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发展现代农业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黑龙江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加快发展黑龙江省的现代农业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农民增收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途径。然而,黑龙江省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农业产业结构不完善、科技应用水平偏低、对农业投入不足及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等。为克服这些问题,加快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应进行产权制度的创新,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和培养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良好制度和环境条件。
关键词:现代农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产权创新;科技支持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强调:“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相对传统农业而言,包括四个方面内涵:一是农业生产工具的现代化,采用各种机械化的生产工具、化学肥料、农药进行生产。二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变化规律指导农业生产,充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三是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和区域化,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密切结合,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四是农业生产制度和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家庭农场和规模化经营扩大,农业社会服务化体系完善,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都发生质的变化。
一、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的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更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1.从黑龙江省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看,发展现代农业,更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全省耕地面积为990.5万公顷(1.49亿亩),占全国的10%,居第一位。而且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宜农土壤占总面积的40%,全省农业后备资源面积479.3万公顷(720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0.5%,土地待开发面积仅次于新疆、内蒙古和四川省,居全国第4位。2007年全省粮食产量达396.55亿公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全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近几年一直稳定在300亿公斤以上的水平,粮食商品率达到7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多次质量安全检测中,黑龙江省粮食产品中从未发现农药残留,绿色食品产量居全国首位;大豆内在品质好、蛋白质含量高,在国际市场享有盛名,产量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的1/3;玉米营养成分含量高,产量居全国第二;水稻生产期长、光照充足、品质优良。粳稻的商品量占全国的43%①。
2.从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体系看,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地位尤其突出。粮食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之一。黑龙江是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基地。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2006年与1996年相比,全国总人口增加了约9000万人,但同期城镇人口却增加了2亿以上;10年间我国的人口城镇化率从30.48%提高到了43.9%,年均提高1.34个百分点,使大量农产品生产者逐步转变为农产品消费者,整个国家的人均农产品消费量也将显著增加。但同时东南沿海10省市2005年的粮食总产量比1998年减少614亿公斤,即减少了17.6%;其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也由34.02%降至29.67%。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南粮北运”格局已被“北粮南运”所替代。
另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东北地区粮食总产可达1140~1180亿公斤,按人均需粮400公斤,东北地区外调和外销粮食可满足新增1.5亿人口的需求。因此,加速21世纪黑龙江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巩固黑龙江农业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不可动摇的地位,这无疑将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工业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发展现代农业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础条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的重要战略部署,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条件。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加快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优势产业带,积极促进农业向专业化、标准化、特色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出口,利用丰富的粮食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加工业,是今后黑龙江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尤其是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接续产业发展密切相关。这对于巩固国家商品粮基地地位、调整我省产业结构,加快全省经济既好又快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全省食品工业产值在全省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占到20.5%。近两年,随着国内饲料业、畜牧业的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增强,玉米加工业得到有力地拉动。玉米加工量由2005年的508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650万吨。
4.发展现代化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途径。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的收入,而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黑龙江省总人口为3800多万,其中56%为农民,他们的收入主要靠种粮食。虽然近几年人均年收入有所增加,但增幅同城镇居民收入相比还比较缓慢。2004年黑龙江农村人均纯收入3010元,2005年为3221元,2006年为3552元。而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2004年为7471元,2005年为8272.5元,2006年9182元。黑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分别为2.49∶1、2.57∶1和2.59∶1,呈逐年扩大趋势。
要从根本上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必须靠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和适度规模化经营,采用先进的技术,使劳动投入相对下降,土地、淡水和能源等资源得到集约化利用,从而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在耕地不增加的情况下,收益得到增加。农业现代化还能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
总之,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根本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工程,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更是适合黑龙江省经济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
二、黑龙江省发展农业现代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建设,黑龙江省已具备了发展农业的基本条件,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1.科技应用水平和对农业增长贡献率低
