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

内容提要:过去20年间,美国商业银行业的投资银行、资产服务、资产证券化、保险业务和其他运营性收入的增长使得非利息收入在营业净收入的占比增加了15.4%。而且,大型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在行业中的占比从82.9%增加到93.0%。本文从发展动因、收入构成、分类银行、综合影响方面分析了期间美国商业银行业非利息收入的发展变化,以期为中国商业银行业发展中间业务提供阶段性目标与路径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美国

中国商业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意为通过中介或等活动获得的、且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与负债的收入,而美国商业银行业通常归为非利息收入。随着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中国的商业银行业正在寻求经营方式与增长模式的变化。

通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推进业务转型成为中国商业银行业的共识。而且,美国商业银行常被用做中间业务发展的参照系。于是,全面深入的了解美国商业银行过去20年的非利息收入可以为中国商业银行业发展中间业务提供有益的参考。

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非利息收入发展的动因,其次揭示了行业整体与大、中、小三类银行的非利息收入,而后讨论了非利息收入的综合影响,最后探讨了非利息收入的未来发展。

一、发展非利息收入的动因

过去20年美国商业银行业经历了一段重要的变革时期。市场的变化、监管的放松与技术的进步使得严峻的挑战与难得的机遇并存。

首先,资本市场成为了金融市场的主导。商业银行通过扮演资金媒介依靠存贷利差来生存的模式难以为继。贷款脱媒迫使商业银行寻求新的盈利模式,通过提供金融服务来获取非利息收入则成为了可行的选择。例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提供备用信用收费来补偿企业发行商业票据代替贷款所减少的利息收入,还可以通过对贷款证券化、贷款分销收费来补偿直接零售贷款减少而损失的利息收入。

其次.放松监管拓宽了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一是存款利率上限条例(RegulationQ)的逐步淘汰使得商业银行可以市场化的确定存款利率。从而,无需再通过存款产品的捆绑定价来弥补低于市场水平的存款收益,有助于商业银行对零售产品确定明确的服务收费。二是1994年的Riegle—Neal法案消除了商业银行跨洲经营的限制。有助于商业银行扩张到具备采用新技术的规模经济性来获取非利息收入。三是1999年的Gramm-Leach-Bliley法案允许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商业银行迅速扩展到保险销售、股票经纪、证券承销等产生非利息收入的业务领域。同时,大量行业外竞争者的进入加剧了传统存贷款市场的竞争。

最后,技术进步丰富了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一是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进步创新了分销渠道(如网上银行、自动柜员机等)、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了客户方便性,拓展了商业银行获取非利息收入的手段。通过为客户提供网上银行服务,商业银行可对客户愿意支付的“方便贴水”收费。二是金融技术的进步扩展了金融市场与工具(如高收益债券、金融衍生产品、贷款证券化等),拓展了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来源。例如,快速发展的信用衍生市场使商业银行可通过担当担保或收益人来收费。

贷款脱媒、监管放松与技术进步迫使商业银行更加倚重非利息收入。管理得当的银行通过改善成本与收入效率来积极应对竞争压力。

从而,使得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在过去的20年得到了稳步的发展。

二、非利息收入的发展变化美国商业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在净营业收入(净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中的占比从1986年的27.4%攀升到2005年的42.8%。

(一)行业整体分析以FDIC监管的要求,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分为四个类别。一是托管收入,指商业银行托管活动带来的收入。二是存款帐户服务收入,指商业银行对于境内存款帐户收取的服务费用。三是交易帐户盈亏.指商业银行通过现金工具和表外衍生合约交易的盈亏.合约包括利率、汇率、资产证券和指数、商品和其他暴露。四是附加非利息收入。

图1给出了1992年-2005年美国商业银行业净利息与非利息收入。以及非利息收入构成。

从中可以看出,托管收入在净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浮动在5%上下,存款帐户服务收入在净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浮动在7%上下,交易帐户在净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浮动在3%上下。虽然这三项业务收入绝对值在增加,但是在净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并无大的变化。只有附加非利息收入不但绝对值在增加,而且在净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从1992年的17.8%持续增长到2005年的27.4%,使得同期非利息收入在净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从33.0%增加到42.8%。

从2001年起FDIC将附加非利息收入分为:一是投资银行收入,包括投行顾问、经纪、担保费或佣金。二是风险投资收入,包括风险投资活动的净盈亏和服务收费。三是资产服务收入,指对他人持有的不动产按揭、信用卡和其它金融资产的服务收入。四是证券化资产交易净收入,包括以证券化交易形式销售资产的净盈亏和费用收入。五是保险业务收入,包括保险担保的费用、佣金或服务费收入,子公司从事保险或再保险业务的保险费收入,各类保险及养老金产品的销售或推荐的费用、佣金或服务费收入。六是资产销售盈亏。包括贷款(租赁)、自有不动产销售、其他资产销售或处置盈亏。七是其他收入,包含了无需分类报告的非利息收入,如支票、汇票及本票费,保管箱与自动柜员机使用费。自有物业出租收入等。

