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奶牛合作社和奶业经营体制创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奶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发展奶业是一项重大战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加快我国奶业发展,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研究,其中奶业经营体制和产业组织制度如何创新,就是要进一步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国奶业发展紧迫需要推进经营体制创新
加入WTO后,给中国农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冲击。从近年来情况看,加入WTO后给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一些问题,或者是“绿色壁垒”等问题;深层次看,有两种挑战是很值得重视的:一是对我们经营体制的挑战,二是对农业管理体制的挑战。
目前,奶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已十分激烈,快到“白热化”程度。激烈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1、国际竞争国内化。现在世界排名前20位的乳业品牌,已全部打入中国市场。去年下半年,法国达能参股光明乳业,意大利的帕玛拉特也进入南京。2、国内大乳制品企业,知名名牌之间的竞争。随着奶制品市场容量扩大,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愈来愈激烈,对奶源基地和销售市场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京、沪、津等大市场已成为国内外乳品公司实施营销战略的火力交叉点。在一个城市都是十几个品牌,运用各种手段开展促销竞争。
中国奶业面对加入WTO后,国内外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形势,作为企业来讲,只有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才是企业发展重要的战略选择。积极推进奶业经营体制的制度创新,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竞争力的提高最重要的是两个要素:一是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二是市场的应变能力和手段。要在这两方面提高水平,不断探索奶业经营体制,包括奶业组织制度的创新,是十分关键的环节。目前奶牛养殖户组织化程很低,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连结机制不够完善,有些奶制品企业和奶牛基地的农户就出了问题。如去年湖北、甘肃等地方都发生由于公司单方中断购销合同,很多奶农将鲜牛奶倒在公司门前或农田里。去年从2月5日至4月底,荆州奶农倒进农田的牛奶达5万多公斤,奶农直接损失超过7万元。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如何与大市场建立一种协调的关系,进行有效的连接;如何与国际的大公司、大集团进行竞争?我们农户在经营上的问题已显露得十分突出,只有加快实现奶牛养殖户经营新的联合和合作,实现一种新型的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体制,提高奶业经营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才是最佳对策。
二、依托奶牛合作社形成的奶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我国奶业经营体制的制度创新,应该按照农业产业经营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有效地在奶业的产业链上加以应用。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已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效,在实践中已探索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上是把现代工业、现代商业和农业紧密结合,改变过去产、加、销相分割的状况,使农业形成在高度市场化条件下产、加、销一体化有机结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奶业产业是非常适合于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来运作的,比较适合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经营和行业化协调这些产业化经营特征进行运作的,关键是要使奶业从养殖、加工到销售形成一体化经营的产业链,使养殖农户、加工和销售企业等多元参与主体,形成一个紧密联接,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因此,我们探索奶业经营体制创新,重点要研究四个方面问题:一是如何把奶源基地建设好,采取什么形式能提高奶牛养殖户的经营地位和组织化程度;二是如何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三是龙头加工企业与奶牛养殖户的产销连接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四是龙头加工企业之间如何通过行业协会的组织形式,加强行业的协调、自律和服务。这里重点探讨一下依托奶牛合作社形成的产业化模式问题。
(一)奶业合作社是国际普遍经验。
世界许多发达国家乳品的产业体系中,合作社是乳品产业一种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据1998年资料,世界25个大乳品企业,其中有10个是合作社性质的,如世界第二大美国乳农公司,营业额每年达68.9亿美元;世界第四位乳品大企业荷兰的乳制食品合作社,年营业额54.51亿美元,还有丹麦、法国、瑞典、芬兰、德国、新西兰的乳品合作社,都在世界乳品企业25强之列。据我在新西兰、美国考察,养殖奶牛的农户联合起来办合作社,合作社再办乳品加工企业,在国际上是一种很流行的形式。合作社在国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国际普遍经验,在欧美国家已有100多年历史。据资料显示,美国目前有4663个合作社,其中合作社的销售营业额,1995年达601.78亿美元。由合作社营销的奶制品市场份额,从1951年的46%上升到1995年的85%(1961年58%、1982年77%、1988年76%),加拿大、荷兰、瑞典等国家农业合作社生产销售的牛奶,都占到市埸份额的60%以上。说明在发达国家,合作社这类组织形式,加工和销售的奶制品,发挥着愈来愈明显的作用。
(二)依托奶牛合作社为载体形成的奶业产业化,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一种奶业产业化组织形式。
目前,我国各地奶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大体有三种类型:
(1)“公司+基地+农户”。即乳品加工企业与奶牛养殖小区、专业村的农户通过签订收购合同,收购牛奶,形成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
(2)“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即奶牛养殖小区或专业村的农户,在自愿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奶牛专业合作社(协会),再由奶牛合作社通过合同等形式,与乳品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
