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探讨(4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探讨(4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探讨(4篇)

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对新自由主义影响的研究

摘要:欧美国家通过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在过去几十年中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新自由主义逐渐成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近年来,新自由主义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我国,动摇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使他们产生了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扭曲的价值观念,给高校校园安全埋下了隐患。因此,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优化教育工作内容,扩展工作开展的途径,从而减少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思想政治工作;高校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滞涨”现象,需要寻求不同于凯恩斯主义的新对策以缓解资本主义经济矛盾。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和美国的里根上台之后,大力推进反凯恩斯主义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采取强化市场竞争、企业减税、减少国家干预和压缩社会福利等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新自由主义得到了认可,特别是在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之后,西方趁中国打开国门之机大肆向我国传输其价值观念。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传入我国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把新自由主义定义为:“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新自由主义思潮具有强烈的资本主义政治主张和利益思想,对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建设产生影响。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缺乏自己的判断力,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新自由主义在我国高校的传播

新自由主义虽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但是带有强烈意识形态主张的社会思潮,给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例如:在个人价值观上,新自由主义主张“个人主义”,看重个人价值;在政治主张上提倡所谓的“民主”;在国际战略上,提倡通过垄断资本让全球经济联系得更加紧密,这些都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

(一)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理论来源

新自由主义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通过“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而真正获得复兴与发展,新自由主义在延续了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关于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让“一只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综合凯恩斯主义中有利于金融垄断资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因素,走向极端。以哈耶克、弗里德曼、卢卡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学派大力主张“三化”:一是私有化,认为私人企业是最有效率的企业,私人企业对利润的追求激发企业每个人积极充分发挥潜能,促进经济发展。二是市场化,认为消费者可以通过市场这个媒介,将信息传递给生产者,从而使得生产要素在市场中得到合理的流通和配置。三是自由化,认为只有不受约束的经济才是最有效率的,国家干预所造成的麻烦比它能解决的麻烦还要多。新自由主义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延伸出了对个人价值观、国家政治、国际关系相应的主张。

(二)新自由主义在我国高校得以传播的原因

改革开放给各种社会思潮泛起提供了契机。在理论认知上,随着学术界的逐步开放,人们渴望接受新鲜的认知观点与思维方式;在经济建设上,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借鉴学习和吸收一些西方经济学的经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实践新自由主义之后国家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似乎对中国形成了“示范效应”。新自由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之后,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到了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在实践之后,经济取得了短期的快速发展,给许多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提供了“榜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增加了与其他国家在贸易上的交流,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经济制度、理论与政策在我国也得到了快速传播。经济学界有不少经济学专家,特别是从海外留学回国之后的学者,对新自由主义的推崇,在一定程度上为新自由主义在中国扩大影响提供了条件。

(三)新自由主义理论在我国高校传播的方式

第一,出版译著与刊载译文。改革开放后,我国学术气氛逐步放松,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与自由》、科斯的《企业、市场与法律》、卢卡斯的《经济周期模型》等新自由主义经典著作通过我国出版社译文出版,为国人了解新自由主义提供了便利。第二,学者的学术交流。中国的学术界与国外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一些学术研讨会为新自由主义思潮传播提供了场所。我国与国外名校除了互派访问学者以外,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国外的有志青年也来到中国求学,由于新自由主义在国外影响深远,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新自由主义很容易就得以传播。第三,互联网的传播。随着信息全球化浪潮的来袭,大学生更加依赖互联网获取信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今天,无国界的跨境信息传递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新自由主义倡导者通过互联网作为载体将其理论传递到中国,促进了新自由主义在我国高校的传播与影响。

二、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理想信念的动摇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实行新自由主义主张之后取得了一些成绩,他们便开始鼓吹资本主义是最好的社会制度,随后他们污蔑和诋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评判和讽刺,导致新自由主义思潮给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带来了冲击。在新自由主义思潮进入我国高校并得到传播之后,个别大学理想信念意识淡薄问题逐渐凸显,开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时常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互联网“翻墙”到外面的世界,他们只是因为看到国外的“八卦”文章就对国家制定的一些政策产生质疑,容易被煽动,意识形态模糊,甚至丧失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开展,一方面说明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从侧面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成才和发展,理想给予了大学生发展的目标与方向,而信念决定了大学生能否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共同的理想,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就必须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二)个人主义的产生

