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商品学教学改革的不足和改善措施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商品学教学改革的不足和改善措施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商品学教学改革的不足和改善措施

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是随着物流产业的兴起而在进入21世纪以来在高校中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新型专业。为了适应专业教学要求,必须学习物流的操作对象———“物”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因而,传统的《商品学》成为物流管理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而《商品学》作为一门非常成熟和古老的学科,与新兴的物流管理专业的结合却不尽如人意。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使我们认识到《商品学》无论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还是从教学设计及组织上,都不符合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要求。近几年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此问题,并开始着手对《商品学》课程的进行改革和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只是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实质上还是依然停留在《商品学》的体系框架上,远远没有达到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要求。

1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1《商品学》课程学习的标的物不完全符合物流的“物”商品学的学习标的物是商品,主要是指流通领域中的商品。物流管理专业所学习的标的物不仅包括处在流通领域中的商品,还有货物以及还包括处在非流通领域中的“物”,如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及各种物品等。

1.2《商品学》课程研究对象不符合物流管理专业的要求商品学的研究对象是商品(商品、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质量(固有质量、市场附加质量、形象质量)及其构成要素(技术、经济、社会、环境要求等)的计量、检测、控制与管理活动[1],对商品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商品的共性从宏观管理的角度所进行的研究。物流管理专业该课程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货品(包括商品、货物,以及原材料、零部件、中间品等各种物品)性质及货物在物流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规律及质量养护技术等管理活动。对货品的研究应该主要针对货品的个性从微观管理的角度进行研究。

1.3《商品学》课程学习内容不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之要求商品学的学习内容是商品分类、商品标准、商品包装、商品检验、商品储运与养护、商品质量认证、商品质量管理等。物流管理专业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更多的是要求学习以“物”为中心的货品性质、货品物流环境和条件、货品质量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货品质量养护技术,除了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技术等外,主要学习温湿度控制技术、防治霉虫害技术、防治锈蚀技术、防治老化技术,等等。从商品学课程内容中,围绕商品质量的内容只有商品储运与养护。而商品检验的内容侧重于进出口领域的商检知识,没有涉及物流领域中的货品验收等内容;商品包装也仅侧重于流通领域的销售包装知识,没有涉及物流领域中的运输包装技术和知识;而商品质量认证、商品质量管理并不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任务范畴;等等。

1.4《商品学》课程教学目标定位模糊不能突出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特色商品学课程作为很多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商品的一般特性、商品使用价值的基本知识、商品使用价值与商品质量的关系、商品质量管理一般方法、商品质量检验方法、商品分类方法等,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一定基础。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该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应该是围绕“物”,全面学习物流领域中货品(商品、货物、物品、半成品、原材料等)的货品特性,并以货品质量为中心,掌握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质量养护技术,以达到现代物流满足安全、准确、完整、无损的要求。因此,商品学的教学目标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已经显得定位模糊,没有物流管理专业特色。

1.5《商品学》课程不能达到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要求《商品学》一直以来是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是由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教学目标所决定的。当其纳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物”在物流中作为操作对象和研究对象的客观属性及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它必须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但是从上述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等可以看出,它不能达到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地位要求。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改

1.6《商品学》课程教学设计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岗位的职业性教育理念商品学作为一门即古老又成熟的学科,一直以来禀赋着传统本科教育制度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即侧重学科的理论系统性、纵深性、联惯性、交叉性、一般性,比较侧重“WHAT”和“WHY”,集中于认识世界的范畴。对学科的运用和实践只要求掌握科学工作的一般方法,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即可,重在要求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能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因此,在课程体系中,侧重商品的一般理论知识的讲解,比如对商品使用价值和商品质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阐述,而缺少具体商品的针对性实证及运用。而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培养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能适应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和广大农村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某一专门技能,能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比较侧重“WHATTODO”和“HOWTODO”,集中于改造认识世界的范畴。因此,在这种情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进行基于工学结合的、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改革。其中,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是一个重要内容。要求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教材建设,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等等。因此,传统的商品学课程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高职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必须构建一种基于工学结合、体现工作岗位的职业性、实践性的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实施体系。

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改革与研究现状之问题

虽然到目前为止,很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对《商品学》的教学改革和研究都一直没有停止,但是均囿于原有的学科理论体系,并没有重大突破。

2.1《商品学》及同类课程开设率低,课程改革进程缓慢笔者取全国100所高职示范性院校、9所重点培育院校和广东省13所非示范性高职院校作为非随机样本,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调研,得出以下结果: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有85所,占样本70%,说明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率较高,与物流产业兴起从而对物流人才需求提高密切相关。能够获取课程设置信息的院校75家,设置有《商品学》或同类课程的院校24所,占32%(由于有7所院校的课程设置公开资料仅显示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考虑到该课程被归于专业基础课的可能性,这一比例可能会再高一些),这个比例与其它专业主干课程如仓储与配送、运输管理等高达100%的开设率相比,应该说是比较低的;与其它专业基础课如应用统计、市场营销等高达100%的开设率相比,也是比较低的。在24所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为《商品学》的有10所,占41.7%;开设为《商品知识与养护技术》的有8所,占33.3%;开设为《货物学》的有3所,占12.5%;开设为《货品养护》的有一所(即我校),占4.2%;其它占8.3%(如危险品货物收运、产品材料基础等)。此数据说明,与前些年普遍开设为《商品学》相比,开始有更多的院校对此课程进行改革,走向针对更强的对物流环境中的“物”及其质量养护的学习和研究。但同时也看到,《商品学》开设率占同类课程41.7%的比例,以及只有32%的院校开设同类课程的低比率,说明该课程改革进程较慢。根据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同行间交流沟通,初步分析该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率较低的原因与以下几个因素不无关系:一是一直以来全国高校商品学专业和相关专业设置很少,造成专业人才不足;二是该课程的跨学科性决定了现有师资不足,而师资培养渠道非常少;三是物流管理专业是近十来年才产生和设立的新型专业,而商品学学科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有一定距离;四是对该类课程的认识有限,所以课程设置和改革之路还需要一定时间;等等。

