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交易对现代物流发展的影响探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交易对现代物流发展的影响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交易对现代物流发展的影响探讨

一、我国商品交易趋势及对现代物流的影响

随着我国的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内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相结合,以批发市场为主导、零售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格局已基本形成。生产资料市场出现了直销、、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等交易方式;消费品市场呈现超市、大型综合购物中心、专业店、品牌专卖店、便利店、折扣商店等多业态形式。具体而言,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国际大型零售企业的进驻,中国市场的商品交易呈现出了一定的趋势。

1、连锁经营迅速发展。近10年来商品市场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经营业态不断创新,连锁经营发展迅速。到2001年底,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餐饮业实行连锁经营的企业已发展到1124家,门店21784个,实现销售额2139.8亿元,随着国际零售企业巨头的进入,这个进程将大大加快。

2、批发和零售市场规模大型化。到2002年底,全国年成交额1亿元以上的商品批发交易市场达3258个,交易额为19840亿元。其中,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超大型市场414家,成交额12504.5亿元。

3、专业市场前景广阔。在一些大中型城市,消费品如家电、食品、建材家居用品等商品大型连锁专业超市快速发展;生产资料如钢材、塑料、木材、化肥等专业现货市场也呈现增长势头,高效率、低成本的专业化商品流通渠道将逐步完善。

4、电子商务方兴未艾。2000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占批零比重的1.16%,规划期内的指标预测分别为2005年占5.0%,2010年占8.0%,增速和增长空间均较大。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的发展为流通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经济节奏的较量”有可能成为新世纪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突出特点,以互联网技术为主的电子商务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对流通效率的影响最为深刻,大大地加快了经济发展的节奏。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潮流中,电子商务成为联结和沟通国内外市场,将全国、甚至全球凝聚为一个大市场的纽带,实现了全球采购,给流通带来大范围、快节奏、高效率的变化。

总之,商品交易形式的变化趋势,展示出最短的时间、最低的价格、最多的选择、最优的服务的市场需求特点,也影响了物流企业的发展变化,要求物流企业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首先,要求对客户需求快速响应。现代市场竞争的一个方面是时间的竞争,能够迅速适应顾客需求的一方必将受到消费者欢迎。另一方面,现代经济生活中,商品的在产过程在整个商品的形成过程中,所在的时间比例越来越低,而流通则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这就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快速的服务。物流企业要建立快速送货、补货系统来满足客户的需求,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配送业务流程和与供应商、客户间的业务衔接,实现配送作业的高效、低耗、实时与高质的服务。

其次,要求服务低成本。现代市场竞争的另一个方面是成本,在商品日趋同质化的情况下,低成本的一方势必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而生产技术和工艺发展到今天,成本继续下降的幅度已经很小,其竞争逐渐转向商品的流通过程。尤其对于中国,物流成本达到GDP的16.7%,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可降空间十分巨大。这就要求物流企业通过加强管理、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效率等方式,提供低成本的服务。

再次,要求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在缩短反应时间和降低成本的前提下,物流企业还要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目前的客户企业开始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安排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等各环节,许多原来生产环节的工序逐渐向流通环节转移。而企业对上下游的依赖程度也在加深,同一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相互帮助、相互服务以期共赢的局面正在形成。具体到物流企业,要求不仅要提供基础的物流服务,还要提供各种有效提高供应链竞争力的增值服务,这包括加工、为客户融资、市场信息服务、全程物流服务、快速市场渗透等。

二、物流在商品交易的作用

物流在商品交易的作用和影响日益扩大。以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为例,作为中国诚通集团的成员企业,中储拥有覆盖全国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90%以上的仓储物流网络,在全国各主要城市拥有大型仓库60多家和1500万平方米的仓储用地,年库存量和吞吐能力分别为1000万吨和4000万吨;业务加盟库100多家,自有和业务加盟库面积达2000万平方米之多,占全国仓库面积的4%;拥有100多条铁路专用线、2000多辆可支配货车。在此基础上,中储在商品交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促进商品的集散。中储利用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和现代化的物流设施,为众多的连锁企业和大型商场提供货物配送服务,各地的物流中心成为了大量商品的集散、分拨中心,还为重点工程及大型生产企业进行原材料、零部件的配送。各类运输工具在中储物流中心进行货物运载的转换:货物通过铁路到达,再通过汽车运输分拨至用户;货物通过汽车在中储的物流中心集结,通过火车发运至全国各地。目前,中储的客户达7000多家,多个物流中心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大型企业的区域配送中心。