现代农业发展史表明,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美国、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贡献率已达80%左右。近几年,随着黑龙江省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了51.2%,但仍比发达国家大约低30多个百分点。这表明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对增产增收具有很大的潜力,即便是一些常规性技术,只要进村入户就能够取得明显成效。
2.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完善,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
由于长期片面强调“以粮为纲”,造成了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比例不协调,省内许多自然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畜牧业在黑龙江省具有一定的优势,近几年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潜力没有发挥出来。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均在50%以上,欧洲和北美一些国家达到了60%~70%。黑龙江省2006年畜牧业总产值为5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2%,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农业投入不足,融资渠道狭窄
黑龙江省在全国属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200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235.9亿元,其中,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仅有195.6亿元,仅占总投资额的8.7%,投入不足,使农业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偏小,是阻碍黑龙江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金融服务层面上,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不完善。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机构和业务逐渐淡出农村市场的情况下,作为直接服务“三农”的三家机构难以满足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资金需要。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功能不全,业务范围狭窄。农村信用社“一社难支三农”。虽然农村金融产品有所创新,金融服务水平有所改善,但在供给总量上明显不足,需求与供给的失衡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低效率。农业贷款结构不合理,数额较小,期限较短,利率浮动幅度较大,无法满足农民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化经营所需。
4.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黑土层退化严重
近年来,由于滥垦滥伐,不注重湿地的保护,造成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500万平方千米,年流失总土量达2.5亿立方米,使每年少收粮食40~50亿公斤。全省土地“三化”严重,草原退化、沙化面积达22.6万平方米,盐碱化面积达14.93万平方米,草原毁草并开荒面积64.67万平方米,西部严重地区草原“三化”面积已占草原总面积的85%。三江平原由于大量垦荒,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生态系统失衡。鸡西、七台河、鹤岗等地,由于大量开采煤炭,也侵吞着大量农田。
有“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称号的黑龙江省黑土地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黑土层退化严重、有机质含量下降、养分流失、退化面积不断扩大。开垦与20世纪60—70年代的坡耕地,黑土层厚度一般都由开垦初期的80厘米到100厘米,减少到现在的20厘米至3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2%下降到1%至2%,地力明显减退。黑土地正面临消失的危险,这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5.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抵御旱涝灾害能力较弱
黑龙江省河流纵横,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汛期水多,非汛期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全省水资源总量为81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118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460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松嫩平原是黑龙江省重要产粮区,耕地面积占全省的45.6%,而水量仅占全省的5.7%。黑龙江省现有大中小型水库679座,总库容量95.9亿立方米,但是其中病险水库有552座,占现有水库总数的81%。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也无法满足实际需要,2006年底,全省共打钻机电井22.3万眼,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64.8万公顷,占全部耕地面积的26%;节水灌溉面积为158.7万公顷,仅占全部耕地面积的15.6%。2007年全省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旱灾,造成粮食作物接近绝产面积871万亩,受灾面积达5011万亩,给黑龙江省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三、黑龙江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的物质条件来武装农业,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用现代的产业体系来提升农业,用现代的经营形式来推进农业,用现代的发展理念来指导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来发展农业。
第一,进行产权制度创新,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制度保证。
在我国农村广泛实行了近30年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给亿万农民的经济生活带来了深刻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和农村面貌的改变都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必须改变分散经营的现状。将土地相对集中,才能发挥大型农机具的作用。因而,对现存土地产权制度进行创新就势在必行。
一是将土地承包权按自愿原则实行转移,使土地耕作达到一定规模。农业生产工具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而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需要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这样可以发挥大型农机具在播种、施肥、灌溉、收割等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优势。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实行土地转包,并不改变土地的初始承包权,按自愿原则双方可协商确定转包时间长短和费用高低,履行手续,签订转包协议书并进行公证,以保证双方经济利益。
二是实行土地入股式的新型合作经营。土地入股是指按土地多少、肥沃程度进行作价后,实行集中耕作,秋收后实行按股分红。入股的农户成为合作组织的成员,在其中工作;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从事其他工作或进城务工。这种土地入股式农业生产组织,是一种新型的合作组织。不但土地统一经营,而且分配实行的是按生产要素贡献大小进行分配,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入股后保证了他们的收益,改变的只是经营方式。这种合作经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将大大提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体制保证。
黑龙江省在发展现代农业体系中,必须结合自身资源和环境优势,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原料供给、加工带动、观光休闲等多种功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把第一产业建设成为富民利国的基础产业。
一是促进粮食产业稳定发展。要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构建供给稳定、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发挥农业科技生产力的巨大潜力,努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优化品种、改善品质,继续实施优质种子、植保和粮食丰产科技等工程,推进粮食优势产业带的建设。在现有绿色食品种植面积4680万亩,约占全省农作物总种植面积31.4%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面积,使其达到60%左右。
二是继续推行品牌战略,增加粮食的附加值。要充分发挥“北大荒”、“九三”、“完达山”等全国知名品牌的作用,同时,要继续加强自主品牌的建设,通过知名品牌带动对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特色农产品等一系列农产品的带动作用,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农村经济的“新支柱”,并将它作为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增长点。