2.2在教学内容上的改革研究仅停留于课程内容上的有所侧重或简单再组合在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研究上局限于相关内容有所侧重或简单组合,没有脱离《商品学》旧有的框架体系。如,认为不同专业在商品学教学内容上应结合不同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和课时限制来突出重点,做到内容的详略得当。所以得出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的理论教学以商品分类与编码、商品质量和商品标准为主,将典型分类商品(不局限于一种商品)的自然属性、分类、检验、包装和养护理论知识贯穿到实操技能,如包装技法、检验方法、储运流程、养护措施中;而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完成商品销售,商品学的理论教学内容的重点在于基础理论知识与商品品牌、质量鉴定、包装装潢及消费者审美需求等专业操作技能的结合。再如,认为重构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内容时,建议按照三个板块来安排。第一板块是商品基础理论篇,包括商品成分、商品分类、商品质量、商品标准等内容;第二板块是商品物流操作篇,包括商品检验、商品养护、商品包装、商品保管、商品运输、商品配送、商品信息管理等内容;第三板块是重要商品类别篇,包含金属产品、非金属产品、机电产品等生产性产品;纺织品、食品、电器产品、日用品、化妆品、药品、书籍产品等生活性产品。在此基础上,提高商品物流操作和重要商品类别的内容,以此突出物流的专业特点。虽然上述两种改革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出物流专业性要求,但换汤不换水,尤其是学科研究对象、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仍然模糊不清,教学内容宽泛。

2.3教学实施主要围绕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缺少教学过程组织、教学资源建立等研究在教学实施方面,侧重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研究,如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实物展示法、实验法、任务驱动法等。其中有些方法的运用不太适宜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要求,比如茶叶的感观实验法。物流管理专业在货物物流过程中和物流结束后的验收方面,着重于对运输包装货物的质量验收和检查,在裸品方面又着重于货物的质量维护和养护,对商品质量检验检疫等更多应该是物流第二方或检验方的范围;有些方法的运用研究不到位,如任务驱动法,没有体现基于工作过程、工作岗位的职业化教育要求,等等。教学实施除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外,还应该包括教学资源的建设和运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控制、学习评价体系设计包括考核标准、考核方法及考核过程的设计等。到目前为止,缺乏围绕以上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2.4课程实践实训的实现途径研究不足大部分院校都认识到了商品学缺乏实训环节,并指出其中原因是经费不足、场地不允许等。但实际上,如何进行商品学校内外实训是值得商榷的。相关研究提出的商品陈列、商品检验等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也不符合物流管理专业要求。因此,在课程实训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3《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和主要观点

①课程学习对象应从传统的“商品”学习转化为“货品”学习,即学习处于物流环境中的物流操作对象———货物、物品、商品、中间品等;

②课程研究对象应实现根本的转变,从商品学中研究商品在自然寿命周期和经济寿命周期中的质量计量、检测、控制和管理转化为货品养护中研究货品在物流过程和物流环境中的质量变化规律和质量维护和养护;

③货物学习内容应有质的突破和转变,从货物学中重点研究货物的分类、货物原料组成、货物检验、货物生产工艺等转化为货品养护中重点研究货物性质、货品质量变化规律、货品物流环境及变化、货品质量变化的物流因素及其它因素、货品养护技术和措施等;

④重新界定货物与质量养护之间的关系,应认识到货物仅仅是物流管理专业货品养护课程学习中的载体,而货品养护技术的掌握才是该课程学习的目的和关键所在;

⑤应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重构,即以货物为载体,以货物质量养护技术为主线,设计和重构货品养护课程的内容体系,搭建起完整、有序的课程架构;

⑥课程地位应进行重新定位,由课程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课程内容决定了该课程将由原来的专业基础课转变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和主干核心课程;

⑦应根据工学结合的理念、遵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职业性”要求进行课程设计:立足于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从物流管理的职业特点出发,以“课程内容模块化,学习内容情境化,教学过程任务化,任务考核节点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做说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力求形成以真实工作任务为驱动源来实施教学的方法,体现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⑧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要求,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主要体现为教学过程以任务驱动,通过任务的实施来带动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为了学习货品养护技术,尽量在在每一种(类)养护技术都设计一个任务,每个任务都设置技能目标、知识点、任务情境、训练任务、任务要求、任务讨论分析、知识学习、任务实施方案、相关知识阅读等内容。通过教师的“导演”让学生在任务情境中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改革首先应针对物流管理专业要求,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再根据基于工学结合、加大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重构,并在教学过程组织、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以及实训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设计,突出实践性、应用性,体现高职高专基础理论的适度,着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课程建设和改革达到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