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居民高储蓄现象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居民高储蓄现象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居民高储蓄现象管理

一、从高储蓄看收入水平

2001年,我国GDP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98年增长近2倍,年均增长9.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2002年,GDP总值超过10万亿元,达到102,398亿元,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04年,我国人均GDP为10,561元。随着我国广大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日常消费开支所占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为39.2%,农村居民为49.1%,而2004年,这一系数分别下降为37.7%和47.2%。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广大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基本的来源保证。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认为,如果其他情况保持不变,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平均消费倾向趋于下降,而平均储蓄倾向则趋于上升。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平均储蓄倾向、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与该理论是相一致的。这说明,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储蓄不断上升是合理的经济现象

二、从高储蓄看消费信贷

199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消费信贷业务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信贷业务主要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助学贷款、汽车消费信贷、个人住房装修贷款和旅游贷款。开展消费信贷的初衷是推动个人消费,降低存款余额,以扩大内需,进而拉动经济增长。这一政策已经实施8年多,从目前我国消费信贷的开展情况来看,其实际的效果并没有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处于一种短缺状态。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广大居民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并且成为一种为人们所称道的美德。广大居民投资意识不强,再加上投资工具短缺,有钱存银行成为广大居民的习惯性做法,多年来我国都是储蓄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在传统的“量入为出”“将今天的钱留到明天使用”“永远买你能够买得起的东西”等节俭观念的影响下,大多数居民的储蓄只是一种个人积累行为,存款利率的高低影响甚微。

消费信贷是一种信用消费,它是由金融机构向居民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消费品或其他个人费用的贷款,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信用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消费信贷所倡导的消费理念———“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与传统的消费理念是相悖的,对大多数居民来说,要接受这种全新的观念仍需要假以时日。除了消费观念的影响,广大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也是消费的决定性因素,而目前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总体偏低,承载信贷消费的能力十分有限。再者,从供贷银行来看,商业银行是信贷消费的供应者,由于考虑到诸如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收益性等,消费信贷申请往往手续繁杂、程序多、条件要求高,使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信贷的推广。很明显,由于我国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以及来自供贷银行的制约因素等,使得消费信贷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全面地展开,消费信贷的发展还需要多方面的长期努力。

三、从高储蓄看社会保障体系

对于多数的居民而言,预期收入(主要是工资收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伴随着我国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改革措施的实行,广大居民的预期支出却呈现递增的趋势。为了应对这种远期支出,广大居民只能抑制自己现时的消费需求,除了最基本的和必要的开支以外,尽量节约,以为今后的生活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储蓄成为广大居民积累未来消费支出的首选方式,也就成为当前我国居民的一种合理行为。由于目前广大居民进行储蓄的主导动机并不是追求货币增值,而是一种预防性的积累行为(如:养老、子女的教育开支、防病防灾等),因而具有一定的刚性。利息收入也只是被作为一种额外的收益。虽然利率一降再降,同时加征利息税,但由于未能从根本上迎合现时广大居民的储蓄动机,储蓄存款一再增加就成为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

基于以上分析,目前我国居民的储蓄行为是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备条件下的一种必需的行为。现在不储蓄,未来就极有可能面临生活上的风险。所以说,就业、住房、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将居民储蓄存款维持在一个较合理水平上的前提条件。通过建立和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有助于减少人们对未来支出不确定性的忧虑,从而有助于增加广大居民的现时消费,降低用于储蓄的比例,进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良好运行。

近年来,我国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保障范围涉及养老、医疗、失业、住房、工伤等项目,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保障功能,对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广大居民依然热衷于储蓄来看,他们对未来的忧虑并未因此而有较大的改观,仍然注重自身的积累,说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于社会需求而言还是不够的。因而,可以看出,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之日,才是储蓄存款余额下降之时。

四、从高储蓄看投资工具

(一)投资工具短缺

现在,我国居民可用其剩余的资金购买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金融产品。但实际上,真正迎合现阶段广大居民投资心理,并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投资工具并不多。目前可供普通投资者选择的投资工具主要是股票、债券和投资基金,而投资基金的最终投资对象仍然是股票和债券。广大居民投资股票的渠道是比较畅通的,但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发展时间短,再加上股市诸多非理性因素的存在,从而形成一个高风险低收益的市场。面对这样的市场,广大居民自然不会将其用于未来支出的储蓄投入股市,更多是保持一种观望和无奈的心态。而在债券市场,对广大普通居民而言,其主要的投资对象是政府债券,尤其国债,更是得到广大居民的青睐(如下表所示)。由于市场上投资工具的短缺,广大居民的选择余地十分狭小,未能转化为投资工具的资金只能存入银行。

由于投资工具的短缺,其最直接的后果是资金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矛盾:一方面,有大量的资金在寻找投资机会;另一方面,巨大的资金需求却得不到满足。具体到我国现在的情况而言,一方面有10多万亿元的存款余额,另一方面又有很多的企业和建设项目,因为缺乏资金而不能正常生产、建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资金供需之间的媒介———融资工具的短缺,导致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不能很好地实现对接。投资工具短缺所导致的另一个后果是,使得社会对资金的需求不得不依赖效率偏低的银行信贷机制。由于受贷款项目建设期限、流动性、风险性的制约,那些前景好但风险大、期限长的项目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相反,那些风险小、期限短的项目则容易获得贷款,但这些项目往往并不是综合效益最好的。另外,商业银行对贷款项目的资金投放所依据的贷款利率,是通过贷款前的调查和评估来确定的,由于对未来风险的担忧,商业银行对贷款项目收取一定的风险资金。这种做法虽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却不利于社会资源整体的合理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良好的投资工具不仅可以实现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合理对接,而且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投资工具创新

安全性是广大居民在选择投资时考虑的首要因素,而储蓄则是目前最安全的投资方式,自然容易得到广大居民的认可。鉴于日益增加的未来支出压力,面对险象环生的股票市场,想让广大居民将其“以备不时之需”的储蓄存款更多地投入股市是很难的。广大居民需要安全的投资工具,而目前我国却缺乏与储蓄和国债的安全特性类似的投资工具。

多年来,为了加快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大规模发行国债支持地方的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控制风险,以国家信用和国债代替地方政府信用和地方债券,从而造成我国债券市场以国债为主导(如上表所示),地方债券的规模非常有限的格局。这种局面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其积极作用,由于其发行规模有限等局限性,仍满足不了需求。

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为了迎合广大储蓄型投资者的投资心理,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加大我国债券市场中地方政府债券的比重。因为以地方政府为发行主体的债券具有仅次于中央政府信用的安全性,必然会得到广大居民的信任。以地方政府的信用为保证,只要承诺一定的收益就可以吸引大量的国内投资者。通过地方政府债券这一投资工具,既可降低地方政府公用事业投资的投资成本,又可为储蓄型投资者提供安全的投资工具,从而实现广大投资者既是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者又是项目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的“多重效应”。以此为基础,再适时地推出和推广其他金融产品,以满足广大投资者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投资需求。通过投资工具创新,扩大储蓄型投资者投资工具的选择范围,从而实现银行储蓄资金的合理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