植业的农户应采取政策性保险形式,国家应给予适当的补贴。因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吸纳在农业产业化的后续加工部门,这样在农村真正从事种植业的农户数量就不是太多,而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链条中,种植业最辛苦,基本上靠天吃饭,但收入

最低。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有学者提出,政策性农业保险只适用于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财政给予补贴的农业产业;对于经济作物的种植,商业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合适的产品,以商业手段来经营。笔者以为,对经济作物也应区别对待,像种植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农民的收益是比种植粮食作物要高一些,但仍然属于大田作物,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对这些农户国家仍应采取政策性保险的方式,参照粮食作物的价格给予适当的保险费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