(3)“公司+奶牛养殖场+农业工人”。即乳品加工企业自办奶牛养殖场,由农场工人养殖奶牛。
以上三种产业组织形式,各有特色和利弊。目前,运用得较多的是第一种,而第二种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的形式,在北京、山东、浙江、黑龙江等许多地区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积极探索和发展之中。第三种组织形式已比重很小。
从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类型看,据农业部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66000多个农业产业化组织,龙头企业带动型,即“公司+农户”类型,占40%多;中介组织带动型,即“公司+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类型,占33%,这几年有发展的趋势。
奶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据调查,目前也是这两种组织类型在重点发展。“公司+农户”,或者叫“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运用得较普遍,已探索和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如有的奶业龙头企业采取“分散饲养,集中挤奶,以后设价,全国服务”的方式,以挤奶站为核心,通过合同形式,与各奶牛小区或专业村的奶农建立比较稳定的产销连接关系。有的龙头企业是采取“四统一分一集中”的方式,即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分户饲养,集中挤奶,这类形式搞得也很有成效。当然,这类组织形式,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如公司的管理成本的过高;与奶农的利益连接机制如何进一步紧密;合同形式如何进一步规范、完善;如何共同防范市场风险等等。
“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这类奶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我认为很值得我们进行探索和研究。它很有利于奶业产业链条上各参与主体利益连接的紧密结合,也更有利于向奶牛养殖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提高经营地位和经营效益,调动奶农生产积极性,使公司与农户之间达到互利和双赢的目的。
北京市郊区近几年,重点实施了以奶牛养殖小区为基础,奶牛合作社为主体,乳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奶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并下很大功夫重点发展农民自愿联合组织起来的奶牛合作社。至今,全市已有专业性奶牛合作社160多个,共带动奶牛养殖户8272户,存栏奶牛9万头,分别占全市奶牛养殖总户数和户养奶牛的74%和70%。合作社与龙头企业通过签订的牛奶销售合同,占到合作社鲜奶总产量的85%以上。
在我国山东、浙江、黑龙江、河北等地,也涌现了一批奶牛合作社,充当奶业产业化良好的组织载体,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去年7月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际合作社日”纪念会上,推介了山东莱阳市奶牛合作社的典型材料。莱阳市河洛奶牛生产服务合作社,是非常好的一个典型,这个奶牛合作社,1995年7月由80户奶牛养殖户,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办起来的,几年来越办越好。到去年底,合作社已发展到有社员322户,奶牛存栏达2500头,年产奶9600吨,年纯收入达800万元。
从北京、山东、浙江等省市涌现的奶牛合作社的实践看,都产生了良好的绩效,可以给我们探索奶牛经营机制和产业组织制度创新以有益的启示。
(三)奶牛合作社已成为奶业产业化良好的组织载体,成为奶业产业链中连接龙头加工企业与奶牛养殖户重要的组织纽带和桥梁,它有效地提升了奶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
面对开放的大市场,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奶牛户,单养独户的奶农,势单力薄,难以进入市场,防范市场风险,难以解决良种提供、防疫、销售等服务问题。而奶牛合作社使分散的奶农联成一个整体,农民入社后,物资有来源,防疫有指导,养殖有计划,销售有渠道,大大提高了奶农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践证明,奶牛合作社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分散奶农提高组织化程度,整体进入市场,加快了奶业专业化规模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有一个重要的机理: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可以形成规模经济,生成规模效益。奶牛合作社可以把分散经营奶农,通过交换的联合,形成规模经济,使农户获取规模效益。
从事奶制品加工的公司和千百家奶农之间,总是缺少不了奶站这个中间层次。问题是奶站怎么办?公司、奶站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连接和收益分配机制如何确立。公司与农户之间,本质上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但是可以找到一个结合点,利益的平衡点,形成一种稳定的伙伴关系。由奶农自愿基础上组成的奶牛合作社与公司进行连接,从总体和长远利益考虑,是符合公司发展的长远利益的。一是有利于解决目前“订单农业”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履约率低的问题;二是有利于提高双方的信用程度,培育和积累社会资本;三是有利于公司节省管理成本。总之,奶农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是非常有利于公司和奶农之间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四)奶牛合作社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奶业标准化生产和现代化养殖水平。
北京市针对分散农户养殖奶牛技术水平低,管理相对落后的问题,引导奶农组建奶牛合作社以后,为40个生产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奶牛合作社,统一配备了机械化挤奶机,鲜奶制冷罐和奶罐运输车,使94个奶牛养殖小区的3600多户奶农,近3万头奶牛实现了机械化挤奶,鲜奶贮藏和运输全部实现了冷链化运行。有效地减少了挤奶、贮存和运输环节的污染,提高了鲜奶质量。三元公司以牛奶供需合同形式,与大部分郊区奶牛合作社和养殖小区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由于奶农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使公司制订的新的收奶检测标准,增加了体细胞、菌落总数、抗菌数含量等检测指标,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
北京奶业产业化的实践启示我们:产业化必须标准化,而标准化又离不开组织化。这就是奶牛合作化的绩效。只有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生产标准化才能有效实施,产品竞争力才能提升。
