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林场林业可持续发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林场概况
(一)自然条件
林场位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处东经106°08′~106°23′,北纬24°37′~25°00′之间,北回归线以北,地跨百色市的乐业、田林两县;东南面紧邻乐业大石围天坑,南接田林县的平山、百乐两个乡,西、北面隔南盘江、红水河与贵州省的册享、望漠两县相望。是广西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的山原地带。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最高峰为海拔1970.9米的盘古王山;主要地貌类型为中山;林区内山高、谷深、坡陡,相对高差大,地形复杂。
全场属亚热带气候,热量充沛,冬短夏长,干湿季节明显。年平均气温16.8℃,历年最高温38℃,极端最低温-3℃,冬季有霜雪;年降雨量1058毫米,年蒸发量高达1484.7毫米,相对湿度82%。每年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受地形影响,低海拔的江河谷地出现焚风效应,气温比高海拔地区高3~5℃。
林区土壤多为由砂页岩风化的残积母质发育而成的红壤和黄壤,局部有草甸土。植被类型属西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现存植被主要是细叶云南松、松栎针阔混交林、栎类及各种次生阔叶林。常见乔木树种有细叶云南松、麻栎、栓皮栎、桦木等;人工植被多为杉木、马尾松、桦木、八角、油桐、油茶等。
珠江水系两大干流南盘江、红水河环绕西北面场界56.2公里。2007年龙滩水电站开始建成后,将在林场范围内形成4万亩的人工湖泊,百吨级以上船队上可通云贵,下可达港澳。
(二)机构设置
林场下设花坪、果麻、茶场、、那成、雅庭、二沟、益来、东明、九龙分场和种苗基地等11个生产单位,有木材综合加工厂、木浆造纸厂、复合肥厂、商业公司、森林公园管理中心等独立核算单位,总场设有党政办公室、生产科、财务科、林政科、人教科、销售科、自营办、防火办、廉政办、工会、林区派出所等职能科室(单位),还开办联合小学、职工医院、幼儿园等。总人口2166人,其中在职职工714人,离、退休职工159人。场部设在乐业县花坪镇。
(三)社会经济条件
林场总场所在地花坪镇,距广西首府南宁市约427公里,距百色市约196公里,距乐业县城31公里。林场现有各级公路313.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仅55公里,林区便道258.9公里,路网密度为4.3米/公顷。
林场所在的乐业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617平方公里,辖6乡4镇。耕地总面积1.24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1.31万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0.17万公顷,有林面积16.13万公顷。总人口14.3万,其中农村人口13.1万人。1997年全县粮食生产总量4.24万吨。国内生产总值2.1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142万元,职工年平均收入4084元,农民人均纯1236收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下一页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上一页[1][2]入元。林场地跨两县的花坪、、逻沙、百乐、平山五个乡镇,有19个村公所,3424户,27000多人,农用地4136.7公顷。当地耕作方式比较落后,有放“野”牛马、刀耕火种的习惯,群众收入较低,生活较为贫困。
二、林场林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林业资源
据2000年11月林场森林分类区划界定调查,
全场总面积72396.7公顷,其中林地面积56773.3公顷,荒地面积145.3公顷,农用地面积9357.6公顷,难利用地面积216.9公顷,其它土地面积5176.9公顷(其中被占地4013.2公顷)。林地面积中,森林面积45967.6公顷,疏林地面积130.0公顷,灌木林面积2811.3公顷,无立木林地面积7860.7公顷,苗圃地面积3.7公顷。森林面积中,针叶林面积11836.6公顷,阔叶林面积20705.0公顷,针阔混交林面积5763.6公顷,经济林面积7613.3公顷,竹林面积48.9公顷。无立木林地中,采伐迹地633.7公顷,火烧迹地82.6公顷,未成林造林地440.5公顷,天然更新林地2.1公顷,预备造林地808.6公顷,规划造林地5893.2公顷。全场活立木总蓄积量2222285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2218080立方米,疏林蓄积3736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7.4%。
据1995年二类调查,当年全场森林覆盖率63.4%,森林蓄积2420822立方米,细叶云南松面积为12463.3公顷。和1995年对比,2000年森林覆盖率比1995年提高3.0%,而森林蓄积量则呈明显下降趋势——五年净减19.9万立方米,年均递减率8.2%;2000年细叶云南松面积为9133.4倾,较之1995年减少3329.9公顷。另从调查数据中可看出,全场有林地以天然阔叶林为主,细叶云南松占有较大的比重。细叶云南松因其树干通直、丰满,材质较好,成为建场以来用以生产木材的主要对象。目前该场可利用资源所剩无几,其靠砍伐天然林获得主要经济收入的“幸福日子”也走到了边缘。
(二)林业经济
林场地域宽广,资源丰富,是广西区直国营林场中面积最大的林场。1954年建场以来,该场主要靠砍伐天然林获得经济收入,是个典型的生产经营型林场。每年采伐量从数千至数万立方米不等,累计为国家建设输送优质大径材超过100万立方米,每年上缴两县财税部门各种税费160万元左右,最多的年度达300万元以上。曾在“全国国营林场500强”评选中,林场综合排名第32位。由于受国家计划经济调控影响和自身生存发展需要,“重采轻育”的经营方式持续了30余年,天然林越砍越少,尤其在1998年国家明文禁止采伐天然林后,靠采伐生产木材获得主要经济收入的林场经济逐步陷入了困境。频繁的森林火灾,也加快了林场经济危困的速度。1983~1989年,林区共发生特、重大森林火灾24起,森林受害面积高达35万亩,林木资产损失不计其数。其中以1989年最甚,全场共发生特、重大森林火灾分别为2和5起(全国分别为3起和21起),森林受害率高达135.7‰,林区成为名副其实的“火山口”。1995年后,林场为扩大经营规模,投入大量的资金兴办纤维板厂和纸厂,但因周转资金缺乏、技术力量薄弱、经营管理不善等因素导致连年亏损,自此林场经济开始出现“赤字”,戴上了“贫困林场”的帽子。
可供采伐的木材越来越少,而后备资源培育滞后,致使林场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处境。显然,靠采伐天然林以维持生存的路子在该场再也行不通,以“生产经营型林场”作为未来的定位发展也不切实际。
(三)生态建设
