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探析银行组织架构理论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银行再造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对银行组织架构理论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给予简要评述。
[论文关键词]组织结构;银行组织架构;理论评述
金融海啸导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作为金融因素的主要载体,银行组织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至荚重要。国内外众多学者对银行组织架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得银行组织架构理论日臻成熟与完善。然而,国内尚无文献专门对其进行梳理和总结。鉴于此,本文在梳理银行组织架构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银行组织架构理论研究进行概括和总结,并简要评述。
一、银行再造理论发展概述
银行组织架构理论发端于“银行再造理论”。银行再造理论是银行经营变革研究的一个分支,起源于2O世纪60年代。当时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给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理念带来了逆向冲击,迫使银行实业家和理论研究者在银行经营战略、组织架构和成本控制等方面探求应对策略。经过20多年的发展,银行再造理论呈现出综合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并开始走向成熟。
20世纪90年代,以GeorgeM.Bollenbacher(1992)、PallF.Janno(1993)为代表的学者对银行再造理论的研究引发了人们对银行再造研究的热潮,银行再造理论开始指导银行再造实践。之后,JohnH.Wolfforth(1995)、PaulH.Allen(1995)、Goodstein(1998)和PhilMiddleton(2000)等人分别对银行再造理论进行了拓展,使得银行再造理论的研究边界不断延伸。Wolfforth(1995)指出,银行再造理论区别于其他变革理论的关键在于“流程再造”。但Allen(1995)则进一步指出,流程再造成功的必要条件是银行的组织架构、思维方式、价值观、管理制度、员工技能、权利分配等因素随之改变。而oodstein(1998)首次对流程再造进行了细化,认为工作系统的改进可以提高银行的经营绩效;Middleton(2000)则将银行再造理论扩延到了战略再造。更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丰富和深化了银行再造理论,如JamesEssinger(2000)探讨了信息技术与银行再造的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银行业务流程再造成为银行再造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其内容主要包括银行定价体系再造、银行信贷流程再造、个人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和直接银行业务等四个方面。银行再造理论作为一种对银行经营和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的新兴理论,其内容正逐步丰富,研究边界也在逐步扩大。
二、银行组织架构理论综述
(一)关于企业组织结构
1.关于组织层次及其结构
组织层次(或管理层次)用于描述经济组织的纵向结构特征。组织层次在表面上表现为组织结构的层次数量,但它却反应了组织内部的纵向分工。亨利·法约尔(1916)最早对组织层次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管理幅度原理,为层级制组织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认为,组织层次的数量应与组织的规模成正比,这是由管理幅度所决定的。也就是说,管理者管理下属的数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的层次具有不同的管理幅度:层级越高,其管理幅度越小;层级越低,管理幅度越大。而M·Weber(1947)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一种完善的组织体制的组织层次应该是固定的,应按照权利等级划分为三层,即最高决策层、中间管理层和基层作业层。这三个层次形成一个指挥链,而且能够做到职责清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NancyAustin(1999)认为组织层次也应该分为三层,但是其层次结构与M·Weber(1947)的不同。Austin(1999)将组织层次结构形象的描述为车轮型组织结构:车轮中心是客户,职能部门(如财务、营销、产品研发、产品销售等部门)是轮辐,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是轮圈。MichaelColenso(2000)则一改前述组织层次数量固定的模式,提出组织层次应为缩减层次的扁平型结构,主张根据价值与战略驱动下放决策权,并强调组织层级的变动必须伴随着工作单元职权领域、业绩目标、责任范围、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变革。MichaelCo—lenso(2000)的扁平化理论的提出对银行组织再造理论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DonaldC.Mosley(2001)沿承了co—lenso(2000)的扁平型组织层次结构,提出了更为扁平的倒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主张决策权应自下而上,与客户联系紧密的营销人员应被赋予重要的决策权,而处于其他层次的人员须为营销人员的营销行为服务。
2.关于管理职权的设置
关于管理职权的设置,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泰罗为代表的管理职权分权论,主张权利的下放。一种是以韦伯为代表的管理职权集权论,强调权威的重要性。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泰罗(1911)提出了管理职权的“例外原则”,主张将组织内的日常职权进行分散和下放,高管人员只做重大决策和处理“例外”事件。德鲁克(1954)在泰罗(1911)的分权论的基础上对分权的形式进行了拓展,并提出了在组织中实行分权的等级制决策结构。
