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课题。大众文化在复杂的文化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对大学生思想观念造成强化和异化并存的双重影响。基于此,我们审视和斟酌,坚持生活化原则,人文性原则和超越性原则,积极探索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增进教育和自我教育互动互补,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互渗互透,推进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同构整合,以此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众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非凡的意义。大众文化是当代极其重要的文化形态,在复杂的文化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对大学生思想观念造成强化和异化并存的双重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坚持正确的原则和路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强化与异化: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双重效应

大众文化是指“反映工业化技术和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日常生活、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品味、为大众所接受和参与的意义的生产和流通的精神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1]它集商业性、娱乐性、大众性等特征于一体,无孔不入般潜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学生作为参与和享受大众文化的主要群体,其思想观念深受大众文化的双重影响和塑造,具体表现如下:

1.强化: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积极影响。

大众文化作为市场经济、工业化、现代化等的产物,本身蕴含着平等、开放、竞争、合作等现代价值追求,大学生在接触浩如烟海的大众文化及其作品时,自然受其熏陶,受益匪浅。第一,大众文化造就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大众文化强调受众的参与度,一定意义上它是由大众生产和参与的文化,这之中就涉及到交流互动,展现独立性和平等性,催生主体性。第二,大众文化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化。海量化的大众文化蕴藏着多样的价值维度,多样文化交融、交锋、交汇,大学生在其中自由选择,不局限于单一、干涩的价值观,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第三,大众文化培育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状态。以娱乐性为重要品格的大众文化成为大学生无法忽视的生活方式,有助于舒缓处于竞争状态中的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平衡心理状态,调节生活情调,以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生活。

2.异化: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消极影响。

大众文化固有的商品属性凌驾于文化属性之上,始终以利润为角逐对象,这就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思想观念造成消极影响。第一,大众文化的商业性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浮躁。在大众文化场域中,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通过花哨的包装,聒噪的光、影、声,只为将带有铜臭味的金钱收入囊中。在价值扁平,杜绝思考,反对崇高的氛围中,大学生只是享受感官享乐,很难静下心来审视自己,思忖生活。第二,大众文化中的多元化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混乱。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的表现是文化。自从大众文化在文化格局中地位上升,多元化的价值追求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视野。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深受多元价值洪流的冲击,难以很好地从中选择、评价、思考,造成价值观混乱的局面。第三,大众文化的复制性促使大学生价值观念盲从。机械化、工业性的生产技术不仅生产了巨大数量的大众文化产品,更生成了无穷无尽类型分明的复制品,大学生接触这些缺乏创新理念的文化产品,思维易陷入机械化的境地,失去思考能力。

二审视与斟酌: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原则

原则是按照规则行事的理性行为的依据,对人们思想和行为发挥着约束和指导作用。在众神狂欢的大众文化背景下,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应该坚持以下三种原则:

1.生活化原则。

大众文化以大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反映对象,接地气,近生活,展示平凡人生的花开花落,表现庸常平民的云卷云舒,贴近普通民众的认知和情感体验,表达了对大众生活的关注和对大众情感的关怀。教育一向以生活为出发点和目标所指向的地方,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在当下以日常生活为基本寓所的大众文化和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具体到大众文化场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采取的方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坚持生活化原则,即面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引领他们发展生活能力和本领,在正确价值追求的引导下提升生活质量,适应急剧变化的外在世界。第一,要找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挖掘大学生的思想关注点、共鸣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或矛盾。第二,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撷取、利用教育资源,选取生活化内容,反对遮蔽生活世界的原初本真性和丰富性,增强教育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第三,构建温情脉脉的生活世界。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使用生活化的温馨评语,尊重并关怀个体日常生活价值,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受教育者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极敞开胸怀和视野进行充满无限生机的生命交往。

2.人文性原则。

大众文化以商业性、娱乐性为核心特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在先进技术的支撑下,它以满足大众精神愉悦为目标,展现出流光溢彩的姿态,通过其通俗性,趣味性等优势赢得了万千受众。然而,这种精神愉悦的背后往往是杜绝崇高,遮蔽理想,往往缺失人文性色彩,价值观平面化,信仰被侵蚀、迷失在一片聒噪不停的喧闹声中。与此同时,教育中历来出现一种错误倾向,即过分追求确定性、标准性,忽视学生的情感性和对生存状态、生命理想的思索与感悟,从而陷入一种呆板、冷漠、僵化的境地。基于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人文性原则,不仅关注事物的科学性,使主观符合客观,更要追寻生活之根,追问生命之源,追求生活之境界。第一,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灵魂所在和方向所在,在引导大学生追求科学的价值指向过程中,要指引他们关注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认识自己,尊重价值。第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如内化外化律,协调控制律等,坚持人文性原则也不能忽视科学性的指引,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积极创设人性化情境,实施人性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实践活动归根到底是指向活泼的、生动的、情感丰富的真正的人,要注意创设未成的或利用现成的人文化情境,增强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感染力,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鼓励他们增强自我思考、选择、感悟的能力。

