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现代粮食生产建设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现代粮食生产建设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现代粮食生产建设思考

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我省2020年实现基本农业现代化,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又是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准确定位粮食产业发展目标,实现粮食供给基本平衡,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

一、准确把握xx粮食产业发展目标定位

把握我省粮食产业发展的定位,根据粮食供求现状、需求趋势和耕地资源等因素综合分析,保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是我省粮食安全的长期目标。

(一)我省粮食再次进入供求紧平衡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粮食生产经历了供不应求、供求基本平衡、供过于求以及新世纪以来供不应求和供求紧平衡阶段。具体来看,第一阶段,改革开发以前,粮食供不应求,1977年,全省粮食总产仅38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仅332公斤。第二阶段,1978~1981年,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平均总产488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421公斤。第三阶段,1982~2000年,粮食供过于求,年均总产654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491公斤,18年中,有16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50公斤。其中1984~1989连续六年在500公斤以上。第四个阶段,2000~2005年,新世纪的前六年,年均粮食总产570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跌破400公斤,仅为386公斤,口粮、种子用粮供给平衡,饲料用粮依靠外来,粮食总量总体上供不应求。第五个阶段,2006年至今,粮食供求进入紧平衡阶段,通过连续五年的增产,年均粮食总产恢复到600亿斤以上,达到623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恢复到400公斤以上,达到412公斤,相当于80年代初的生产水平。但这次的供求紧平衡是面积比总产历史最高的1997年减少1091万亩情况下取得的,来之不易。

(二)粮食总量刚性需求的趋势仍然没有改变。受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双重因素的作用,从中长期来看,粮食需求仍呈刚性增长趋势。从人口变化来看,我省户籍人口数从2001年到2007年增长了257.0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9%,2020年预计全省户籍人口将达7938.54万人。从常住人口看,目前在250万人左右,预计2020年将达到300万人左右。综上分析,2020年我省常住人口总数预计将达8238.54万人。从人均粮食占有量看,根据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有关专家分析,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均粮食消费量在400~450公斤之间,日本1990年人均消费量为450公斤。我省2008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在410公斤,到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至少在425公斤以上。由此推算,到2020年,全省粮食需求总量至少700亿斤以上。

(三)保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是我省粮食安全的长期目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xx粮食产业发展长期目标必须综合考虑粮食主产省地位和经济发展情况等因素。一方面,我省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是中央对xx的要求,也是确保区域性粮食安全的要求;另一方面,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土地资源紧张,人均耕地仅0.94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增加粮食总产的压力较大。综合两方面因素,把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作为我省粮食产业发展长期目标是比较现实的选择,也就是说,到2020年,全省粮食总产至少要达到700亿斤。

二、充分挖掘xx粮食生产发展的潜力

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保持粮食持续稳定发展,关键是要在保持一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单产潜力,实现粮食总产稳定增长。

(一)粮食种植面积潜力分析。粮食种植面积取决于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经比例三个方面。从耕地面积变化来看,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根据2000年到2008年统计分析,我省耕地净减少434.6万亩,年均减少近50万亩。近几年,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减少速度放缓。2005至2008年四年中,有三年耕地净减少为20万亩左右。从未来趋势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可避免地要占用部分耕地,但耕地保护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复垦、沿海开发、丘陵山区开发等可以新增部分耕地资源,耕地年均减少量有望控制在20万亩以下,到2020年全省耕地面积有望保持在6800万亩左右。从复种指数看,目前我省复种指数为160%,随着机插秧的发展,水稻秧池面积会进一步减少,加之设施农业发展、闲置耕地利用和棉花等种植面积的缩减,复种指数有进一步增加的空间。从粮经比例来看,2008年为70:30,今后粮食作物的比重总体上会呈现下降趋势,下降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种粮效益等因素紧密相关。综合上述因素,2020年粮食种植面积预计在7500~8000万亩之间,考虑到复种指数提高的相当一部分用于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粮食种植面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下降,2020年粮食面积最大潜力在7700万亩左右。

(二)粮食单产潜力分析。综合分析粮食单产与国际先进水平、历史最高水平差距以及地区间、田块间的不平衡性,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仍有较大的空间。一是缩小与历史最好水平之间的差异提高单产。2008年我省水稻单产530公斤,比历史最高的1998年低58公斤。全省有54个县(市、区)水稻单产低于当地历史最高水平,有27个县(市、区)与历史最高水平差距超过50公斤/亩。2008年玉米单产340公斤,比历史最高水平403公斤低63公斤。如果水稻、玉米单产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按照2008年种植结构,粮食平均单产可达431公斤。二是缩小各地区之间的产量差异提高单产。小麦上单产最高的海安达432公斤,最低的如皋仅274公斤,两者相差158公斤。水稻单产最高的启东达660公斤,主产县最高的也超过600公斤,单产最低的仪征仅460公斤。三是推进高产技术普及化有潜力。目前小面积高产田块出现了水稻亩产750公斤、小麦亩产600公斤以上的水平。如在稻麦万亩示范片上,2008年小麦高产增效创建单产最高的铜山达到603公斤,今年最高的xx县达到642公斤,2008年水稻单产最高的如东万亩示范片达728公斤。四是缩小小麦、玉米等部分作物与国际及国内高产地区之间的差距有潜力。我省目前小麦单产处于320公斤/亩的历史高位,xx省单产水平在380公斤左右,英国、法国分别为457和432公斤。此外,通过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提高水稻等高产作物的比重,也会提高粮食平均单产。通过上述分析,2020年我省水稻、小麦、玉米单产分别达到610公斤、360公斤和410公斤是完全有可能的,按2008年种植结构,粮食平均单产可达到457公斤。

