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城市商业银行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历史发展及特点
1.总体规模较小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其地域限制,其资产规模总体不大。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末):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有2家;资产规模在500亿元与1000亿元的有2家;资产规模在200亿元到500亿元之间的有14家;资产规模在100亿元到200亿元之间的有19家;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的有75家。其中,最大一家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仅为1934亿元;最小一家资产规模仅为9.11亿元(见图1)。
由此可见,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绝大部分资产规模都在200亿元以下,其中,又有近七成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所以说,城市商业银行基本上属于中小银行的范畴。
2.发展程度多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
2004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经营绩效好的城市商业银行主要集中于那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其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充裕,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消极影响较小;中小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且盈利能力强,城市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意愿强;居民人均收入高,信用文化发达;地方政府对私有产权的保护意识较高;等等。经济发展是金融的土壤,而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地处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经济活跃,面对的是城市中最有价值的客户,这些优势为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根基。
3.市场定位不清
城市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商业银行表现出市场定位摇摆不定的现象。这突出表现在:很多城市商业银行热衷于跟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这里面有外部金融环境和市场条件的原因,更重要的还是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原因。公司治理不完善、业务手段单一、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制约着城市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
纵观我国银行业,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处境并不乐观。用较为悲观的眼光来看,前有四大国有银行的垄断及股份制银行的堵截,后有轰轰烈烈改革中的农信社作“追兵”,加上外资银行又在虎视眈眈,城商行可谓处境堪忧。而在越来越高的“走出去”的呼声中,城市商业银行目前都面临着一个最为迫切的问题——如何进行重新定位,到底应该“向上走还是向下走”?对此我认为,对于上海银行这样的“明星银行”,或许可以尝试打破地域限制,将触角伸向周边地区;而对于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来说,仍应该定位于服务本地经济,特别是服务于中小企业,争取“做精”而不是盲目“做大”。下面将就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和我国金融系统两个角度,分析城商行的适当定位。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与实践经验
1.城市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
城市商业银行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在经营上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是信息优势。金融业本质上是一个信息行业,所以,在一个竞争性的金融体系中,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事实上都是依据自己特有的信息优势而生存和发展的。而信息优势正是城市商业银行最独特的优势,是其它银行特别是国有独资银行望尘莫及的。由于中
小企业一般没有比较完整规范的财务指标,大银行通过显性指标往往很难掌握企业的真实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使中小企业在融资中一贯存在很大困难。而这种问题,正是城市商业银行独有的信息优势可以解决的。由于城市商业银行立足于本地,在信息上就更贴近当地的中小企业。对于地方商业银行来说,它们在信息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能够获得那些通常很难量化、检验和进行组织的职级传递的“软信息”,这些软信息是在银行与企业、所有者和地方社团多维的密切联系中累积起来的。地方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评估贷款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关系,并对之施以有效的管理。
其次,城市商业银行是一级法人制,管理结构简单,决策链短。这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又一优势,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仍以中小企业融资为例,企业资金周转不灵,要申请贷款,如果是大银行常常要经过多方面调查,再加上层层审批,就算最后能批准下来,复杂的程序和所耗费的时间恐怕早就让这些资金规模本就不大的中小企业难以支撑了。可是城市商业银行则不同,一方面,他们熟悉本地情况,了解借款企业,省去了方方面面的调查,另一方面,简单的管理结构也使得贷款申请无须经过层层审批,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决策,批准贷款申请,真正达到为中小企业“救急”的目的。例如,宁波市商业银行提出,公司业务从申请到决定一般在3-5个工作内完成,同行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宁波商行凭借着对本市企业的熟悉和精简的决策机构,真切地做到了这一点。