3.超越性原则。

大众文化类型过于分明,模式化、类型化的创作使作品本身失去了“灵韵”,比如爱情电影,在预知了大众的期待和满足后很难有超越性可言。思想政治教育所指向的是具有超越性的生命个体。人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超越的存在,总是在追求尚未实现的理想世界,不断实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完满。所以,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直面生命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坚持超越性原则,即立足于大学生当下的生存状态,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体现大学生的发展意蕴,适应现代化发展趋势,实现对自身生命的真正超越。第一,培养大学生的反思批判精神。反思批判精神体现着人执着向上的奋进动力,具有超越意义,是人主体意识的精华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大学生对当下的自然、社会不断反思,大胆批判,以达到在否定和批判中不断超越和创新。第二,积极引导学生对形而上的追求。人不仅要追求形而下的知识、技能,更要领悟、体会形而上的智慧哲思。教育者要注意培养学生追问人生意义,反思生命存在,亲近终极关怀,实现终极性超越。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超越意识。通过实践锻炼来启发受教育者的超越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中需要坚持的原则之一,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组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践锻炼中增强对主体自身的认识,提高思想觉悟,明确不足,以达成超越的圆融状态。

三整合与发展:积极探索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

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大众文化造成的双重影响和采取的原则出发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这关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性。

1.增进教育和自我教育互动互补。

传统的教育历来强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灌输,尽管这是重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教育方式。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2]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他们学会自我认知、自我选择、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当下的大众文化扑面而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群体深受其影响,他们可以参与其中,大胆表达自身观点,自由撷取感兴趣的、为我所用的大众文化作品,潜移默化中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使自身的个性得以丰富和发展,这有利于民主参与价值主体的形成。大学生是具有主体性、创造性品格的群体,他们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确认,受到尊重,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应该得到激发。教育者不能一再地强调自身的权威地位,而要加强、促进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和交流,增进形成双方平等对话、互相理解的教育关系。我们强调大学生自我教育,并非放弃教育者的教育责任,相反,对其主动驾驭能力要求更胜一筹。高校教育者要善于激励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动机,面对良莠不齐的大众文化,善于筛选;引导大学生明确自身的内在需求,利用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提升自身的素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现代自我,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3]现代自我既可以对各种有利因素进行选择,又可以抵御各种风险的冲击,大众文化既为大学生思想观念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尤为需要大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增强现代自我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互渗互透。

显性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主渠道,主要是指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教育内容。在这里我们强调无明确目的、带有自发性的隐性教育方式,并非放弃显性教育这一主渠道,而是在显性教育中渗透隐性教育因素,在隐性教育中增强显性教育倾向,一方面不断创新显性教育方法,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隐性教育途径,促进二者协同发展。大众文化具有强烈的渗透性,不仅内含有利于大学生思想品德优化的因素,也夹杂着不利于大学生精神成长的糟粕,这为隐性教育提供了很大的市场,也呼唤着显性教育的必要性。加上大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创造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强,传统的显性教育方式不能给他们提供自由化的空间和选择度,他们更加乐于在潜移默化和喜闻乐见的方式中接受教育,这为隐性教育提供了广阔前景。因此,一方面要利用大众传媒技术拓宽显性教育渠道。教育者可以利用校园BBS,公众微信平台,专题网站等方式有利于大学生思想品德提高和行为养成的“鸡汤”,可以利用大众文化的传播策略,将教育内容有意识地渗透到大众文化作品中,以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性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善于发掘大众文化作品中的养料。大众文化集趣味性、生动性、娱乐性于一身,比空洞的理论灌输更能在理论上说服人,在情感上打动人。大众文化中也不乏可以教化人的优秀作品,如我们从《当幸福来敲门》这类励志类电影中可以汲取绝处逢生的力量,在逆境中永不言败,我们要善于发掘这种经典,找准大学生的兴趣点,深入他们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推进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同构整合。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越来越向大众化方向发展。许多问题不是单纯的思想问题,许多思想问题也不能单靠一个人或某一方法能够解决。[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促进其沿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社会化。就家庭而言,一要营造良好的家风。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的传统风尚和价值观的体现。在大众文化时代下,人们过度追逐物质利益和感官享乐,将精神家园的构建抛之脑后。基于此背景,一个家庭家风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在面对泥沙俱下的大众文化时是否保有基本的精神底线。二要创建学习型家庭。终身学习不只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只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一个家庭。大众文化作为“社会空气”传入万千家庭,多元信息交汇。家长要善于运用大众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与子女一起平等地交流、学习、成长,引导子女理智地对待极具诱惑性的大众文化,有所向往和追求。就学校而言,一方面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浸润与熏陶中凝练生命之美。大众文化辐射力强,涌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校园无疑也会充斥着良莠不齐的大众文化。学校应该着力提高校园活动的人文关怀和精神价值,积极开展教化人的高质量的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学校要培育一批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教学与研究中践行生命之责。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只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和解惑。就社会而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和层次,最大限度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一方面,要挖掘既有的社会氛围中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元素和内容,善于发现优秀的有助于他们行为养成的榜样,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要注意积极构建尚未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体系,尤其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注入大众文化建设中,营造健康良好的氛围,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参考文献

[1]金民卿.大众文化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析[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9):34.

[2]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德育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222-223.

[3]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176.

[4]金鑫,张耀灿.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9(6):19.

作者:韩静文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