(三)粮食总产潜力分析。按照上述面积和单产的潜力分析,到2020年,粮食种植面积按7700万亩,粮食单产按457公斤计,总产会达到703.8亿斤。如果经济作物比重进一步提高,粮食面积减少至7500万亩和7000万亩,要实现粮食总产700亿斤的目标,单产要分别达到467和500公斤,要实现这样的单产水平难度是相当大的。由此可见,保持我省粮食供需基本平衡的目标,到2020年粮食单产至少必须达到457公斤,如果通过努力,单产越高,面积的回旋余地就越大,粮食安全就越主动。

三、探索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的新机制

当前,我省粮食生产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轨阶段,要实现粮食单产的稳步提高,必须进一步创新思路,依靠科技,充分挖掘潜力,加快构建现代粮食产业发展体系。重点推进“四个创新”。

(一)推进粮食生产制度创新。好的制度是调动基层干部、农民等各方面积极性,实现粮食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是完善考核机制。认真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长负责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各级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列入政府工作考核内容。二是完善补贴政策。按照中央和省里要求,继续落实好水稻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修改完善政策实施办法,对新增补贴部分要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倾斜,提高补贴效果。三是完善投入机制。建立粮食生产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投入方向上除了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外,重点突出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粮食高产增效创建、农业科技入户的投入,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统一规划,分步推进,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二)推进粮食生产科技创新。目前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55.7%,虽然高于全国8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要围绕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关键制约因素,适应未来粮食生产种植方式变化,加强科技攻关,挖掘科技增产潜力。一是注重主推品种选育推广。经过改革开发以来30多年的发展,主要粮食作物品种性状得到很大改良,目前水稻品种产量潜力大多在700公斤以上,小麦品种产量潜力大多在500公斤以上。但不少品种的综合性状需要进一步改良,有的抗逆性不强、稳产性不好,有的生育期不合理,有的品质不优,有的不适宜机械化种植,有的病虫害抗性较差等等。需要加强攻关,结合高产、优质、高(多)抗等优良性状,加快选育和推介不同地区的适宜主推品种。二是注重主推技术的集成创新。经过多年努力,粮食作物在种植密度、播栽方式、种植制度、肥水运筹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取得了显着成效,今后靠单一技术措施很难实现单产的大幅度提高,要加强技术措施的综合集成创新,形成不同作物、不同地区的主推技术体系。水稻要突出集成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抓好不同地区适宜主体稻作方式及其配套技术研究。小麦要加强专用小麦配套技术推广,加强抗逆稳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三是注重主推配方新肥料的推介应用。目前测土配方施肥已经覆盖到全省所有的农业县(市、区),初步建立全省耕地地力数据库,要在此基础上,建立耕地地力动态监管机制,分地区、分作物定期施肥新配方,指导企业因作物和区域组织生产,提高肥料利用率。四是注重主推农药品种的推介应用。适应农产品质量建设和病虫综合防控需要,研究主要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控技术,加强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向农民推介不同作物主要病虫防治的农药产品,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

(三)推进粮食生产组织形式创新。针对粮食生产出现老年化、妇女化趋势,以及部分农民轻视粮食生产的倾向,推进高产优质高效技术的普及,必须在粮食生产组织形式上进行创新,大力推进专业化服务组织培育。粮食生产专业化服务有三种类型,一是单一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如以病虫害统防统治为目标的植保专业合作社,以统一供种、育秧、插秧为目标的机插秧合作社等;二是产中环节的一体化服务,由一个综合性服务组织,提供产中主要生产环节的全程服务,如一些地方的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机插、植保、机收等产中主要环节的服务;三是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如粮食生产合作社等。目前的专业化服务以第一种和第二种为主,但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要引导发展第三种类型的专业化服务。农民把土地托管给专业合作社,由专业合作社全程服务,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农民分粮分钱。实践证明,专业化服务实现了统一品种、统一农资采购、统一产品出售,普及高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获得单产和效益的双提高。

(四)推进粮食生产经营形式创新。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实现基地与市场、生产与加工的有效对接,是提高生产水平的有效举措。一是多形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根据调查统计,全省粮食种植面积30亩以上的大户种植规模仅23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4%,其中100亩以上的种植规模仅112万亩。因此,粮食生产应当在扶持培育家庭农场、种田大户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专业化服务组织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二是高标准打造粮食产业化生产基地。传统的分散经营方式品种布局不统一、生产技术不标准,导致粮食品质不一致,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订单种植、推进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不高。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以万亩为基本建设单元,推进标准化生产,为批量提供优质商品粮提供了可能,要通过高产增效创建,形成一批商品粮产业化生产基地。三是多层次创建知名品牌。要在适度规模经营和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形成不同层次的知名品牌。特别是要充分发挥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片商品品质优和基地规模大的优势,与龙头企业共同推进品牌创建。在创建产品品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地优势,鼓励创建产地品牌,力争通过万亩片建设,带动形成一批知名产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