新自由主义强调私有化,认为个人应该在社会中自由的选择并且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而不是受到社会利益以及规则的束缚,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利益。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个人主义情绪,行为举止带有浓重的个人主义色彩。他们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与自己利益有关的事情,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事漠不关心。在针对大学生三观的一份问卷调查中,当问及是否有意愿参加支教活动时,参加填写问卷的109名学生中,有60%的学生表示不会考虑支教并且非常排斥,有11%的学生表示为了好找工作他们愿意尝试,可见当代大学生相对缺乏奉献精神。在与他人相处时,大学生常常忽略对方感受,集体意识淡薄。近年来,校园暴力冲突事件的增多,而造成这种现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同学之间相处冷漠,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在交往的过程中忽略他人的感受,同学之间矛盾激增,直至爆发冲突。这些不顾虑自身行为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什么影响的个人主义正是来自于新自由主义。这些个人主义观点的发展不仅可能因为利益冲突而影响校园的安全,长此以往还会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威胁。

(三)自由主义的萌发

新自由主义强调经济稳定发展不需要通过政府干预,市场自身的运行机制会调节市场资源的配置为社会带来发展机遇,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而政府的干预只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这种无政府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集中体现在大学生的无组织、无纪律性,他们玩世不恭,放纵自己的天性。逃课、上课玩手机、夜不归宿这些行为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很普遍的现象,在受访的109名学生中,有93名学生表示逃过课,有36名学生表示有过夜不归宿的经历。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出台上课、晚归需要指纹签到和上课禁止携带手机等相关规定,但这些现象依旧在大学校园里屡见不鲜,可见当代大学生对组织纪律的漠视程度,这种行为现象不利于学生养成一个自律的习惯以促进其个人的成才发展,同时由于无视校规校纪的举动也为高校的安全稳定埋下了隐患。

(四)拜金、功利、享乐主义的盛行

新自由主义关于资本的观点就是给予资本最大程度的自由,使资本不受任何个人、社会、国家的控制,让资本充分的逐利,从而推动全球的经济发展,他们认为金钱是万能的并且至高无上。受到这个观点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强烈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与享乐主义。首先,他们崇尚金钱,凡是从金钱利益的角度出发。在问卷调查中,80%的同学把物质条件作为交朋友参考标准之一。不仅如此,他们常常不考虑自身的能力,做事讲究排场,大肆铺张浪费的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其次,他们功利心太强,挑选专业时只为追求未来拥有更好的待遇,加入学生会时只为有更好的晋升空间,功利主义意识强烈,在参与调查的109名学生之中接近30%的学生参与学生会的目的是为了评优评先。最后,享乐主义也在高校中蔓延开来,许多学生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奋斗去取得成就,而是一味地享受当下父母给予的生活或者从事一些投机行为来满足自己的享乐主义。这些扭曲的价值观都是受到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言行,扭曲的价值观容易将人引向错误的道路。并且,无论是个人理想的实现还是中国梦的实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离不开辛勤的付出,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对新自由主义影响的对策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行政工作人员队伍建设。首先,巩固行政人员的领导带头能力。各级行政人员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为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他们还是校园的模范与标杆,思想与行为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行之有效。其次,提高行政人员的处理工作能力。在推动“四个全面”建设的背景下,特别是针对在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的环境中,高校行政人员应该精简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寻租行为的产生,树立正面的工作形象,以提高校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公信力,从而保障工作有序推进。最后,加强行政人员的监督管理职责。各级行政人员应该履行自己相应的职责,深入学生的生活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充分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给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他们的工作能否有效开展决定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成败。

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驻教育部纪检组加大了对执行政治纪律情况的监督检查。其中包括,对高校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传播一些不正当的言论和对招生违纪等重点问题加强了监督检查。可见,在高校教师队伍中依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应该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要保证高校教师始终拥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理论素养。其次,要与时俱进地改进高校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学生个性的日渐突出,教师应掌握合理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最后,加强师德建设,让教师不仅能在知识上,更能在人格魅力上指引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

(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它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是最有效的“武器”。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让大学生自觉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座谈会上讲到:“广大青年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以下几点下功夫:‘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第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着灿烂的文化,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因此,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例如,运用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都是与传统美德相违背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例如,勤劳节俭、艰苦奋斗、团结友爱等美德直接影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三)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

第一,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外,校园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起居的场所,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可在学校内设立各种宣传栏,让同学们在课余生活中也能接触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内容,自行学习和内化相关内容。其次,高校可开展各类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社会实践,让同学们在课堂之外,通过实践的方式自觉地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抵制新自由主义的影响。