Robe~Si—moNs(1994)指出了分权组织应具备的条件和分权的程度。他认为,经营效率高的组织才可以分权;权利委任和权利控制应保持平衡。唐纳德·c·莫斯利(1999)指出了放权的重要性,主张适当放权,这与Simons(1994)的观点实际上是如出一辙。ChrisArgyris(1996)进一步指出了放权的原则,即权利委任不能盲目,权利委任后不能乱用,而且权利委任是需要特定的环境的。但遗憾的是,他没有对委任具备的环境进行具体描述。不仅要授权,而且要有效授权,当授权非有效时,应加强对管理层的培训与发展。
与泰罗(1911)的观点不同,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韦伯(1947)更加注重组织的权威,认为权威是组织目标实现的基础,管理人员必须遵守组织纪律并接受组织和上级的制约。他的这种理论被称为“官僚制理论”,存组织架构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巴纳德(1938)的权力接受理论对韦伯(1497)的官僚制理论进行了补充,指出了权威存在的条件:只有当下级理解行政命令,并相信它符合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的利益时,权威才会被接受。西蒙(1985)同样主张组织集权。他把决策专业化与组织集权化等同起来,意识到如果执行部门远离决策中心,它为决策提供的信息就会受到阻碍,导致制定和传递决策所需的时间和费用增加,促使决策分权化。因此,组织的集权程度必须与决策相适应。
3.关于信息与组织发展
以德鲁克为代表的经验学派认为,分散和横向的信息有助于绢织的发展。德鲁克(1954)主张,组织应注重信息横向关系的分析和横向渠道的建立,与信息源接直接触。因为过于集中的信息容易导致组织与成员问产生隔阂。西蒙(1985)则把组织的信息系统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两类。他认为,信息包括纵向和横向传递,而横向传递的根源在于组织的信息总是相对分散的。
(二)关于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
企业组织架构理论对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建设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由于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又有一定的特殊性。
随着经济和金融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成为制约商业银行信息技术效率发挥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商业银行组织上的灵活性,商业银行只有建立柔性的组织才能适应剧变的外部环境。而且,为了获取在成本、质量和速度等绩效方面戏剧性的改变,商业银行需要以业务流程为核心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其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建立中心——辐射式组织结构(即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管理环节,缩短管理半径,增加上下级问的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但是,内部设置的部门比独立机构更容易具有潜在的冲突,所以与独立机构相比处于劣势。
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产生变化。例如,运营环境的变化可以使得商业银行可利用的内、外部增长机会发生改变,引起商业银行既定战略的变化,进而导致组织结构的改变。外在条件的变化(如监管放松、技术创新、市场竞争程度的变化、消费者偏好的改变等)可以引导商业银行向自己的核心能力集中,导致其战略调整,这种战略的调整会可以使得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发生变化。但是,Jeon&Stephen(2001)认为,上述结论并不确定,因为环境的变化是否对银行的战略、经营和组织架构的变化产生影响,取决于银行的目标客户和银行规模的大小。例如,监管放松导致并购增多,银行规模增大,银行业垄断程度增强。这使得规模较大的银行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增加;而社区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环境的变化表现得并不敏感,能够继续保留一部分的市场份额,因而环境的变化不会对这些特定银行的经营战略、业务规划和组织架构等产生影响。
国内对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研究主要是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而展开的,研究对象也主要针对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是2O世纪9O年代以来,该问题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三)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再造
1.关于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弊病
自外资银行全面入境中国以来,我国银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的银行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个距主要根源于银行组织架构的不完备和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商业银行组织层次过多,纵向链条长,信息传递准确性筹。由于商业银行的机构过于庞大,纵向的部门层级众多,信息级间的传递容易产生阻塞与漏损,这势必会降低银行决策者对市场变化反应的灵敏性,致使监控不力,经营效率低下。
第二,商业银行的横向部门没置过多,功能重叠、机构臃肿、办事摊诿、增加管理成本。
