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生物习性种群分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生物习性种群分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生物习性种群分布

摘要:双蕊兰是兰科最原始的孑遗植物,是世界上唯老秃顶子独有物种。腐生习性,终生不具绿叶腐生小草本,与某一类真菌共生,它的分布区域极其狭窄,种群数量出现逐年减少现象。双蕊兰的发现,进行生物习性观测、调查,采取保护措施,将对其特殊生境及其生长发育规律,扩大种群数量的研究,对开展森林生态,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对老秃顶子地区水文、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以及对研究第四纪冰缘气候和燕山运动期间植物消长有着特殊的科学研究价值。

THEEARLYREPORTOFBIOLOGYHABITUSANDPOPULATIONDISTRIBUTINGABOUTDIPLANDRORCHIS

SINIVAS----LEAVEBEHINDPLANT

ZhuyepingLishaoquanLiuyongqingJuwenpengShibenli

InternationalNaturalprotectaresofLiaoNingLaoTuDingZi(117219)

关键词:双蕊兰、种群、分布、调查

1、自然概况

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桓仁、新宾两县交界处,距本溪市142公里,距桓仁县城56公里。地理座标为东经124°41′13″—125°5′15″,北纬42°11′11″—41°21′34″。总辖面积15217.3公顷。

老秃顶子主峰海拔1367.3米,为长白山脉龙岗支脉向西南延续部分,以长白植物区系为主,并具有向华北植物区系过渡性,亦有专家认为该区属长白植物区系与华北植物区系的交错地带,分布着低高等植物232科1788种,其中维管束植物120科1156种,物种资源得天独厚。

本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节风中的辽东冷凉湿润气候区,由于受海洋性气候和森林环境及高差的影响,形成特殊的小气候区,雨量充沛,年降水量827.8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3%,绝对最高气温38c°。绝对最低气温-33.2c°,年平均温度6c°。年平均无霜期139天。

2、调查方法

2.1双蕊兰生物习性观测采取固定区域进行综合观测的方法,设专职人员由发现之日起至枯萎为止,每日9:00—10:00观测一次,记载观测内容,如:观测区域号、气象、林间温度、湿度、植株生长状况以及形态特征、立地条件等。

2.2双蕊兰是老秃顶子独有物种,在种群分布区域调查中,以老秃顶子上为重点,由科研科组织人力,采取全面、重点相结合的调查方法,为避免盲目性,按历史有关材料记载,扩大范围,由每年8月中旬至9月初,历行20几天的时间,在老秃顶子东、西、南、北坡海拔500—800米区间展开重点调查,发现分布区域并做固定标记,以利于后期对生物习性观测以及有关专家进行考察。

3、调查情况

3.1、形态特征

兰科,双蕊兰属,Dipladrorchis

腐生小草本,具粗短根状茎和成簇的肉质纤维根。茎直立,不分枝,近圆柱状,具数枚圆筒状鞘,鞘上端卵形,无绿叶。总状花序顶生具多朵小花;花淡绿色或绿白色,花苞片膜质披针形,具长的花梗;花直立,几不扭转;花被由3枚相似的萼片组成,无特化的唇瓣;蕊柱直立,圆柱形;能育雄蕊2枚,生于蕊柱顶端两侧,分别与中萼片和中央花瓣(唇瓣)对生;花药2室,花丝短;花粉团2个,粒粉质,无花粉团柄;柱头生于蕊柱顶端,近盘状;子房椭圆形;无蕊喙。

双蕊兰Dipladrorchis植株高11—28cm,根状茎粗约2.5mm。茎圆柱状、纤细弯曲,直径约2mm,无绿叶,植株枯萎时呈棕褐色,下部具4枚鞘;鞘长2—3cm,总状花序6—8cm,具13—17朵淡绿色或绿白色花;花苞片披针形,长7—8mm,花梗长4—6mm,具乳突状短柔毛;子房椭圆形,长约4mm,宽2.5mm,萼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3.5mm,宽1.5mm,侧萼片略斜歪,花序轴、苞片、花梗和子房具乳状短柔毛;花瓣与唇瓣相似,近长圆形,比萼片略短而狭;蕊柱连花药长约2.5mm;花药宽卵状长圆形,长约0.6mm,宽0.4mm,直立;柱头顶生,近盘状;子房长4mm;宽2.5mm,蕊喙不存在;花期8月中旬。