第二,互联网渠道建设。互联网是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自由主义传播的主要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把握这一重要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贴近大学生生活,容易被同学们接受并且传播的方式在互联网平台开展,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掌握互联网这一重要渠道,不仅能有效地抵制新自由主义在高校校园内的蔓延,而且可以让大学生容易接受到更多正能量的信息。

第三,家庭教育。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提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家庭教育是中国最传统的教育方式,家庭中的长辈往往用最朴实的语言、最简单的行为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传承下来。“家风家教对道德、人格的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风家教伴随一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工程,是精神成长和性格形成的重要源泉。”学校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通过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自由主义传入我国之后,对我国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加强高校行政人员与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互联网渠道建设、家庭教育三种方式,培育大学生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张力化.认清新自由主义本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地位[J].当代经济研究,2010(10):24-27.

[2]王立英.把纪律挺在前面,加强对招生违纪等问题的查处[EB/OL].(2016-01-20)[2016-03-24].

[3].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2).

[4].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5]孙兰英,卢婉婷.家风家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80-83.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情感教育探讨

摘要:思政教育是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方法就是情感教育,目前高校对思想理论教育比较重视,但是缺乏感情交流,没有将情感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本文对情感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施办法进行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保证思政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实施对策

一、思政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一)对学生全面发展进行推动

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不仅是各种知识技能,还需要养成良好的心态,拥有较高的素质并保证身体素质健康,而高校的思政教育却只重视理论灌输,缺乏关怀的大学生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导,经常会用极端方式解决问题,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所以应该加强对问题学生的辅导和教育,并且对大学生的三观进行培养,通过有效的、平等交流来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真正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认可,才能对其全面发展进行推动。

(二)对思政教育的开展有很大帮助

大学生想象力丰富并且活力充沛,如果课程理论性质很强往往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尤其是思政教育这种非专业课,如果非常枯燥的话更是无法得到学生的重视。所以现阶段思政教育开展困难且收效甚微,但是不管什么时候这方面的教育工作都是不能放松的。高校教师必须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把握住情感教育这个中心,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否则是不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自然也无法开展其他形式的教育工作。

二、思政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

(一)对教育工作者的情感教育观念进行培养

大学生思政素养水平和负责思政教育的工作者自身的综合素养水平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应该对高校教师的情感教育观念进行有效的培养,高校在设置学习课程和课程计划中就应该做好准备,确定情感教育战略的实施。教师在思政教育中对情感教育进行实施以后,要定期将学生的发展情况以及遇到的工作问题汇报上去,教师之间积极总结和交流经验。只有保证学校和教师的双重重视,才能真正进行情感教育观念的树立。同时老师的价值观必须要正确,这样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中的核心,是人对客观事物在价值方面的取向和追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对自身职业的社会价值有明确的认识,才能在岗位上不懈奋斗、有所追求,同时可以更加正确的对学生进行观察和理解,正确的对待学生并投入情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迪。学校应该多提供机会让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例如同台进行演出,定期开展访谈等,对于师生感情的培养以及思政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施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二)将思政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方法改变

大学生思政教育必须与其心理发展情况、性格特点等结合起来,在平等并且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教育。思政教育者开展工作的时候喜欢使用传统的理论,没有将大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生硬的灌输传统理论,这种情况是必须进行改进的,要将情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发挥出来。一方面在情感教育时要进行疏导,通过引导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教育。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往枯燥切单一的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大学生活跃的思维的需要,学生也不会信服。而疏导的方式不仅不会让学生产生抗拒的情感,还能教会他们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情感教育中将典型教育方法融合进来,也就是说将典型的人或事的示范作用发挥出来,对人们进行教育提高其思想认识。思政教育首先要获得学生情感方面的认同,才能使思想认识提高,通过塑造典型来将抽象的人、事、物变成具有感染性和可接受性的内容,正反面共同进行教育,使学生内心情感得以激发。

(三)进行思政教育中情感教育环境的营造

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是相对被动地,情感教育环境不够轻松和平等,在各种制约中不能讲出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情感教育中思政教育不仅会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大众传播环境的影响,在这两个环境的消极影响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很难发挥出效果的。社会文化对思政教育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学校应该多进行一些校园活动,保证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例如各种表演、文化活动、趣味比赛等,在大学生活中融入那些隐性的情感教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同时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为思政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必须要营造适合开展思政教育的良好环境,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英.情感教育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分析———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8:68-69.

[2]王静,董振娟.要重视情绪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2:78-80.

[3]闫俊岑.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情感教育的功能及实现[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0:277.