近四年来,该场的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00年11月,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桂政办发[2000]213号文件和自治区林业局桂林营发[2000]61号文件精神,该场被列为试点单位开展了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全场共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地)38462.8公顷,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30267.3公顷,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地)面积19944.8公顷,省级生态公益林(地)面积18518.0公顷;商品林(地)22087.5公顷。该场结合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及珠江防护林体系工程积极实施森林分类经营,截止今年4月,已在商品林区内发展桦木速丰林2758.8公顷,马尾松速丰林985.6公顷,八角果用林1566.6公顷;生态林区内实现造林更新5310.9公顷。2004年4月全场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核查,共新增国家级生态公益林面积20863.0公顷。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双重任务。但保护与开发是一对同时存在的矛盾双方。林场在生态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突显了一些矛盾,可利用资源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现象。据调查,在38462.8公顷生态公益林(地)中,按经营措施类型分,禁伐面积18206.2公顷,封管面积10772.6公顷,抚育面积1331.6公顷,造林更新面积8095.8公顷,而允许间伐的面积仅为56.6公顷,占0.1%,这意味着,在生态公益林区内生产木材的希望微乎其微。在18349.4公顷商品林中,一般用材林面积15175.6公顷,油料林面积2038.2公顷,特种经济林面积773.2公顷,果树林面积349.7公顷,其它经济林面积12.7公顷。一般用材林的26.7%为松、杉人工林,都未达到主伐年龄,29.9%为细叶云南松,不是未达到主伐年龄,就是零星分布在高、远地域,难以进行规模化生产;油料林则几乎为二十世纪80~90年展的低产经济林——油桐,且尽为林区群众所有;果树林等虽已有少许投产,但面积过少。
林场的生存与环境的保护同样重要。如何解决、协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既保证林场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又使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日趋完善,从而实现经济与生态、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林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森林旅游业
2002年12月2日,国家林业局批准林场建立“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次年9月28日,公园正式对外开放。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13879.7公顷,规划期八年,总投入10321.5万元。目前,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内已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天坑攀岩和速降基地,开辟了三条国家级攀岩线路和四条180米高的速降线路,建成了白云山庄、景区油路、人行步道、观景台等基础设施,具备了200~300人的日接待能力。公园曾先后与乐业大石围天坑一道被授予“国际岩溶与洞穴探险科考基地”和“国家地质公园”称号。
可以说,该场把生态旅游作为未来林业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来抓是正确的。然而,目前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地缘优势甚微,总体旅游气候尚欠成熟,林场森林旅游业作为配套乐业旅游开发的一部分,总体经营思路应该明确,不要混淆配套开发(发展)与自主开发(发展)的位置,应分清主次,知已知彼,审时度势,在现有建设成果上,积极规划,长远打算。
(五)生物多样性
林区森林资源丰富,林区内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保存基本完好。经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调查,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有野生动物28目61科267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黑颈长尾雉、黄腹角雉、鼋、蟒等4种,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0种,列为广西重点保护的有20种。另据《乐业植物区系名录》记载,林区分布各类植物214科1118属2014种,其中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内有94科180属238种,有掌叶木、红豆杉、叉苞苏铁和银杏国家一级保护植物4种,有国家二、三级保护植物分别为20和9种。有被称之为“植物熊猫”的硬叶兜兰、长瓣兜兰、带叶兜兰和其它兰科植物广为分布,品种有110种之多。专家分析,该场野生兰科植物种类多样性在整个红水河上游地区(含河池和百色两市)是最高的。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最佳的经营模式。当前,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政策尚未完善,对于林场来说,建立保护区要比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实惠”得多。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完好的生物多样性,为该场建立自然保护区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建立保护区后,将有国家源源不断的投入自然保护资金,可将一部分人转聘为保护区管理和护林人员,让他们吃“生态饭”,从而减轻林场的生存压力。
三、林场林业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与概念
人不可能离开环境而生存,人类生存活动与发展的空间有赖于环境的提供。19~20世纪,人类凭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盲目自豪的喊出了“征服自然”的口号。正当人类为自己的能力沾沾自喜的时候,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酷的现实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索——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持久发展。为了寻求环境与自然资源可承受的、生态与经济可协调的长期发展模式,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ourcommontfuture)一文。该研究报告指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1]。1991年,国际生态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共同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专题研讨会,将可持续发展完整地定义为“能动地调控自然-社会-经济复合体系统,使之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受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和提高生活质量”[2]。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支持系统。林业既是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又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和社会公益事业,同时肩负着促进经济发展和优化生态环境的双重使命。保护生态,促进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方向。