3.2、生物习性

据植物分类学报记载,双蕊兰生于海拔700—800米之间的柞树林下腐殖质厚的土壤中或荫蔽山坡上。

3.2.1、土壤:象鼻子沟两处,大东沟一处,这三处的土壤类型基本相同,属石质棕壤。高压线一处是暗棕色轻壤土质,表层都是较厚的腐殖质层。

3.2.2、坡位、坡向与海拔高:象鼻子沟两处为中腹,坡向为西,海拔高为720米。高压线一处为山中腹,坡向为东南,海拔高为650米。大东沟一处为山下腹,坡向为西北。海拔高为620米。

3.2.3、光照与林内温度、湿度:根据多年观测调查表明,双蕊兰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是林间直射光,平均温度为19c°,平均相对湿度70%。林分郁闭度在0.7—0.8。

2.2.4、生长期:据几年来的观测说明,双蕊兰的生长发育期仅在20几天,一般在8月中旬出土,9月初枯萎后腐烂。

3.3、分布区域

双蕊兰是老秃顶子独有孑遗植物,分布区域极其狭窄,老秃顶子目前发现4处,其中保护区东坡3处,西坡大东沟管理站1处。

3.3.1、老秃顶子北坡高压线附近发现一处,分布在小岗脊的柞树林内。第一次发现是在93年8月14日(94年、95年、96年、97年没出),面积为50平方米,共计29株。往后逐年减少,98年2株,99年1株,2000年3株,2001年2株,2002年没出,地被物有蛇白蔹等。

3.3.2、保护区沟里象鼻子沟,早在64年有记载,有专家在象鼻子沟首次采到双蕊兰(模式标本藏在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标本室)。1982年有关兰科专家前来采集,发动保护区工人上山调查,历时18天时间,100多人次,但是没有找到。2001年,我们再扩大种群数量调查时,于8月22日在此发现两处,共计3株,其中有2株长势良好,有1株已经变为褐色枯萎。这两处都分布在离小岗脊20米处,四周林分为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有椴树、楸树、柞树、色树等。地被物有木贼、猴腿蹄盖蕨、蛇白蔹等。

3.3.3、老秃顶子西坡大东沟管理站鸿雁护林防火检查站发现一处,这一处是在86年发现过,共计8株(因分布区域偏僻,科研力量不足,87年—99年没有观测)。在2001年扩大种群数量调查时发现了24株,面积70平方米左右,分布在以柞树为主的天然次生林内,地被物有猴腿蹄盖蕨、悬钩子等。

4、结论分析

①历经9年的观测、保护、种群分布的调查研究证明,它的分布区域极其狭窄,目前老秃顶子南坡没有发现,北坡、西北坡只发现4处,株数为2至30株左右,种群数量在逐年减少,有面临灭绝迹象。

②它的分布规律并不完全生长在柞树林内,发现的4处观测点中有两处是以椴树为主,有2处以柞树为主的天然次生林内,林分郁闭度在0.7—0.8。

③土壤类型为棕色森林土或暗棕色森林土,在这4处中有3处是棕色森林土类型。土壤湿度在30—40%,表面有10—20cm厚的腐殖质。

④它的生长期在8月中旬至9月初,仅20几天。

⑤它的高生长平均每日生长8mm。植株高在11—29cm。

⑥在生长过程中需林间直射光照,对温度、湿度要求比较严格,必须在相适应的条件下才能生长发育。

5、建议

双蕊兰是兰科植物中及其罕见的原始类型。腐生习性,终生不具绿叶。它与某一类真菌共生,繁殖方式至今还是个谜,而且它的起源和与兰科其它亚科的亲家关系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调查。目前,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野外观测是十分必要的,研究、保护孑遗植物双蕊兰的特殊生境生长发育规律,扩大种群数量,不仅为国家和人类生存留下珍贵的遗产,而且对保护区的科研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建议:

5.1、加强对双蕊兰的保护工作,建立封闭式保护措施。

5.2、对双蕊兰的分布区域进行土壤化验,查明共生菌的类型以及对生长营养物质成分的要求。

5.3、通过组培或其它的繁殖方式,扩大种群数量。

5.4、鉴定植株所含的营养物质成分,研究它的社会用途与价值,以利进一步开发利用。

5.5、加大科研投入力度,落实科研经费,配备必备的科研设施和设备,使这项研究工作有始有终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陈心启,一个原始的兰科新属及其在系统生长发育上的意义。植物分类学报10(3):193—206,1965。

2、陈心启,中国兰科的一个原始新属,植物分类学报,110(3)193—206,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