第三,业务处理流程被分割,不够统一和完整,不仅导致银行内部交易成本增加,而且也形成业务运行过程中的运行风险控制点,影响了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2.关于同有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优化
以往我国商业银行的运作方式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这样的结构难以形成内部活跃的创新力并提升对金融服务的供给能力。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立足于银行的根奉经营能力进行功能创新,进一步完善分支机构改革,理顺组织职能框架,推动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
第一,火于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优化的模式选择。陆晓明(2004)、吴成良(2005)分别以荷兰银行的SBU(Strate矛cBusinessUnit)组织架构模式为案例,(介绍SUB模式存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创新中的应用前景,为国内银行组织架构改革提供借鉴。
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有三个特征:一是垂直化,即商业银行慢化条线的功能,采取以纵向为主的运作管理模式,优点在于,可以使银行风险管理的战略意图和具体措施史有效地传递到基层,并被更好地执行,减少各层次的干扰和扭曲;二是矩阵式,强调纵向权力和横向权力的制衡,任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同时也从制度上强化了风险管理;三是扁平化,即在影响管理效率的前提下尽町能地压缩纵向管坪层次,缩短委托链条的长度,缓解信息不对称和由此产生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姚瑜琳(2008)、吴志峰(2005)认为,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模式应选择业务事业部与地区事业部相结合的矩阵式,浙江省银监局课题组(2005)则认为,应有条件地导入横纵结合的矩阵式管理理念;黄贤福(2002)、李为(2009)认为,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应以业务部为主线,删减重复机构部门,压缩组织层级,形成扁平化的组织架构。这一优化思路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此外,邹新、码素红(2004)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调鼙的战略规划应是“一个重心、三条主线”。其中,一个重心指以中心城市行为发展重心,三条主线是纵向的组织架构扁平化、横向的网点区域布局调整以及按业务流程对组织架构进行整合。
可见,对于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模式的选择,国内学者并没有统一的结论。这是因为,影响商业银行组织架构设计的环境因素是多方而、多层次的。我阁商业银行的经前环境基本属于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特,女职位和部门、组织的差别和一体化、控制过程以及未来分析计划与顶测等方面,因此,银行组织在内部架构和外部环境之间需要寻求一个恰当的位置。姚瑜琳(2008)提出的一种组织架构模式的选择路径是,在改革前中期,在部分业务板块率先实施事业部制改革,同时加大配套基础工作的改革力度。通过重点业务、地区试点,在基础条件成熟、管理水平提高、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全面迈向矩阵式组织架构。
第二,对商银行组织层次的优化。为了克服商业银行组织层级过多的弊病,商业银行组织层次,应该打破行政区划和政府序列的格局,将机构向大中城市和效益好的经济区域集中,逐步压缩中间管理层,文现组织结构集约化;应该建立以总行为经营决策中心、以分行为利润中心、以下属分理处(营业所)为产品服务中心的新的组织结构形式,使外部组织结构扁平化;应该撤并现有的省级分行和地市分行,改按经济区域在全国5O一6O个中心城市设立分行。
第三,对横向部门臃肿的优化。要改变目前商业银行内部横向部门设置臃肿的局,应调整分支行横向组织结构设置,增强营销机构服务功能;同时精简和完善职能部门,充实产品开发和定价部、销售策划部、发展规划策划部等对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影响力大的部门,减少管理部门的功能性再复和雷同。
三、简评
从银行再造理论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银行组织架构理论主要是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提高自身竞争力而产生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银行组织架构论已经变得内容越加丰富,越加成熟。通过对银行组织架构理论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银行组织架构理论强调组织结构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认为组织架构的优化有助于降低管理运营成本,提升经营业绩。银行组织架构理论的内容主要涉及银行组织层次的划分与结构安排、职能部门权力的配置以及信息传导对银行组织发展的影响等方向。银行组织架构主要分为车轮型组织结构、扁平型结构金字塔组织结构等组织架构模式,而且这些不同类型的银行结构模式应具有同的权力配置。这些基础理论的开创性研究为人们深化银行组织架构理论奠定了基础,为银行组织重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银行组织架构理论对我国银行组织架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学者们在结合我国银行组织架构实际及与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组织架构提出了组织优化模式和策略。但令人遗憾的是,国内研究的范围还仪限于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对中小商业银行的研究甚少。希望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小断深化,银行组织架构的研究范畴能够囊括中小银行。超级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