再次,城市商业银行规模较小,这有利于其灵活改变经营模式,开展业务创新,引进新思路,更加适应多变的市场。通俗点说,就是“船小好掉头”,如同小国家一样,往往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崛起和腾飞。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比较容易实现更为彻底的公司制改革,而改革的阻力和成本相对较小。由于机构简洁,利益关系相对简单,一旦城商行决定把自己作为一个企业来经营,引进市场化的经营模式,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常常可以全行总动员,迅速壮大起来,占领大片市场。另一方面,规模小可以使城市商业银行更有效地致力于业务创新,开发大量贴近当地客户需求的特色产品。这样一来,城市商业银行更能突出自身“服务本地经济”的地区和市场定位,创出特色品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真正成为受当地居民和企业欢迎的“家乡人民自己的银行”。
2.城市商业银行的成功案例
上面分析了城市商业银行在服务本地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个人业务方面的优势,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城市商业银行成功经营的例子。
锦州市商业银行,自1998年成立以来,转变经营观念,大力开展业务创新,积极开发贴近市民生活的中间业务,如为居民代交水电,煤气费用,设立免利息税的“教育储蓄”,树立起“家乡人民自己的银行”的品牌形象。到2001年底,锦州商行市场占有率超过当地的中国工商银行,达到三分之一还要多。在贷款业务上,借鉴国内外同行先进的资产风险管理方法,启用了分支机构资产综合风险度管理,实行全行贷款企业资信评级管理。在此基础上,大胆尝试了企业贷款发放前的法人代表谈话制度,企业法人个人财产参与抵押制度。执行这些制度对提高资产质量,降低资产风险,保证贷款的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使得锦州商行有能力更好地为当地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2003年,该行为本市18家骨干民营企业提供了1.8亿元资金贷款,2004年前10个月,又为当地民企增贷2亿元。近三年,锦州商行的贷款收息率、归行率逐年提高,去年贷款收息率和归行率均达100%,列全市金融系统首位。目前,该行经济效益居全市金融系统第一位,经营规模居第二位,成为锦州市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经济实力的一支金融新军。
兰州市商业银行,自1997年成立后,一直经营不力,到2000年元旦,已收到人民银行的“预警通知书”。随着新一任董事会上任,该行转变经营思路,在充分发挥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经营特色上下功夫,并将全行经营定位于“服务地方、服务中小、服务民营、服务市民”,建立与地方经济良性互动的机制,树立“市民银行”的品牌。在业务发展中,兰州市商行认为,作为中小银行,与地方中小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和沟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寻找和培育中小企业成为自己的基本客户群。在过去的3年多时间里,与兰州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合作,并向担保中心推荐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142笔,金额2.1亿元。2003年,兰州商行与国家开发银行就合作支持中小企业签订了9.5亿元的贷款协议,双方通过与政府、企业协商,会同工商、税务等部门共同推进中小企业贷款信用建设,建立中小企业约束与激励机制,此举在全国尚属首例。3年多来,在兰州市商业银行累计发放贷款中,有80%以上的贷款投向了中小企业和民营高科技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已经成为该行一个服务品牌和经营特色。而兰州市商业银行自身也走出了一条由“小”到“精”的发展之路,提前一年半时间实现了董事会确定的“一年减亏、两年持平、三年盈利”的经营目标。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但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立足本地,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这些成功的城市商行或者采取有效的贷款风险管理方法,或者致力于中小企业的信用建设,将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主要客户,在自身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大力支持了当地的民营经济。这些成功案例的原因正是把握了正确的市场定位,即不图“做大”,不与大银行争抢客户,而是充分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将业务“做强做精”,创出自己的品牌。3.城市商业银行的未来之路
这么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在本地崛起,那么,在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前夜,年轻的城市商业银行是否要冲出本地,走进不断争取跨地域、跨范围的扩张之中呢?尽管由于存在地域上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的许多业务开展受到局限,但是,这不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障碍。因为以城市商业银行现有的实力,实现跨区域扩张并非易事。对绝大多数城商行来说,在市场竞争已经十分激烈的背景下,要选择一个人口密度大、收入水平高、商务流量大、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进入一个全新的市场事实上是相当困难的。在本地,城商行也许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一旦离开这块根植的“土壤”,其地缘、人脉等各种优势将不复存在,如果再加上经营不当,甚至会拖累其当地本来的优势业务。
尽管银行业素有“大而不倒”的规律,但城市商业银行既不具有大银行的优势,又不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对象(如国有银行),它要做大规模,未必能随心如愿。所以,在现阶段,城市商业银行不应该急于做大,还是要立足本地,坚守自己的阵地,尤其要依托于当地中小企业,这才是城商行可行并且有效的发展之路。
三.城市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中的地位及国际比较
以上我们分析了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其独有的优势决定了它最适合的发展模式是“小而精”。下面,我们将从宏观角度,看看城市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以及它应该在经济中发挥什么作用,扮演何种角色。
