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业务经营地域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国内商业银行面临新的竞争压力。外资银行与国内商业银行展开竞争的焦点将主要集中在中间业务。我国商业银行应及时转变观念,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当前乃至今后改善经营结构,提高盈利水平,增强竞争力的主攻方向。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7)12-0134-03
[作者简介]陈立平,农行吉安市分行行长、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边涛,农行吉安市分行办公室主任、经济师,会计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周磊,农行吉安市分行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江西吉安343000)
中间业务作为是商业银行三大支柱业务之一,日益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创利的重要来源和经营转型的重点。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品种较少,占全行经营收入的比重仍然较低。国内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战略意义,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促进中间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一、加快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战略意义
中间业务是社会经济和信用关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一般认为,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资财的业务。在国外,又因中间业务主要是靠提供金融服务收取手续费为主,故又称其为“服务收费业务”。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于2001年6月21日出台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了中间业务的概念,即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总之,中间业务是银行在办理资产负债业务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作为一种资产负债之外的,或占用银行资产较少的业务,它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一般不直接反映出来。中间业务与传统业务相比,具有风险小、成本低、业务量大、收益稳定、派生性强、附加值高等特点。
中间业务种类繁多,传统的中间业务包括汇兑结算、票据承兑、收付、代客理财、信托租赁及国际业务中的信用证、代客买卖外汇等。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变化,银行的中间业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新兴业务层出不穷。如,信用卡业务、电子转账系统、担保承诺、融通、债务互换、信息咨询等业务。特别是近年来,银行业为了规避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出现了一大批新的金融衍生业务。
对商业银行来说,发展中间业务的战略意义在于:
(一)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加快经营转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民众投资、理财意识的增强,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拓宽,金融脱媒已成趋势。随着国家金融监管的加强,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程度的提高,金融业竞争的加剧,使银行存贷款利差缩小,传统业务的风险增大,收益减少。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内商业银行在经营结构上由传统的存贷业务结构向资本节约型的综合金融服务转变,努力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占比,实现客户的多样化和收益来源的多样化。
(二)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中间业务不但把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从传统的资产负责业务扩展到了表外业务,而且把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从信用业务扩展到了各类非信用业务。在传统的经营领域竞争激烈并日趋饱和的情况下,中间业务为商业银行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和利润增长点。当前,国内外商业银行已通过不同的途径跻身资本市场业务,在我国目前分业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开展的一系列与资本市场业务有关的中间业务,可以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中间业务手续费稳定,是银行可靠的收入来源,其中有些中间业务的手续费收入相当可观。
(三)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公众形象。中间业务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充分反映了在迅速变化的社会中,企业和个人对银行多样化的服务要求。由于中间业务种类繁多,联系面广,服务性强,有利于商业银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一些中间业务或许业务量不大、盈利性不强,但体现了银行的社会责任,说明银行不是单纯强调其盈利目的。各商业银行通过开办不同的中间业务,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形成各具特色的经营个性,树立良好的负责任的社会形象,会给银行带来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有利于分散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中间业务是接受客户委托,以中介人身份进行的业务,其风险主要应由委托人来承担,是一种安全性较好的业务。同时,众多的中间业务品种能够分散部分投资的风险,起到“不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作用。因此,无论是中间业务自身的安全性也好,还是其分散投资的风险也好,中间业务分散银行经营风险的作用十分显著。
(五)有利于促进传统业务的发展。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个人文化素质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无论是个人客户,还是企业客户,都希望通过银行提供的各类服务,为其带来方便快捷的服务、更高的利润、防范和化解其经营风险。一家银行如果不适应客户的要求,不能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客户就会转向其他能提供全面服务的金融机构。相反,一家银行为客户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越多,就越有利于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客户对这家银行的依赖性也就越大。
二、中间业务发展的国际比较
(一)发展背景比较。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兴起,源自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在此之前,尤其是二战以后,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金融业实施严厉的分业管理,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极为有限。70年代以后,在新技术革命、资本市场自由化及金融改革等因素的推动下,各国放松了金融管制,使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银行业,导致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缩小,金融风险不断增大。为弥补利差缩小造成的利润损失,规避和降低风险,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西方商业银行把业务经营的重点转向了既能带来收益,又对资本无要求的中间业务。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加快,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更趋于多样化、自由化、全能化。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是随着参与国际金融业的深度和广度的加大,以及与各国银行业进行业务交流的不断扩大而逐步推进的。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正面临着和国外商业银行70年代相类似的问题,急需发展中间业务。我国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尤其是我国在2001年6月实施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业务内容比较。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内容种类繁多,涉足面广。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按其有无风险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为商业银行从事的无风险的所有中介服务业务,即传统中间业务。这类业务银行不提供资金,只提供服务;不承担资金损失,只收取手续费,如结算、信用卡、、信托和咨询评估等。另一大类为有风险的金融新业务,即狭义的表外业务。