(二)林场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1998年国家实行天保林工程以来,尤其是200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颁布后,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升到了相当高的地位,以生态建设为主,禁止单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短期行为,国营林场的传统发展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产业转型势在必行,保护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生态刻不容缓。因此,以“管好一片(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搞活一片(商品林开发利用)、利用一片(生态旅游)”作为林场长期转型发展战略,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途径。
1、管好一片——加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与建设
(1)定位于“生态公益型林场”发展目标
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确立了作为“区直大型公益型林场”的发展定位,标志着该场从以生产利用为主的生产经营型林场向生态公益型林场转变,实现质的飞跃。把林场定位为“生态型林场”是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和生态建设的需要,亦符合场情。一方面,地理位置独特,生态区位突出,搞好南盘江、红水河沿岸的水源涵养林建设,对于全面建设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改善龙滩水电站库区生态安全尤显重要;另一方面,建场半个世纪以来,自然灾害频繁,人为破坏活动不断,加之受国家计划经济调控影响和生存发展需要,“重采轻育”的经营方式持续了30余年,天然林所剩无几,森林资源需要休养生息。综上所述,以生产经营型林场作为未来发展目标不切实际,而实施生态建设、保护和利用才是出路。
(2)加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与建设
林场西北面场界有珠江水系两大干流南盘江、红水河环流56.2公里,又处于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项目龙滩水电站上游库区,其地理位置独特,生态区位突出。定位于发展生态公益型林场,应以经营公益林为主,以造林、育林和保护为重点,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当前,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正成为国家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应重点加强现有资源的保护,并抓住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搞好珠防林即南盘江、红水河沿岸的水源涵养林建设,充分发挥生态公益型林场的作用。同时,要积极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增强自身活力。在不影响生态效益的情况下,可以在生态公益林中发展一些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林种或树种,如松类(割脂用)、竹林(笋用)、八角果用林等。
生态公益建设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应实行事业化管理。因项目在建设之初,各种政策、制度不尽完善,建议改善原有投入渠道,稳定和健全有关经营措施,增加社会性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通过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社会多方筹集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途径解决资金问题。
(3)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近代人类为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面对生态破坏挑战的一大创举,是人类进步文明的标志。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该场深化生态公益型林场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亦是该场实施“改革转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败的关键。对此,该场已走在了前面。2004年7月份,由广西林勘院牵头组建综合考察组,对该场所辖林区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生物、植被等内容进行了综合考察,为下一步项目申报作充分准备。
林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保存基本完好,通过创造条件是可以争取建立区级乃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关键是,建立保护区保护的内容、对象及理由是什么?如何保护与建设?这是一项长期、复杂、规模宏大的体系工程,须进一步探索并作长远不懈的努力:首先,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体制,实行综合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相结合;其次,设立齐全的管理机构,以便开展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及日常管理;第三,完善法制管理工作,坚持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使管理工作法制化,从而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水平。
2、搞活一片——加大商品林(地)的开发与利用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建立现代林业经营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是新世纪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林场森林分类区划界定调查,全场区划界定总面积60550.3公顷,其中商品林(地)占36.5%。林场以“林”为本,培育森林资源是首要任务之一。应在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把资源培育作为发展经济的主攻方向。通过“地域分区、森林分类、经营分治、分区突破”的发展战略,在商品林地内大力发展杉木、桦木、马尾松等商品用材林,或发展八角、杜仲、花椒等名特优新高效经济林,也可以创造条件发展工、副业,实行基地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产业化经营。