1.中美银行体系的国际比较
>金融业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只有适应实体经济结构,满足经济发展真实需求的金融体系,其安排才是合理的。那么,就银行业来讲,我国银行体系的层次安排是否适应经济结构呢?我们不妨对中美的银行体系作一比较。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商业银行数量最多的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2年12月31日,在美国注册并在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投保的商业银行共有7887家,其中,总资产不足5亿美元的商业银行有7114家,占全美投保商业银行总数的90%还多。这7114家“小银行”的总资产合计为8274亿美元,占全美投保商业银行总资产(70752亿美元)的比例为11.69%。此外,没有向FDIC购买保险的州银行大约有500家左右。由此可见,美国的“大银行”只占极少数,而“小银行”则占绝大多数。这种金字塔式的银行规模结构,正好与美国的企业规模结构高度匹配,众多的小银行极大地满足了美国2500多万个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据统计,1999年,全美的商业银行发给小企业的贷款为2000亿左右,占小企业全部融资额的70%。
相比之下,我国的银行体系,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效率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国的银行体系发展至今,基本形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4,12,112格局。在这三个层次当中,最年轻,最薄弱的就是城市商业银行。而这一层次,却是唯一可以寄希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可以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主要源于我国银行体系的不合理,或者说银行体系中各层次的定位问题。业已进入世界500强的四大全资国有银行以及正在向全国性大银行目标迈进的十余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强调竞争成败的关键在于拥有优质大客户的多少,因此,它们将主要精力都集中于大企业身上,对中小企业设置较高的融资准入门槛。事实上,四大国有银行和12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若按美国的银行规模标准来衡量,它们目前的总资产规模全都达到了美国大银行的标准。既然是全国性大银行,它们自然以重点服务于大企业为己任,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这却使我国的中小企业陷入了“融资难”的无奈境地。由此可以断定:在我国银行融资体系中,我们缺少的不是大银行,而是众多的中小银行,而且这些中小银行的使命应该就是为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配套的融资服务和相关金融服务的。否则,我们的银行融资体系就是不健全、不完善的。这里的“中小银行”,我认为目前就是城市商业银行。我国经济中客观需要小银行的存在和作用,故此,城市商业银行应当担负起这一责任,以其小规模所带来的诸多优势来切实为中小企业服务,而不是走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老路,盲目搞扩张。
2.民族银行业内部分工中的城市商业银行
离2006年只有不足十个月的时间,面对众多实力强大,经验丰富的外资银行涌入,中国银行业应该如何应对?我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细化民族银行业的分工,争取占领各个市场,避免给外资银行留下空白。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银行业主要是由专业银行构成的,虽然这种模式是一种落后的、效率低下的结构模式,但是,我们从中也可以汲取到这种模式的优势经验——即市场的细分和不同主体的任务明确分工所带来的总体经营成本的最小化。目前,我国银行业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竞争的“同质化”,即都寻求规模的扩张,认同“以大为美”。面临外部的竞争压力,国内银行应该将市场进行细分,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做强做大。当然,这里的“大”不是指规模扩张,而是指应该在自身的特色领域内把业务做大。银行之间应该迅速填补市场空白,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业务领域或范围,做成某个领域的强手,而不要大而全。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其优势领域就是中小企业融资,这也是我国银行业和经济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中小银行,在银行业的分工中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立足本地,争取做到“小而精”。“小”不是弱点,而是优势,这正是我国银行体系中最缺少也最需要的层次。目前,国有银行基本上形成了网络广泛、与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关系良好的竞争优势;股份制商业银行则形成了科技领先、产品创新能力强的后发竞争优势;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市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缺乏,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充分发挥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的特色,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也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分工,使民族银行业在资源配置中有更高的效率,以应对金融业全面开放带来的挑战。
3.市场化改革初期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引导
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远远不够,在市场化改革初期,可能存在市场竞争失灵的情况。政府可以在银行业的内部分工中起引导作用。银行对客户的选择包括两方面:对优质贷款户和存款户的选择。在合理的制度安排下,银行间的适度竞争将会最小化交易和生产成本。而市场上优质客户毕竟所占比例较小,普通客户群体是银行业务开展的基础,这类客户群体基本是由中小存贷户组成,但银行对它们开展业务一般成本较高、风险较大,就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优质客户争夺上的倾向,导致社会存款资源利用率不足,中小企业得不到贷款现象的出现,而银行的服务主要面向在资金流量充沛的大企业,这是竞争导致市场失灵的一个典型。