作者:刘智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商学院

第三篇:自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困境及对策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媒体传播的各种途径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虽然它是一种集工作、学习、娱乐为一体的,快速便捷的信息传播手段,但是它的出现无疑给大学生的思政治理论课带来一定的影响,如何利用好自媒体,是成功塑造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关键。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思想政治;困境及出路

1自媒体盛行的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遇到的主要问题

1.1价值观的引导问题

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卢因是这样描述这个问题的,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只有那些符合群体价值规范的信息才能通过那些“把关人”的筛选走进传播的路线,将正确的三观传播给群众。传统的媒体信息大致的传播路线是记者收集并编辑新闻,媒体中的“把关人”通过审查事实根据,最后才会将新闻事实传播给观众朋友。在这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就像之前所提及的。符合三观的或者符合“把关人”的价值标准范围内的信息内容,能得到传播的机会并通过什么渠道传播皆由媒介来决定。自媒体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老师为了使学生的思想行为向符合道德法则方向转变,成功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会结合自身的个人特色,筛选出那些具有某些特定运用和道德导向性强的内容,对学生实行连续性地、不间断地传播和灌输。由于老师和媒介的层层把关,学生们接受到的信息内容都是符合思想道德理论体系,符合社会价值观的,这对于完成思想道德政治理论教育教育的目标有锦上添花的作用。然而,在自媒体相当发达的当下,“把关人”的存在感越来越弱,几乎起不到“把关”的作用。各种五花八门的信息畅通无阻。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自媒体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没有唯一的或者是一成不变的传播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提供的网络平台,随时随地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在自己的QQ或者微信上,又或者贴吧论坛等平台上面,然后各种信息以风一般的速度迅速传播开来。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每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都很高,有些素质低的人会将一些超越道德底线的,不合逻辑常理的虚假的信息,混杂在数以万计的信息中一起传播出去。这些虚假、对人们身心有害的信息会不自觉地进入大家的脑中,给人们带来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大学生,大学生是自媒体环境下的一大群体,非常热衷于在自媒体环境中活动,然而,大学生尚未拥有独立判别和独立思考良莠不齐的信息的能力,这些乱七八糟的信息无疑会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正确的价值选择及行为规范产生一定的扰乱,这种价值观的不正确引导大大削弱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理论课的教育作用。在这个信息流通不受阻拦的社会,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思想道德理论课老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2学生参与度的问题

在自媒体环境下,教学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低热、情低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通过自媒体独特的话语环境,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视角,依据自己的风格,通过不一样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传递给受众。例如微博,在微博中有很多实名认证的明星,明星一发微博,有许多听众就会迅速发表评论,有时还会转发,并附带上自己的观点,以自己为一个新的信息源再将信息发出去,这样,传播的主客体之间可以互相角色扮演,两者之间可以实现信息的加速流动。而传统的媒体是以一对一的传播方式为主。和自媒体的交互性传播的传播不同,自媒体可以实现一对多,也可以实现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摒弃了单一的低效率的线性传播方式,使得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发言权,而且还使得社会各阶层的分界不那么明显,参与者的热情度普遍高涨,都热衷于在这个平台行使自己本该有的话语权。然而,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理论课中,老师一般都是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这种一对多的单向的信息传播方式无形中将学生摆在了被动的位置上。这种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上认认真真地讲课,学生不用和老师互动,不用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无动于衷,对这门课程丧失了本应该有的积极性,甚至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排斥心理,学生的参与度就越发降低。可是,这些上思想道德理论课不积极的学生,却通过QQ空间、贴吧、微信、微博等自媒体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或者发表对时事政治的看法,因此,在自媒体环境下,思想道德理论课任科老师如何解决学生参与度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是否可以借鉴自媒体的那种交互性交流方式,来改变思想道德理论课的现状呢?

1.3教学形式滞后的问题

自媒体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学生由于物质缺乏等各种原因,除了从课本上或者课外书上认识这个大千世界,从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资料少之又少,那时老师的教学备课涵盖了课堂内外,时事政治等各种与生活相关的知识,课堂上内容的讲解显得格外重要,得到学生的拥护和支持,是学生吸取养料的主要途径,塑造了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师者形象。然而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当下,学生通过互联网利用各种网络平台随时随地接收到最新的资讯,最想要关注的内容。老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形象逐渐淡化,走出学生的视野。另外,传统媒体具有非常严格的发行过程,还需要一定的制作时间,如报纸杂志的发行需要经过资料的采集、编辑、排版、送印、校核才能得以出版。而自媒体信息的流通没有受到时间空间上的约束,每个人都能通过各自的电脑和手机,随时随地接受网络上“轰炸式”的信息传播,也能对感兴趣的想发表意见的信息给予适时的点评或者转发,转发再转发,无疑散发出很多人物关系线,最后成为一个信息网,最大范围地将信息传播到用户手中。在自媒体环境下,老师更新内容信息的速度和广度可能还不及学生。学生通过网络接收到大量课堂内外的知识,逐渐不接受老师课堂知识的照本灌输。这时,落后的教学方式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自媒体环境下,落后的教学方式如何创新才能够满足广大学生的知识需要,这值得大家思考。