具体包括:担保性中间业务,如负债的普通担保、各类信用证、银行承兑担保、有追索权的债权转让、对附属机构的融资支持等;承诺性中间业务,主要有发行商业票据、信用额度、透支便利、回购协议、票据发行便利、承销证券等;金融衍生工具,有货币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合约、外汇及各种证券指数等。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虽改革开放以来有所发展,但在业务品种上,仅仅限于结算、收费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且大部分属于操作简单,技术含量较低,筹资功能较强的品种,如代收代付、审价估价、评估查账等等。而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个人财务顾问、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技术含量高,为市场提供智力服务的中间业务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三)业务发达程度比较。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对象,涉及社会各阶层和各领域,服务范围包罗万象,向客户提供几乎是有求必应的服务;中间业务规模发展迅速,并远远超过传统业务规模;中间业务收入份额愈来愈大,有的甚至取代传统利息收入。据资料统计,西方商业银行在1980年至1990年的10年间,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迅速扩大,1997年美洲银行的比重达44%,花旗银行的比重达51.8%,大通银行的比重达52.7%,英国巴克莱银行中间业务的利润可弥补全部业务支出的73%。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银行的利润中,中间业务收入占到2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5%以上。我国香港名列前几位的大银行中间业务多为其主要收入来源,一些银行高达80%的收入来自中间业务。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总体发展水平低、效益差,中间业务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不超过10%。
(四)服务技术与设施比较。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仅规模大,而且中间业务的服务技术、服务设施的科技化程度都较高。以美洲银行和大通银行为例,美洲银行支付网络发达,有45万个间接自动转账账户,具有多种账户服务,其设置的超级账户既方便、灵活,又便于管理,1998年存款账户服务费和其它服务费收入达32亿美元;大通银行凭借其强大的支付系统和市场推销能力在银行卡方面获得了巨额的服务费收入。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服务技术与设施相对落后,科技化程度低,表现在缺乏高效、快捷的结算支付系统,缺乏健全、科学的核算体系,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讯网络、计算机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经营理念的偏差。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将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作为经营的重心,虽然也办理中间业务,但认为那是“副业”,办理的目的只为资产负债业务服务,而不是为增加收入。如,我国商业银行一般以代收代付为切入点开办中间业务,但是收付不以收取手续费为目的,而主要是争揽低成本的活期存款,既制约了中间业务的有序、健康发展,客户也得不到良好的服务。
(二)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有关中间业务的管理和会计制度不健全,且大多数中间业务品种层次较低,导致各家银行都可以开办,并且通过争揽存款获得的间接收益比较大,于是各银行纷纷降低收费标准抢占市场,展开恶性竞争。从监管的角度分析,由于中间业务属于新兴业务,有关收费等相关的管理规定跟进不及时,商业银行缺乏明确的收费依据,导致各商业银行为争夺中间业务而不收费或少收费。
(三)产品与需求错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局限在结算性服务和管理性服务上,低层较次,产品单一,缺乏规模,不成系列。而担保、承诺等表外业务,开展得较少或基本没有。由于相关软件开发、部门内部协调等多种障碍,也没有很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四)机制落后和缺乏人才。一方面,银行自身的动力约束机制严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差,缺乏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自主经营面临制度障碍;另一方面,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比较短缺,使得对人才要求较高的中间业务的开展受到极大阻碍。
四、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主要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应适应未来竞争的需要,加快同国际银行业接轨的步伐,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以传统业务为依托,以中间业务为主攻方向,实现收入结构的多元化。
(一)确立发展中间业务战略观念。要从战略高度,把中间业务作为银行的一项主要业务高度重视,要像抓存款、贷款一样来抓好。现阶段,尽管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我国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一定要转变观念,加快经营战略转型,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
(二)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一是加强对中间业务发展的组织领导。各级商业银行均要成立中间业务发展与管理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中间业务的政策措施,协调各种关系,管理、监督中间业务的营运操作,形成整体合力。二是构建中间业务的基础体系。基于当前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松散、自发性强的现实,各商业银行应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步骤和措施,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办法,以便规范运行。三是将中间业务纳入整个考核指标体系,明确中间业务量、中间业务收入及发展速度等年度量化指标,加大考核权重,体现政策的导向作用,形成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抓实的局面。
(三)搞好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产品开发要坚持市场有需求、银行有能力、业务有效益的原则。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经济主体和社会公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充分考虑自身在机构网络、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条件,选择那些适合市场需要、发展潜力较大、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的中间业务品种,集中力量抓好研究开发工作。同时要摆正银行在市场经济中的位置,努力改善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运用多种营销手段,培育和发展新的客户群体,实现中间业务的良性发展。
(四)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的关系。在业务发展战略上既要重视资产负债业务,更要重视中间业务,同时应该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二是劳动密集型业务与知识密集型业务的关系。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和效益不明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密集型业务发展相对不足。而无论是从发展潜力、规模效益,还是从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方面讲,商业银行应把发展中间业务的重点集中在知识密集型业务上,提高业务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使中间业务不断上档次、上水平。三是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关系。既应重视间接效益,更应该重视直接效益。
(五)加快电子化建设与人才培养。以电子通讯和计算机为中心内容的金融电子化是发展中间业务的技术依托,也是实现金融经营和业务处理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各商业银行应集中科技力量攻关,在实现区域性、系统性联网的基础上,建立全国性的信息共享通讯网络,形成完备的金融信息系统,为中间业务发展创造技术和信息条件。与此同时,要优化各种服务功能,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加强对金融衍生业务等中间业务的研究和人才培养,要通过岗位练兵、脱产培训、广纳贤才等方式,加强中间业务人员的培育,提高员工素质,注重和珍惜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六)切实防范各类风险。在开拓创新中间业务的同时,必须全面实行风险管理,防范经营风险。要坚持依法经营,注意合规性,严格执行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健全完善管理办法。重点防范信用担保类中间业务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咨询、类中间业务可能产生的信誉、法律风险,衍生类中间业务可能产生的交易风险。
参考文献:
[1]熊家学.中间业务——农业银行新的经营之路[J].农村金融研究,1998,(1).
[2]许世瑛,郭翠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国际比较[J].农村金融研究,2002,(7).
[3]尚福林,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