曾有统计表明,中小企业是最难申请到贷款,却是最依赖于银行融资的一群。有人建议我国开设中小企业融资的二板市场,但现在我国既没有形成一定数量和规模的高新技术小企业,也没有大批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家,二板市场的开设条件远未成熟。故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还是应当从银行业入手。目前政府在这方面可以对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引导,采取一系列政策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可以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限制其盲目扩张做大。我认为,在现阶段,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的地域限制从某种程度来说就起到了这种作用。地域限制使得城商行必须立足本地,在小范围内寻求发展之路。而其在服务大企业、大项目上并无太多优势,最多是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关系或较低的资金价格取胜,这对其一般是意义不大的,所以自然会依赖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开发这一市场。这就达到了政府引导银行业合理分工的目的。当然,在我国银行业市场化程度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政府就可以逐步放开限制,更多地充当“守夜人”的角色。
以上分析了宏观经济对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定位的客观要求,加上前面分析过的城商行的自身优势,共同说明,城市商业银行想要更好地发展,提高竞争力,同时真正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踏实地将自己定位于本地,并切实服务中小企业,服务民营经济,这是城市商业银行最现实的出路,也是最有机会获得发展的出路。事实上,城市商业银行的问题很多,比如说产权问题,还有历史遗留的高额不良资产,都是等待进一步消化和解决的。城市商业银行实力的增强,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绝对是个极大的促进,中小企业融资一向是个很大的问题,而我国中小企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已达63%,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已达74%,无疑是宏观经济的增长点。故此,建立与中
小企业相配套的中小银行体系,城市商业银行责无旁贷。现阶段,城市商业银行无论从自身实力讲,还是从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讲,都不宜盲目做大,而应该认清自身的正确定位,以民营经济为根基,求得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登新:《中美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差异比较研究》,“经济学家”网站,2005.1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研究》课题组:《城市商业银行抽样调查的一些重要结论》,《金融时报》,2005.2
(3)黄福宁:《民族银行业发展之路》,“经济学家”网站,2005.2
(4)李泽祥:《银行业开放——银行业改革和竞争》,“经济学家”网站,2004.11
(5)苏培科:《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别再沿袭国有银行的劣根性》,《中国经济时报》,2005.1
(6)于楠,张文斌:《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与政策取向》,《四川金融》,2005.1
(7)张吉光:《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十大发展特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5.2
(8)朱小慧:《加速发展与完善地方性商业银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9
摘要:城市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着“第二次选择”,即是否扩张规模的问题。无论从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优势来说,还是从宏观经济对城商行在银行体系中应有作用的要求来说,城市商业银行在现阶段都不宜急于做大,而应该立足本地,切实服务中小企业,这才是其符合自身特点的正确定位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信息优势,中小企业,规模,银行业内部分工,宏观经济
城市商业银行,一直被称为四大国有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后的“第三梯队”,因其规模小,而且在经营上有严格的地域限制,长期以来未受太大关注。然而,随着2006年的临近,外资银行即将进入中国,而经过几年发展逐渐成熟壮大的城市商业银行,也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酝酿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这中间,呼声最高的莫过于打破地域限制,做大银行规模,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合并和重组。
2004年8月,浙江商业银行吸收民营资本重组成“浙商银行”,刚一成立就被认为是担负起了“收编各地区域性城市商业银行”的重任,杭州,宁波等八家城市商业银行商定展开实质性的合作计划。9月,上海银行也透露,其正在积极筹备跨区域发展,一旦获得批准,即可突破关键的一步。而安徽省内的6家城市商业银行,也传出了打算由合肥城商行牵头,在重组基础上合并为一家业务覆盖全省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意图。同年8月,东北地区15家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联盟正式提出,不久之后,辽宁省政府批准由沈阳商业银行牵头组建“东北振兴银行”,已上报国家有关部门,一家地跨东北三省的地方性银行呼之欲出。
如此多的城市商业银行都跃跃欲试,准备投入到“做大”的洪流之中,而这之中究竟有多少出于理性的思考,有多少是盲目之举?城市商业银行究竟该如何定位自己?它们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又应当发挥何种作用?本文将从城市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出发,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分析城市商业银行的自身优势及适当的市场定位,并对其发展方向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