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管理

摘要:间接融资带给人们的惯性思维是将国民剩余部分储存到银行,从而带来了中国长期持久的高储蓄率,大量的资金汇集到银行,在大量后续资金来源充足的前提下,资金运用不讲效益、不计成本、不担风险、以行政管理为主,大量的资金配置于无效的生产经营中,造成银行业长期以来的不良资产的堆积。通过宏观和微观层面对我过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现象作出原因分析。阐述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风险累积;经营模式

长期以来,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所需的资金基本上是依托于银行业的贷款,银行业的贷款占整个社会融资的90%以上。除了银行业的融资外,其他融资渠道非常狭窄。尽管改革进行了近三十年,但目前直接融资的渠道还是相当有限。间接融资带给人们的惯性思维是将国民剩余部分储存到银行,从而带来了中国长期持久的高储蓄率,大量的资金汇集到银行,在大量后续资金来源充足的前提下,资金运用不讲效益、不计成本、不担风险、以行政管理为主,大量的资金配置于无效的生产经营中,造成银行业长期以来的不良资产的堆积。

一、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现象分析

(一)宏观层面

1.广义货币供应量与狭义货币供应量持续背离。2005,M2连续数月超过预期15%的增长率,M2与M1增速从年初3.3%增长到年末的5.8%。2006年8月末,M2余额为3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7.6%,增速比上年多2.94个百分点。M1余额为11.48万亿元,增速比上年低1.8个百分点。2008年3月末,M2余额为42.31万亿元,同比增长16.29%,增幅比上年末低0.45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1.19个百分点;M1余额为15.09万亿元,同比增长18.25%,增幅比上年末低2.80个百分点。

2.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2005年3月以来,整个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其中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从最高位的2.18%下降到最低位1.11%左右;年末质押式国债回购七天品种加权平均利率仅为1.56%,比年初的1.84%下降了28个基点,受此影响,货币市场收益率曲线呈现回落态势。当前银行间市场一年期国债和中央银行票据的收益率徘徊在1.32%和1.42%左右,两年期金融债发行利率也跌至2.0%以下,均低于一年期2.25%的银行存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出现了倒挂现象。

(二)微观方面

1.商业银行存差持续扩大。自2004年国家实行新一轮宏观调控以来,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增速逐渐低于存款余额增速。而且两者差距逐渐扩大,出现明显背离。随着贷款余额增速的不断放缓,金融机构的存差持续扩大,贷存比大幅下降。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数据统计,2006年8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23903.0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18843.14亿元。存贷差超过10万亿元,存贷差比2000年末和上期分别增长了330%和20.3%。截至2006年8月末,存量的贷存比为67.6%,新增量的贷存比为65.8%。这就意味着,2006年,商业银行每吸收100元存款,大约有66元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近一半的资金留在金融体系进行体内循环。

2.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由2000年末的4000亿元增长到2004年末的1.26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2.9%。2005年3月17日,中央银行虽然下调超额准备金率0.63个百分点,但金融机构上存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依然是只升不降,到9月末达1.26万亿元。截至2006年7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达2.7%。银行作为未来金融市场的主导者以及盈利单位必然面临资金运用的压力。

(三)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低收益的流动性资产增速加快,银行盈利能力受到影响。银行存贷差的持续扩大以及超额准备金率不断攀升,影响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尽管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资产多元化,但是目前中国银行业的资产尚未实现多元化。因此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问题是: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低收益的流动性资产对高收益的贷款资产的替代,说明商业银行贷款过程受阻。

2.银行投资债券等长久期产品积累大量风险。超额流动性大部分集聚在国内商业银行的体系中,从而导致银行间资金融通的货币市场利率的不断下探,并且拉动债券收益率曲线整体下移。目前国内银行在贷款之外,债券投资是富裕资金使用的重要渠道;而2005年流动性增速加快后,银行间债券收益率也不断下移,客观上使得银行不断滚动投资的长期债券积累了大量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3.高利润企业囤积大量资金,资产价值不断重估催生泡沫。流动性过剩也导致投资的结构失衡问题。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中仍然出现:大企业资金过剩、中小企业资金不足;东部发达地区资金过剩、中西部亟待发展的地区资金不足;热门行业重复投资、需要更新换代的行业发展不足的问题,证明了并不是总体的流动性过剩。少数被资本追逐的高利润行业“囤积”了大量的资金,其资产价格被不断重估,从而带动相关资源的价格一路攀升,例如房地产、资本市场等,并会带来相应的泡沫。

二、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从宏观角度分析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