2在自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路

2.1引导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下学会“自我把关”

自媒体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在网络信息高度传播的当下,自媒体里面没有固定的传播源,造成了“把关人”的缺失。与此同时,在网络世界,许多虚假、不健康的信息横行,在这种环境下,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把关,增强他们对良莠不齐信息的分析筛选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引导学生拥有正确价值观,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价值判断的一门学科,随着自媒体环境这把“双刃剑”对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入手,增强学生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有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自媒体环境中传播的各种各样的良莠不齐的信息会对他们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只是简单地在自媒体环境中接收信息,发表信息,简单地将自媒体看作是种聊天交友的社交工具,而很少会利用信息如此发达的环境去摄取那些与课本相关的,具有国际性的、科学的、有思想内涵的信息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库。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长自己的见识。学会如何在网络中学习,在网络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得自媒体不仅是大学生放松身心,自由发表言论,抒发内心想法,又或者是在抑郁烦闷的时候向世界发泄自己情感的途径,也是学生获得大量学术性知识,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老师要着重提高学生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有选择地筛选网络上接触到的信息,对不良信息做到“不闻不问,自动屏蔽”。另外,对于网络上传播的各种事件,要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其中的本质,而不是简单地停在事情的表面。

2.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兴趣

在自媒体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朋友圈、微博等网络平台,自由地发表自己所听、所闻、所想,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信息源,与此同时,由于自媒体话语环境的交互性,话语的主客体之间的随时转换,学生可以在这种环境下与其他用户实现随时随地的交流互动,交换各自的意见和想法。在这种交流模式中,学生的个人特点,说话风格不受到任何人的限制,言论自由的权利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度高。然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原有的老师简单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在课堂上,老师作为话语环境中的主体,学生很少有发表观点,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机会,只是一味地接受老师的观点,这种呆板的教学方式无疑扼杀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抵触心理。而自媒体环境下,学生会自发地参与到网络话语环境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可以从自媒体的话语环境得到启发,吸取自媒体中信息传播的优点,改变老师一对多固有的单向教学模式,实现老师学生平等的局面,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加深老师学生之间了解,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2.3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分析问题能力

在自媒体环境下,学生主要是通过手中的手机登录互联网,借助腾讯新闻、新浪微博、百度一下等自媒体平台就可以将身边发生的大小事,国内外出现的奇人怪事收入眼中,做到“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随着自媒体的发展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教育理念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融入到自媒体的环境中,积极地去熟悉把握那些涌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事物,做到能够迅速地接收并筛选唾手可得的信息为己所用。这种教学理念的改革,突破了传统教学内容的局限,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更多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在上课过程中,结合课堂内容,适当地举例说明,相信能够引起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共鸣,提高学生上课的热情。然而,如果老师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播自媒体环境中主流的事件,简单地再次提及是没有用的,学生都知道发生了什么,而不需要老师进行重复,这时,老师对事件的自我解读并积极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看待这类事情显得格外重要。从这方面,不仅可以重塑老师的师者形象,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独立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欧巧云.谈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教育探索,2009(2):34-35.

[2]毕然.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65-66.

[3]彭伟,李刚.信息网络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78-79.

作者:曹艳丽 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第四篇:网络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探讨