(五)奶牛合作社的培育和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奶业养殖结构调整和奶农收入的增长。
近几年北京奶牛养殖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过去北京国营农场养殖的奶牛占80%-90%,如今,80%以上已将变成农户养殖,农户成为奶牛养殖的主体。奶牛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加强了户养奶牛的技术培训和指导,统一供应研制饲料、药品,强化了服务,加强了疫病防治,加上统一收购,使生产的低成本与社会化服务的高质量实现了有机结合,确保了奶农较好的收益。莱阳市河洛奶牛合作社由于展开各类服务,每年可为社员节约开支40多万元,多数社员年纯收入都在万元以上,而且大大促进了奶牛专业化、区域化生产水平。该合作社,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有5个,30头以上养殖户达30个。
北京怀柔区杨守镇梭草村,是北京市1996年第一个成立的奶牛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户养奶牛已达2100头,比前几年的178头增长了10.8倍,去年生产鲜奶6400吨,奶业收入1550万元。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835元,其中奶牛业贡献率达45%,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支柱。
(六)奶牛合作社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为探索我国奶业发展资金,投入新机制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奶业要大发展,最稀缺的要素是资金。按“十五”规划,我国到2005年,人均奶类占有量达10公斤,总产量达到1350万吨,2030年人均占有量25公斤,总产量要达到4250万吨。若形成1万吨奶的生产能力,据80年代末中欧专家组预测,约需投资2116万元,依此种测算,从1999年806万吨增加到2030年4250万吨,匡算要增加投资728.5亿元。据最近的课题研究资料,形成1万吨奶的生产能力,大约要4000多万元投资。奶业投入中:奶牛饲养业投资约占75%,乳品加工约占15%-20%,养殖部份的投资是大头。奶牛合作社的构建,以奶农投资为主体,专业化生产加上社会化服务,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很好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建立一种以农民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就能有效解决奶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问题。当然政府投资的引导、扶持是必不可少的。
山东、河北、北京等地奶业的快速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发挥了积极作用。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奶牛合作社规范的运作,充分调动了奶农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北京梭草村1996年至今奶牛数量增长10.8倍;山东河洛奶牛合作社,1995年成立时80户奶农,现已发展到322户,2500多头奶牛,这些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积极发展奶农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奶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
为了积极推进奶业经营体制创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奶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在发展奶牛合作社方面,当前需要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由于我国过去在合作经济方面走过弯路,有过深刻教训,现在有一些同志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问题,还存在种种疑虑和担心。要提高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搞清楚合作经济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创新之间的关系,它和加入世贸组织应对措施的关系。只有把这些问题从思想认识上搞清楚,这项工作才能有力度地开展。
(二)解决好法律地位问题。我国至今没有合作社法,没有给以合作社明确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规范,因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无法确定其合法地位和法人资格,难以保障其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合法权益。这方面各地区已出现了许多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许多较大规摸的合作组织,更需要尽快解决其合法地位,这个任务已十分紧迫。
(三)加强内部的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合作社组织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规范的管理制度、运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是合作组织的核心和生命力所在。目前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组织规摸较小,经济实力不足;利益连接不够紧密,社员盈余受益显得不足:服务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合作社的骨干和经理人员需进一步培训。要从合作社内部建章立制入手,借鉴国际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规范合作组织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一是要有民主的选举制度,提高财务管理的民主程度。二是要以多种形式,探索合作组织的资本形成。三是建立有活力的运作机制特别是科学合理,能使社员最大限度盈余受益,又能使龙头企业获利的“双赢”利益分配机制。引导合作组织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四)加强组织引导和政策扶持。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起步和探索发展阶段,目前是推动发展的最好时期。各地区在奶业发展中,要不失时机地向奶农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引导。政府层面的工作,参与而不干预,引导而不强迫;制订必要的优惠扶持政策,为依托奶牛合作社促进奶业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山东、浙江等省的经验是“政府搭台,能人牵头,农民唱戏”。国际经验认为,合作社的启动和成长发展,村社组织内民众的长期良好合作能力,是一种“社会资本”,是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培育这种“社会资本”,积极促进我国奶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