2、为商品交易提供场所和服务。中储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建成金属材料、建材、机电、木材、塑料、日用百货等市场23个,年交易额700多亿元。这些市场成为了聚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综合物流中心。中储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现货市场的交易,大部分市场占地面积达到30-50万平方米,吸引了众多大型的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通过采用前店后库的结构适应“先看货后交易”的现货交易特点,提供仓储、剪切加工、质押监管、配送、物流方案设计等“一条龙”物流服务和商务中心、资金结算、信息等市场配套服务,聚合起的商流向全国市场辐射,表明在中国的商品交易中,大型化、专业化生产资料现货市场将在相当一段时间扮演重要角色。

3、成为生产企业的销售商。以全国网络为基础的仓储企业开展交易活动,完全是市场需求带动的。中储与生产商40多年的业务关系和遍布全国的物流网点,使其成为了很多企业重要的产品销售商。对于生产商来说,中储的销售渠道为其通过销售其产品实现价值提供了平台,而且中储的仓库大多位于铁路站点附近,交通便利,有利于其降低流通成本。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储的物贸结合之路是在市场大手推动下的必然选择。目前中储有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点50多个,是武钢、邯钢、唐钢、鞍钢、一汽、二汽等众多大型厂商的分销商,年销售量100多万吨,对一部分钢铁企业客户已实现了从原材料采购、产品中间加工、销售、配送的完整的供应链管理。

4、提供仓单质押融资服务。物流企业还可通过一些独特的增值服务,来促进商品交易。仓单质押是中储近年来发展的一项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新业务。这项业务是由货主企业利用存储在物流企业的仓库中的商品做抵押,凭借仓库开具的仓单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业务,银行根据商品的价值向客户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同时由仓库监管商品。

通过仓单质押,中储缓解了银行与企业间的矛盾,促进了商品交易。1992—2001年,我国工业企业的流动资本周转率年平均为1.44,商业企业为2.3,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而库存率平均5.93%,远高于发达国家一点多的水平。库存商品占据了大量的资金,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障碍。仓单质押则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对于银行而言,仓单质押这一金融产品,满足了其在只从事金融业务情况下,借助物流企业实现对质物的占有权。通过与中储结盟,银行还解决了质物价值的评估、变卖等难题,使其有可能对企业发放频数高、数额小的贷款。此外,有中储负责监管质押物资,既吸引了储户又达到了放贷的目的,而且资金是安全投放的,风险很低。目前,中储质押产品涉及黑色、有色、建材、汽车、纸张、煤炭、化工等产品。

5、提供国际货代和一体化物流服务。物流跨区域运作,决定了网络化运营的物流企业必须向国际化发展。中储利用遍布全国各大港口和内地的国际货代网络,业务延伸到了国外20多个国家,为国内大型建设项目提供设备、材料等货运服务。曾先后承担首都机场改扩建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广西来宾B电厂和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等超大、超重件的业务。

依托综合物流服务的优势,中储除了开展通关、港口等传统货代业务,还为客户提供国内的运输、配送等全程物流服务。全程物流服务的需求随着商品交易的日趋复杂而增长,它能够使企业降低成本、减少人力、集中资源和精力,从而促进企业的生产和贸易。中储有着40多年的历史,拥有一大批专业的物流人才,专业化物流运作的管理经验,使各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的能力,先进物流设备、设施以及完整的全国网络体系,为全程物流服务提供了保证。一些企业将物流业务全部外包给中储管理,由中储提供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实现了高效运营。

6、拓展加工和信息服务。从整合供应链的角度出发,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产前加工、商贸加工等服务,降低了客户的成本,提高了客户的市场竞争力,也为客户的交易提供了方便。目前,中储有35条剪切加工线,能力达120万吨。同时,先后在仓储、加工、分销、配送、管理等方面均导入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加快物流信息的传递速度,达到了货物仓储、运输方式等环节科学化和最佳化。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中储还为客户提供库存信息和价格信息,并为实现网上交易、电子商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证,使商品交易更加实时、高效。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商品交易在逐渐改变,物流将会在未来的交易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包括对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影响,这种影响一定程度上会决定商品交易的发展趋势。这对物流企业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物流企业必须适应竞争环境变化,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发展战略,满足商品交易中的多层次需求。同时,要考虑中国的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物流企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