摘要:时下青年学生对网络话语的广泛诉求和涉猎,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话语面临滞后、失语等危险。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入高职学生熟悉的文化语境中,就必须重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重组理想的话语情景,消除信息交汇阻力,促成话语融合,最终实现话语范式的转换。本论文结合作者从事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经验展开研究,初步厘清网络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换机制,力争为天津广大高等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范式;话语重构摇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代青年网络化生活已成为普遍共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接受、加工新鲜事物的速度较快,融入网络社会的程度也较深。作为一种无法剥离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网络中兴起的“求异冶风潮使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于话语权出现了转移和重新分配等。“尽管他们还在不断言语,但无人聆听,没有对话……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了集体失语状态。冶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摆脱现实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亟待攻克的难题,对于网络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追问,必须由话语范式转换来回答。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释义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承认的工作话语概念、本质的共同约定,以及教育施与过程中的理论、观点、方法的共有信念,构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定范式,包括对“说什么冶“为什么说冶“如何说冶等问题比较一致的看法。在一定时期内,每个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都以其独特的形态稳定存在着,但任何一定时期的范式都有一些因无法解决而堆积的问题。网络咨询的发展带来的问题已经堆积到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程度,这一现实困境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范式转换,其理论自觉也正在自动重构新的话语范式体系。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依据和根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本体存在论视域下的语言观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感性意识和实践意识决定人的存在体验和领悟意识,而体验与领悟是话语经验的必然通道。在话语经验中,事物不是一个语言规范的描述对象,也不是客观科学判断对象(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只能压制而不能抵消来自网络社会的话语经验所产生的真实体验),而是人的“在场性冶。现代西方哲学的有关学者在谈及话语范式转向的时候,也不约而同地反对离开对语言的考察而直接断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就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如不进行创新和发展,完全有可能在话语信息的传递中形成交流障碍和沟通障碍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在实际工作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解读现实的敏感性趋于弱化,更不用说拆解扑面而来的各类思潮了。我们被自己构建起来的话语范式束缚,无法延伸到被教育对象所在的场域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与广大高职学生的感性存在与感性活动紧密结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感性活动的存在论为出发点探讨教育话语,是我们研究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理论依据。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基本内容

(一)内容选择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内容的选择上,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问题,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体系,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叙事纲领性。

(二)内容依据

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则为支撑和依据,对社会教育资源、舆论素材进行归纳提炼,形成感性化、通俗化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语言。

(三)内容来源广泛

倾听社会发展实际所产生的各种思潮,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话语资源,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提炼加工,在现代人文精神的指引下融入更多公民社会理念,创构出具有时代价值和符合当代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

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工作机制

调查发现,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多数教育话语只是作为知识而不是作为思想被受教育者接受,多数学生生活在网络社会影响下的真实或虚拟场景中。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话语范式和语言内容上进行创新,同时对这个创新提出一定的良性运行机制作为保障。

(一)移植机制

横向采纳和融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新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换主要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换,横向移植心理学话语、伦理学话语、美学话语,发挥其现代性、时效性,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但前提要深刻了解被移植话语的指涉,找到话语之间转换的契合点,否则会导致混淆概念的话语系统混乱。

(二)中转机制

建立不同话语之间的中转场所,将书面文件话语、理论学术话语、政策指导话语经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技术加工和处理,转换为具有一定现实语义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抽象为具体、变共性所指为个体共鸣。但要注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色、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否则会造成教育与认知的冲突,出现“话语断裂冶,给被教育者带来指导思想的混乱。

(三)分流机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不是来自于话语表意系统本身,而是受单独个体在社会权力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支配的,是不以教育工作者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要建立强势话语引导、弱势话语为主的“分散对话冶工作范式,师生在话语交往中相互尊重,分流强势话语的传播霸权,消解“话语强迫冶“话语替代冶“话语单一化冶造成的非良性话语共生造成的影响。

(四)互补机制

促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成要素间的互补,就是使话语语境、话语预设、话语内容、话语间性之间合理布局、相互作用。可以建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在场冶的话语语境,基于适当的话语预设,选择一个或多个话语内容,以合适的话语形式明确话语交往中的主体间性与各自立场,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的有效协调和良性互动。

(五)平衡机制

纵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经济话语、道德话语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占比例是不平衡的。如革命时期,政治话语和意识形态话语占有大片空间。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正负两面的各种观点和意识概念扁平化扩张而来,且自身流变较快,不易警觉,在话语空间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他们的理想诉求,但要注意的是,平衡不是均等,要将各种话语按比例划定发展空间,使其合理竞争、协同发展,以期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断地进行对撞反思。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目标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而网络社会带来的教育环境重构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场域向网络场域过渡的必然性。网络时代作为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必然主动放大与其相适应的感性愉悦空间,这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型带来紧迫感。如何理解、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发展着的高职思想政治工作育人环境、完成话语范式的转换,对于兼具学科性与意识形态性双重属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而言,无疑是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性任务。

参考文献:

[1]田鹏颖,赵美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2]刘影.流行语变迁与大众文化传播[J].编辑学刊,2009(06).

[3]王卫东,冉杰.当代语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李世桐 单位:天津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