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广西高校税收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新形势下广西高校提高税收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包括根据形势变化开设不同的税收方向专业;优化税收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优势和特色;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学理念、方法和教材。
关键词:高等学校;税收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广西对外贸易与对外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市场多元化战略的不断推进,广西整体经济运行稳定,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高,进出口贸易伙伴不断增加。2017年,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创历史新高,达到5148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增长率居中国三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东盟)之首。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经贸交流与合作的桥头堡,与东盟的贸易额从2004年的10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约281亿美元,广西连续17年保持了东盟最大贸易伙伴身份。
一、研究背景
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会长宋兰认为,税务专业服务市场前景广阔,人才需求旺盛。一方面,中国的税收法律制度复杂,纳税人难以全面掌握和准确执行税收政策,特别是各项税制改革的全面推进,给企业税务风险应对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专业服务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另一方面,中国约有4500万企业纳税人,年均增长率达18%;3000万自然人纳税人,新个人所得税实施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改革,自然人纳税人的税务服务需求将急剧增长。但是目前税务机关只有不到30万名税务管理人员,年均增长率只有千分之一。可以看出,税务机关迫切需要税收相关的专业人才来弥补公共服务的不足[1]。虽然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但税务专业人才的数量还远远不够。宋兰指出,专业人才的缺乏与行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具体表现如下,行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学历结构不合理,高校毕业生人数不多,国际高端税务人才和行业领导者人才远未满足需求;缺乏储备人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直接进入涉税行业的人数较少;该行业继续教育开展不足,影响了行业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尤尼泰税务师事务所总裁蓝逢辉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税务师行业发展迅速并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与美国税务人员相比,中国未来将需要200万至300万名税务相关的专业服务人员。目前,中国只有20多万的税务相关专业服务人员,需求量与供给量明显不能匹配。
二、广西高校税收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广西高校开设税收、税务和财政等相近专业的高校较少
在税收人才的培养方面,广西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目前开设税收专业或相近专业的高校较少,主要集中在税收、税务和财政等专业。以2018年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本科院校有2所开设税收专业、2所开设财政专业,而高职高专有3所开设税务专业。据估算每个专业班级每届招收人数为100人左右,毕业生只有700人左右,远不能满足广西税收岗位的需求[2]。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广西高校的税务专业应该立足广西、面向西南、辐射东盟,从区域性向区域国际化延伸,形成以东盟为核心和以北部湾地区为重点的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国际税收和区域税收研究体系。税收本科专业按照高素质应用型税收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应该确立“产、学、研、政”合作育人培养模式,并构建极具特色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框架。目前广西高校税收人才培养仍以校内培养为主,与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研究机构、政府财税部门等的联系及协作育人不够。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主要侧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及组织协调、交往沟通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重视不够,相关能力培养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尚处于探索之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3]。
(三)涉税专业的师资队伍不强
广西高校涉税专业现有的教学团队学历和职称虽低,但是缺乏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部分教师虽然考取了“注册税务师”和“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却少有真正的从业经验。在实践教学中,“双师型”教师对于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税务业务难以进行深入彻底的讲解。其次,涉税教师团体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不多,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不高。此外,广西高校的涉税专业虽与地方财政、税务部门有一定的联系与合作,但缺乏教学方面的交流,校外兼职导师、客座教授的制度尚不够完善。
(四)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材建设不够
与时俱进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材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广西高校的税收专业对于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翻转课堂及慕课建设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较少。同时,教材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税制频繁变化且变化幅度较大,教材建设的速度赶不上税收政策的变化,教材内容有所滞后。此外,实践教材不能很好地与企业对接,仿真度不高,也没有适时地引入优秀的校内实训模拟软件系统[5]。
三、新形势下广西高校提高税收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一)根据形势变化开设不同的税收方向专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税法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和健全,税收征管工作的力度持续加强,对涉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为了更好地执行商业决策,降低税收风险,节省国内外经济活动中的税收成本,企业对精通国际和国内税收制度,掌握财税、会计和进出口税务相关实务的综合税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迅速扩大。与此同时,国内税法的不断完善也促进了税务行业的发展,社会对税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近年来广西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南向通道建设等重大经济建设的驱动力必然会带来更多对涉税人才的需求。新形势下,广西高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开设特色税务专业是大势所趋。
(二)优化税收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优势和特色
广西高校应该邀请国内税务专业领域专家、学者梳理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专业发展、服务社会的角度出发,拓展税收专业的生存空间,推进税收理论和税收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广西高校的税务专业必须以“市场化、特色化、区域国际化”为人才培养战略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和东盟自贸区的应用型、国际化税务人才为目标,打造一个以“应用性、融通性、区域国际化”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培养“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足”的高素质人才。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应以学科建设规划为主线,走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模式。以学科带头人为主导,形成教学科研组群,凝聚学科队伍,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整合人才队伍,形成结构合理、整体实力强大、在关键和重点研究领域有所突破、能满足税收特色专业教学要求并能支撑学科点长远发展的教学团队。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培养“双师”结构为特征的高素质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按照“业务精英化、视野国际化”的标准,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或到境外访学,以及聘请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能手担任兼职教师等措施,打造一支高素质、优秀的专兼职有机结合的双师结构的教师团队。通过聘请专家到校讲课、选派青年教师攻读学位、组织教学团队参与各种学术交流、观摩优秀院校优质税务专业的教学,拓宽教师学术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整体水平,打造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学团队,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标准的税收人才。
(四)更新教学理念、方法和教材
首先,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结构。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并举的同时,开展多模块课程设计,并指导学生选择课程,以拓宽专业知识方向。其次,深化改革教学理念和方法。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整合更新教学资源,精心优化教师的教学设计,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资源,努力为培养税务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潜能,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质税务人才。同时,要注意和加强课堂以外的教学辅助功能,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努力提供比课堂学习更丰富、更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使学生可以自主地使用第二课堂开展相应的专业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载体,也是深化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集中体现。加强课程群体建设,加快各门课程的配套习题集、试题库建设;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网上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实现网上作业、网上实践和网上答疑,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建立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在教材建设方面,选用优秀教材,选用较成熟的国家统编的、有关部委推荐的或重点大学使用的教材,尤其是对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教材的选用,更是强调其权威性。其次是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制定教材建设长远规划和近期教材建设选题计划,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专业教材和具有东盟特色的税收教材。综上所述,广西高校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应积极适应时代变化,不断优化税收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创新型,符合社会和广西地区需求的实用财税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何辉,刘斌.税收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99-101.
[2]吴金光,胡娟.论新形势下税收学本科专业发展的空间与趋势[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29(3):145-149.
[3]崔志坤,经庭如.关于税收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的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15,17(5):130-132.
[4]刘成龙.新形势下提高税收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5(12):197-199.
[5]林颖.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税收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9):139-141.
作者:靳友雯 李彬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