三是积极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使黑龙江省由粮食生产大省发展成为粮食加工大省。积极培育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增强对基地和农户的带动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利用其是全国最大的玉米生产基地优势地位,广泛应用高新技术,推进玉米加工业向医药、能源、化工等深广领域的开发和延伸。
四是努力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在大力发展绿色种植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健康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等,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大的比较利益。在广袤的松嫩平原积极吸引“三资”开发黑龙江乳业和奶牛饲养业,并由乳业的大发展带动草原改良、牧草种植、饲料加工业、包装印刷、物流和服务等诸多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发挥黑龙江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冰雪、森林、湿地、草原、边境游等具有浓郁“北大荒”特色的旅游项目。要着力发展以大农业和小城镇建设为特征的农场旅游,扶持和壮大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旅游,培育出一批乡村旅游特色县、特色村,使农业、农村在旅游方面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强化科技支撑能力,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之所以“现代”,一定程度上靠的是利用先进技术。根据黑龙江省的具体状况,农业科技的发展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黑龙江省有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等科研和教学单位,以这些单位为龙头,组织力量重点进行适合北方特点的农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如优良品种、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特色农产品的培养与种植。通过优化农业科技力量布局,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和水平。
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力度。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和技术示范活动,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针对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开展技术研发与科技服务,在县、乡、村中广泛建立新品种和科研课题试验基地,加快新技术成果向生产的转化。着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积极推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深入千家万户。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机制,使科技成果尽快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培养和造就省、市、县、乡四级组成的业务素质高、爱岗敬业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和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上的实际问题。
第四,培养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建设现代农业,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150多万,充分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是全面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是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要大幅度增加资金的投入,解决中小学校舍和师资不足的问题,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
二是对青壮年劳动力进行技能提高的培训,提升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使他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通过举办培训班、科技下乡、科技入户、远程教育等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民转移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殖水平和转产转岗就业能力。黑龙江省已启动的对农民一套丛书、一套挂图、一套光盘的“三个一”工程,将先进的农业耕作方式和栽培模式通过技术图解、技术要点流程和影像等形式展示给广大农民,为提高全省1800万农民的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后将深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三是要重点发展种、养殖专业大户、农机大户、农村经纪人、运销专业户等各类经营和市场流通主体,健全各种保障机制,并给予政策的引导。
第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条件。
一是农业生产设施方面,针对我省连续干旱的形势,实施以抗旱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力发展节水灌溉。首先重点解决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田灌溉工程标准低、水土流失严重、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大等问题;大力修筑蓄水工程、调水工程、输水工程,利用秋季进行蓄水调水,提前补水和充分利用天上水,合理利用地表水,科学利用地下水。加快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坚持以退耕还林(草)为重点,以基本农田建设为基础,切实发挥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加快中小河流治理速度。完善中小河流治理防洪工程和配套建筑物建设。同时,还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全面提升地力。
二是重点解决农村用电问题,加快农村电网建设。积极推动农网建设的改造工程,统筹城乡电网发展,积极推进“户户通电”工程。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秸秆气化、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建立能源作物栽培和液体燃料转化示范基地,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
三是完善农村交通设施。2005年,全省已有5482个村通了公路,其中1489个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受益人口达1255万。目前,要加快公路运输主枢纽、运输中心场站项目及客运站的建设,以尽快形成人流、物流集散中心,促进城乡交流,进一步推进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
四是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1)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软硬件平台,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和规范化、标准化。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2)要整合农业、农村市场的信息资源,建立农业信息资源中心,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双向流动渠道的畅通。确保农业信息化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农业信息服务领域。(3)切实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重点培训基层农村信息工作人员,建立高效的农业信息化队伍。
第六,强化农业投入力度,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投资。从我省现实情况来看,强大的金融资本的投入是保障现代农业发展必要基础。
一是逐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全面简化繁杂的小额贷款申报程序,扩大农户小额贷款的发放范围和金额上限,满足农民生产及加工、运输、经商等方面的贷款需求。
二是放宽民营经济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条件,创设和重组一批县域小型金融机构,培育村镇银行、村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按照合作金融模式,逐步提高民间金融活动的规范化程度。
三是创新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逐步把信贷投放延伸到对粮食深加工等产业链条上来,发挥农村投资的方向性、基础性引导作用。重点解决县域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和贷款难问题。同时,构建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分散支农贷款的风险。使农业、农村和农民在遭受灾害后及时得到经济补偿,尽快恢复生产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23.
[2]官振文.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初探[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99-101.
[3]孙凯,綦良群.黑龙江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J].科技与管理,2003,(2).
[4]刘巽浩.论中国农业现代化与持续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5):27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