从1992年到2005年.附加非利息收入的变化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从1992年-1999年,附加非利息收入在净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从18%增加到1999年27.7%。在此期间,资产销售盈亏在附加非利息收入中的占比浮动在8%上下。由于风险投资收入的数额很小,且某些年度出现亏损。因而,推动附加非利息收入在净营业收入中占比增长的是投资银行、资产服务、证券化资产交易、保险业务与运营性的其他收入。从2000年开始,附加非利息收入在净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进入了一个平台期。从而,整个非利息收入在净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也变化不大。2001年到2005年主要附加非利息收入项目在净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变化见表1。其中,可能有的趋势性变化是保险业务收入占比的提高。

(二)三类银行分析

表1主要附加非利息收入项目/净营业收入

时间投资银行资产服务证券化盈亏

20012.43%3.14%4.34%

20022.26%2.78%4.77%

20032.41%3.33%5.11%20042.24%3.43%5.08%

20052.10%3.23%4.60%

续表1主要附加非利息收入项目/净营业收入

时间保险业务资产销售其他服务

20010.77%1.86%14.03%

20020.83%2.31%14.41%

20031.62%3.28%13.78%

20041.93%2.21%13.62%

20051.88%1.78%14.64%

数据来源:FDIC

过去20年美国商业银行业本身也经历了一个行业整合的过程,商业银行的数量从1986年的14199家减少到2005年的7527家。美国商业银行按规模分为三个类型。一是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大于10亿美元。二是中型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在1亿到10亿美元之间。三是小型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小于1亿美元。

图2给出了从1992年到2005年三类不同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及占比。期间,小型银行的数量从8292家减少到3459家。小型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从32亿美元减少到17亿美元,占比从4.9%减少到0.85%。中型银行的数量从2791家增加到3593家。中型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从80亿美元增加到124亿美元,占比从12.2%减少到6.2%。大型银行的数量从380家增加到475家。大型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从544亿美元增加到1872亿美元,占比从82.9%增加到93.0%。

从1992年~2005年,大型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在净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从37.6%增加到45.4%。其中。托管收入的占比浮动在5.8%上下,存款帐户服务收入的占比浮动在6.7%上下,交易帐户盈亏的占比浮动在3.6%上下,附加非利息收入的占比从20.7%增加到29.5%。从2001年~2005年的附加非利息收入中,投资银行收入占比浮动在8.7%上下,资产服务收入占比浮动在11.7%上下,证券化资产交易合约盈亏占比浮动在18.3%上下,保险业务收入占比从2.9%增加到6.7%。资产销售盈亏占比浮动在7.2%上下,其他服务收入的占比浮动在50.4%上下。

从1992年~2005年,中型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在净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从21.9%浮动到25.0%。其中,托管收入的占比浮动在4.1%上下,存款帐户服务收入占比浮动在7.4%上下,交易帐户盈亏的占比几乎为零,附加非利息收入的占比从10.8%增加到13.4%。从2001年~2005年的附加非利息收入中,投资银行收入占比从5.6%减少到3.9%,资产服务收入占比浮动在7.7%上下,证券化资产交易合约盈亏占比浮动在6.5%上下,保险业务收入占比从2.9%增加到7.9%,资产销售盈亏占比浮动在13.7%上下,其他服务收入的占比从64.5%浮动到62.1%。

从1992年~2005年,小型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在净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从18.2%浮动到20.2%。其中,托管收入占比浮动到3.0%。存款帐户服务收入占比浮动在8.4%上下,交易帐户盈亏几乎为零,附加非利息收入占比浮动在11.6%上下。从2001年~2005年的附加非利息收入中,投资银行收入占比浮动在1.7%上下,资产服务收入占比从28.2%减少到12.0%,证券化资产交易合约盈亏占比浮动在0.2%上下,保险业务收入占比从6.3%增加到19.0%。资产销售盈亏占比浮动在9.3%上下.其他服务收入的占比浮动在56.5%上下。

表2非利息收入项目的占比(项目/净营业收入)

非利息收入托管存款帐户交易帐户附加非利息

大型银行45.2%5.4%7.2%3.2%29.4%

中型银行27.6%4.1%7.8%0.0%15.8%

小型银行21.0%1.6%8.6%0.0%10.8%

附加非利息收入主要项目的占比(项目/附加非利息收入)