1.储蓄率偏高。截至2007年12月,中国储蓄率已经达到46%,而全世界平均储蓄率不到20%。偏高的储蓄率正是导致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大部分居民在面对高额教育费用和住房费用时,微薄的收入会增加他们对为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致使人们不敢增加消费。

2.外汇占款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大量资金内流,造成国际收支账户的双顺差和外汇储备的较大幅增长。截至2006年6月,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9411.1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01.45亿美元,在强制性结集汇制度下,随着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以及外商之际投资的持续增加,加之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所进行的各种套利行为,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也随之快速增加。

3.资本市场形成机制不完善。商业银行过剩的流动性不断压低银行向市场的利率,目前已出现了银行向市场利率与存款利率倒挂钩的现象。金融管理层已经着手为商业银行过剩的流动性寻找出路,如果央行加大了发行央行票据回笼货币的力度,允许商业银行合资建设基金管理公司等。然而,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形成机制不完善,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导致资本市场形成的资本质量不高,真正可供投资的有效资本不多,从而使资金持续向银行系统集聚。

(二)从微观视角分析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

1.工业企业整体效益下滑引致信贷萎缩。由于前几年GDP及工业利润的高速增长,特别是部分行业的高投资和重复建设,刺激2005年工业投资过度扩张,部分工业产能出现过剩,导致工业利润增长整体出现大幅下滑,且工业企业亏损总额增长不断加速。企业效益下滑,亏损面扩大,将直接减少对银行的信贷需求规模。

2.直接融资工具发展对银行信贷的代替。2005年央行开始大力推动企业短期融资券业务,当年发行规模累计就已突破1000亿元,由于包括发行成本再内的一年期短期融资券的融资成本最多在3%左右,远远低于同期的贷款利率,这比银行贷款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因此对普通贷款的替代作用十分明显。而且近三年来,央行发行5000亿元的短期融资券,鼓励发行公司债券等多元化直接融资工具,这对银行信贷需求尤其是大型优质客户信贷需求的冲击是很大的。三、商业银行针对流动性过剩应采取的措施

1.流动性垄断的情况将更为集中,中小机构应该防范流动性风险。自2005年开始,央行为了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效、稳定经济增长,进行了紧缩的货币政策、连续性回收流动性的一系列措施;以股份制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超额备付由于原本基数较小已经大大减弱,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庞大的存款基数,仍具备一定的抗流动性风险能力。资金垄断一面倒的情况将更加集中。在资金垄断的前提下,资金市场的利率和流动性容易被少部分机构掌握。中小机构应该建立起相应的流动性应急方案以及储备一定的流动性资产,防止在流动性突变时出现“有价无市”的情况。

2.管理流动性部门需根据市场和自身投融资计划综合管理。目前国内银行管理流动性的部门一般为总行机构的计划财务部门以及资产负债部门,经过汇集分支机构的存贷款计划以及日常资金用度情况以后,将全行剩余头寸或者短缺头寸的需求以拆借、回购、买卖央票及短期债券、短期商业票据、本外币掉期等手段在银行间市场进行平补。计划财务部门主要着眼点是全行资产负债的时点结构平衡以及在一个阶段内与全行存贷款以及其他投资、融资等变动的趋势配合进行资金摆布。

3.建立系统的流动性管理指标和预紧体系。虽然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在未来短时间内暂时不会改变,但是随着汇改的完成,央行将会逐渐获得价格调控的主导权;资本市场、国际市场的变动,均可能会对加剧商业银行头寸的波动,对于流动性管理造成压力。这就需要银行深入了解发行模式的真实影响、长期短期效应,形成具体的跟踪制度,预测头寸变动情况,才能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流动性管理指标。

4.多元化发展业务,分散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应该不断通过制度创新来促进资产结构的多元化以及盈利的抗风险能力。首先,建立拓展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减少自身直接投资的风险。目前中国银行贷款占总资产比重虽然不断降低,但是对于国外大银行贷款一般都在40%左右,大部分来自无风险的理财产品、资产证券化等渠道,真正做到了作为社会资金融通和中转的媒介的职能。其次,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增加面向个人及中小企业的贷款种类,增加银行资产的多元性。再次,通过公开和定向发行银行不同期限的债券等方式,改变目前银行负债基本来源于存款的单一结构,增强资产负债的期限利率匹配度。

参考文献:

[1]倪庆东.商业银行发展趋势[J].金融教学研究,2007,(1):12-16.

[2]谢沛善.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冲击及调适[J].广西金融研究,2006,(1).

[3]方阳娥,张慕濒.理论有效性与实施有效性[G]//西方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述评.经济评论,2006,(1).

[4]巴曙松.流动性过剩加剧结构失衡[N].中国证券报,2006,(5).

[5]李刚.制度变革下的银行流动性过剩[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