商品林经营作为生产性事业性质,其管理方式有别于生态林,应实行企业化管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逐步实现“国有私营”。建议把商品用材林基地、林产工业、多种经营及其配套基础设施等综合性项目列入基础性建设项目管理,实行政策性投入;综合性项目通过细化也可以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发包给下属生产单位或职工,收入分配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紧抓所有权,放开经营权,彻底破除集权式的管理体制,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和特点,逐步完善“承包”与“挂钩”经营策略。
林业是一项生产周期长的弱质产业。长期以来,我们对以林为本的方针缺乏全面理解,以营林为基础被看成是简单的造林,忽视发展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其实,林场所追求的,应该是综合经营,长、中、短结合的主体林业。发展商品林经济,除实施“长”项目外,也要配合开发一些“短、中、快”的项目,实行多种经营,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有必要把“以短养长”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进该场的办场方针(以生态效益为中心,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综合利用,全面发展)中。
3、利用一片——发展生态旅游业
发展生态旅游是建立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最佳模式之一。当前,被誉为“阳光工程”的生态旅游已成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在生态公益林区发展森林旅游业,走“保护—利用—发展—保护”的生态与经济双向良性循环路子,是林场转变经营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实施分类经营后,63.5%的林地被划为生态公益林,依靠木材生产获得主要经济收入的传统经营方式即将成为历史。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林场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利用独特的地质、地貌奇观,丰富的森林资源,逐步完善公园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以高投入、高标准、树品牌的经营理念打造国家级生态旅游品牌。同时,森林旅游业是个投资回收期长的林业发展项目,要作长远打算,有计划、有步骤、量力而行,在林场资金短缺处境艰难的情况下,首先要重点保护好现有资源,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广告宣传放在其次,视经济能力逐年增加投入,忌作盲目无序投入、时冷时热。另外,2007年龙滩水电站库区开始蓄水发电,将在林区范围内形成4万余亩巨大的人工湖泊,将给该场旅游业增添一道壮丽的山水旅游景观,与此同时,水运联通云南、贵州和沿海地区,地缘优势趋于明显,自治区党委、政府已经确定将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作为继桂林、北海银滩之后的第三级旅游品牌向世界推出,届时,林场的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将处于西北地区旅游景区的中心,乐业旅游的大好气候也即来临,前景十分广阔。
四、结语
兴办国营林场,建立新的林业基地,是党和国家在林业建设上的一项重要决策。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产物,也是时展与进步的必然趋势。在现代林业全面实现经营体制改革、走科技兴林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今天,国营林场也必将随形势的发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发展所需、形势所逼。
当前,国营林场的场情各有不同,发展条件因场而异,表述别具一格。然而,对林场期以长期、持续、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正是本文刍议的初衷。
五、参考文献
[1]奚旦立主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5
[2]闵成文,成升魁.发展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生态学的新纪元.中国生态学学会编,2000:104
国营林场是林业生存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林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依托。林场在创建初期,囿于集权式的管理体制,所有权与经营权均由国家大包大揽,财务由国家统收统支,分配实行等级工资制,与生产经营严重脱节;林场只限于造林、护林,营林与采伐剥离,林副产品不能加工利用,这既违背林业生产客观规律,又使林场无法贯彻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以短养长的建设方针,形成了封闭、单一的生产模式……其结果是:林场多陷入经济困境,职工“吃不饱、死不了”。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发展,林场从集权式管理体制的桎梏中解脱出来,生产经营较之以前活跃了、“自由”了,林业经济建设水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如今,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正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林业建设被提升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地位,以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指出:“深化国有林场改革,逐步将其分别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作为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林业建设发展的大环境下,国营林场发展必然要应对新的形势。
广西国营林场建场以来,生产销售木材是该场获得经济收入的主要方式,随着天然林资源日渐枯竭,尤在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林工程禁伐天然林后,林场经济发展步入了“低谷”,林业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目前,可利用森林资源短缺,生产经营资金缺乏,后继资源培育滞后,而该场地形复杂,山高谷深坡陡,相对高差大,交通不便,又处于地缘劣势……林场林业发展何去何从?显然,实施改革转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