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探索社会政治文明建立的目标任务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是我们党的重要理论创新。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目标是在坚持积极稳妥、借鉴吸收、健全规则原则基础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前要着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公正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
关键词:政治文明;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当前重点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理论。正确把握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当前的重点,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规律的根本要求。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曾有过类似政治文明的概念的提法,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提出把政治生活作为相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个独立概念的思想,并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政治生活的进步,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在我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时期,党就在十二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且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了界定。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增长以及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日趋迫切,如何在两个文明理论的基础上界定改造社会的成果的文明属性,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这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需要,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新的社会实践的需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1月10日,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此,首次把政治文明同精神文明区分开来,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应当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强调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2002年5月31日,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在谈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提出来,使政治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有了准确的定位和实质性意义。
然而,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是同志于2002年7月16日考察中国社科院时明确提出的。他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为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第一次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结合起来,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内涵及进程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和把握。
十六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纳人了党的重要文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和重要意义。这一新思想是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充分表明了我们党的执政经验更加丰富,治党治国之道更能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是我们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在政治理念上的反映。十六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纳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即通过政治文明建设所实现的小康社会必须达到这样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政治文明建设必将大大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化、法制化建设,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内容。
政治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主要任务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此过程中,需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等。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走着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因此,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当强调以下两点。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此认识是中国历史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前社会主义国家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政治上的体现,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各项具体制度,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要使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步人法制化轨道,切实维护和保障广大人民的根本权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三者的关系是: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而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第二,政治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核心体制创新问题。不进行体制创新,社会主义制度就无法保持生机与活力;在创新中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将使我们党80年奋斗的全部成果付诸东流。因此,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本着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的原则,应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历史的选择,适合中国国情。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又要防止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不能仿效西方的议会民主、三权分立道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我国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发展道路口。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为此,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积极稳妥。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是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内生成果。这个事实决定了它的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其建立、发展、巩固和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客观上要求逐步推进。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巩固和完善,必须基于现实的经济和社会的充分发展。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高度民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文化条件很不充分,民主的实现条件受到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现实产生的、国际局势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难题的制约。例如,生产力和市场经济不发达,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影响,人民群众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等等,都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羁绊。这就决定了对民主政治建设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无所作为,必须采取积极而又审慎的方针,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探索和推进。
第二,借鉴吸收。民主的共性并不为资本主义所独有,社会主义同样可以利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上提出过,建立无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要继承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民主形式。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也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众所周知,共和国这种国家形式,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创造的国家形式,这是人类的政治文明成果,我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借鉴了这种国家形式。我国现行的选举制、任期制等政权运作形式,更是直接来源于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由此看来,人类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凡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都可以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参照,以求为我所用,决不能在人类政治文明成果面前自设禁区,画地为牢。
第三,健全规则。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规则体系建设。因为民主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一种意识、作风,而是以法律为支点、由一系列行为过程和规范程序所构成的制度规则体系。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立法制度,行之有效的对国家行政权力的约束和监督制度,独立公正的司法制度,公民权利保障制度,国家权力科学配置的内部制约制度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制度。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文明二政治行为规范是人们在处理社会关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它是社会政治生活秩序化的基本要求,社会要处于良睦运行、协调发展状态,就不能没有社会调整体系,不能没有一系列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还是一种程序化文明。合理的程序是实现公民权利平等的前提,是政治权力制衡的机制,是政治制度的基石。所以说,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程序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形式要件。
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规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要着力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着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民主化,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前提,其基本要求是政治上的民主、公开和平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是人民的政治,人民是政治的主体,要求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要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动员并组织广大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去,使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进步的意见和倡议都能切实地发挥作用。其基本原则是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从加强和完善党内民主做起,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同时,对于凡属于人民范畴的人或组织,在政治上都应当是信任的;作法上都应当是透明的、充分发扬民主的;待遇上都应该是公道的、不带偏见的;其政治要求、政治纪律等在总原则上都应当是平等的、一视同仁的。特别是在选人用人以及重大政治路线、方针、政策的决策等大是大非问题上,要坚持和体现“协商于决策之前、监督于决策实施过程始终”等已经过多年成功实践检验的决策程序,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第二,着力加强法治公正建设。政治法制化,是政治文明的基本保证。我们的国家宪法,是在党领导下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制定的。它既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又体现了领导集团的意志;既体现了执政党的意志,又体现了参政党以及广大群众的意志。因此,它是我们管理国家、治理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我们处理国家一切事务的基本准绳,任何政党、组织、团体以及个人,都应当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并始终受到法律和人民的监督,所有政治纪律规定的建立或执行,也都必须以国家宪法为基础、为准绳、为依据,不允许有超脱或游离于法律之外、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现象存在。这是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应当认识到,政治上的违法(违纪)行为,比其他任何违法行为影响更坏、后果更严重;政治上的执法(执纪)不严或不公,是产生其他任何执法不严或不公行为的根源,比其他任何执法不严或不公行为的恶果更严重。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就应当重视加强法制建设,强调秉公执法(执纪)建设。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顺利发展,进而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
第三,着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政治的道德化,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础。政治道德及其规范,是社会道德及其规范的基础,对整个社会道德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和影响作用。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连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不断提高整个民族的文明素质,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社会风气,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方放松道德建设,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欺骗欺诈等现象屡禁不止;一部分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淡薄,有损国格人格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贪污受贿、违法乱纪,严重损害党的形象。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与执政党内部在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所揭露出的诸多问题是紧密相关、相互影响的。诸如干部选拔问题上的任人唯亲;社会交往问题上的结帮营私;待人处事问题上的看人说话、两面三刀;名誉地位问题上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压力挫折问题上的失魂落魄、悲观颓废;心理品质问题上的趋炎附势、表里不一;利益金钱问题上的贪得无厌、疯狂敛财;诚实信誉问题上的出尔反而、口是心非,以及嫉妒心理驱使下的无端憎恨、攻击诬陷等等。这些现象,不仅是政治不文明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政治道德低劣的表现。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制定和执行必须的政治道德规范,就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第四,着力加强社会诚信建设。诚信,属于社会道德的范畴。一个地方或单位甚至个体人的诚信程度,是社会道德状况的缩影。无庸置疑,政治诚信必然对社会诚信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政治上讲诚信,就是指在政治语言、政治态度以及政治行为等方面的言行一致、诚实可信。能否长久地取信于民,这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兴衰存亡的一件大事,也是反映政治文明建设程度的重要标准。当前,尤其是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始终十分关注并积极参与的党风廉政建设问题上,我们党态度的坚决程度、措施的有力程度、处置的公正程度、实际的效果程度等等,都直接涉及到能否长久地取信于民的问题。应当充分认识到,任何层次上的腐败分子,都是严重败坏政治诚信和破坏执政党执政地位者,最终损害的必然都是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显然,加强政治诚信是提高社会诚信的重要基础,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就是反腐倡廉,取信于民。
总之,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出发,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规律性,既是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