投资银行资产服务资产证券化保险业务其他服务

大型银行8.7%11.7%18.3%4.6%50.4%

中型银行4.5%7.7%6.5%5.5%62.9%

小型银行1.7%20.1%0.2%9.3%56.5%

数据来源:FDIC

表2给出了从2001年~2005年三类银行非利息收入项目的占比平均值和附加非利息收入中主要项目的占比平均值。

从三类银行非利息收入构成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规模对商业银行获取非利息收入的影响:一是托管业务与银行规模正相关。规模越大的银行,托管业务收入越多,大型商业银行主导着托管业务市场。二是存款帐户服务收入对三类银行都是重要的收入来源,银行规模越小越依赖于存款帐户服务收入。三是交易帐户盈亏取决于银行的规模,大型商业银行完全垄断了规模极其巨大的各类现金工具与表外衍生合约交易市场。四是混业经营给三类商业银行都带来了增加非利息收入的机会。但是,不同规模的银行介入的方式不同。规模越大的银行在投资银行与资产证券化业务上的优势越明显。三类银行都从资产服务业务中获益匪浅。三类银行的保险业务收入都呈现增长的态势。五是以各种传统的运营服务性收费为主的其他服务收入对三类商业银行而言都是非利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也可以看出美国商业银行总体上能够明确与规模相适应的定位。并且,注重在与规模相适应的业务上建立能力。小型商业银行主要依靠传统银行服务与产品销售获取非利息收入,大型银行则凭借深度介入货币与资本市场主导了新兴业务的非利息收入。

三、非利息收入的综合影响

过去20年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不仅使得非利息收入在商业银行净营业收入中比重越来越高,而且使得非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的综合影响越来越大。美国商业银行业与学术界都在关注非利息收入能否使商业银行稳定收入和增加利润并降低风险。

一是非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首先是非利息收入能否减少商业银行收入的波动性。以1984年~2001年美国商业银行业的数据为样本,结果显示非利息收入比净利息收入的波动性更大。分析显示非利息收入波动性大的原因在于交易帐户盈亏的波动性极大,而托管收入有助于减少收入的波动性。此外,与支付相关的非利患收入也有助于减少收入的波动性。而与支付相关的非利息收入与存款帐户有高度的关联性。其次是非利息收入对ROE(股本收益率)的影响。尽管近20年来美国商业银行业非利息收入持续增长,但是数据显示期间股本收益率并无明显增加。股本收益率与净利差之间的相关性并未削弱。近年来无论行业还是个体银行非利息增长率与净利息收入增长率间的相关性趋强。

二是非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

非利息收入减少了对资本的需要。由于信托服务、共同基金销售、现金管理需要很少或不需要监管资本。结果是收费活动允许商业银行比贷款使用更大程度的财务杠杆。以1989年~2001年美国4712家商业银行的数据为样本的回归分析显示,平均来看边际非利息收入的增加会导致差的风险回报(SharpeRatio股本收益率的标准差)。非利息收入占比高的银行单位风险的利润低。非利息收入中交易帐户盈亏对风险回报的负面作用最大。

三是非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影响。以1993年-2003年1281个银行为样本,将银行的经营战略分为传统银行、多元化银行、支付交易服务、批发银行、社区银行等类型,分析显示专注于非利息收入未必有更好的股本收益率与风险回报及成长性。业界的实践与理论界的研究都显示,要想适应变化的经营环境,管理得当的银行趋向于将集中注意力在与定位相适应的重点非利息收入,以平衡收益性、风险性与成长性。例如,尽管大型商业银行在贷款及服务与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上有规模经济性。但是,这些产品本质上的日用品化,以及销售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了较低的单位利差收入。因而,以非常低的单位运营成本,来获取大量的非利息收入就至关重要。而在区域市场上经营的小型银行,如能建立与存贷款者的紧密关系。通过面对面接触来为贷款客户增加价值,可获得高的单位利差收入。而存款帐户服务、支付服务等传统非利息收入可弥补较高的单位运营成本。然而,还有不少的小型商业银行仍在努力使非利息收入在净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超过20%。

四、非利息收入的未来发展

过去20年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使美国商业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从银行市场扩展到金融市场。尽管资金与表外衍生市场的容量在稳步地扩大.保险与基金市场的空间在逐步增大。但是,商业银行顺应金融市场发展潮流,主动将贷款活动注入金融市场是使非利息收入在营业净收入中比例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与动力。放松监管与技术进步推动了行业集中,大型商业银行更加垄断了行业的非利息收入,更加主导了行业非利息收入的统计指标。

2000年以来,尽管一些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在净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在继续增加。例如,专注于证券托管的BankofNewYork的非利息收入在净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59.7%增加到2005年的68.9%。但是,美国商业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在净营业收入中占比变化进入了一个平稳期。而且,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的增加呈现出共生共存的现象。因而,对于大部分盈利银行。利息收入仍然是核心。这种态势未来是否会有变化以及如何变化值得国内外商业银行业与学术界关注与研究。

过去20年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发展变化为国内商业银行业提供了阶段性的目标与发展路径参考。基于笔者的研究与实践,结合当前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阶段,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应将中间业务收入占净营业收入的25%作为阶段性目标。原因在于:存款帐户收入还处在初级阶段,托管业务也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是,支付结算及其他服务收入已处在成长期。此外.外汇管制下的汇率机制改革以及利率市场化提供了最大的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机遇,国内银行交易帐户盈亏的贡献应能超过美国同行,而且外汇业务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内银行之间中间业务收入的差异。其他金融市场带来的收入将是未来的增长潜力。区域性的城市商业银行应将中间业务收入占净营业收入的15%作为阶段性目标。原因在于:支付结算收入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存款帐户服务收费与销售基金和保险等产品尚处在起步阶段,会成为未来的收入增长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