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共执政环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研究和改善执政环境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执政理论需要着力研究的重大问题。为了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党必须科学认识、努力适应并积极改善执政环境。党要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营造繁荣稳定的经济环境;党要坚持“三个有机统一”,营造开放民主的政治环境;党要坚持对意识形态的领导,营造科学健康的文化环境;党要坚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党要把握国际政治的大局,营造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执政环境与执政能力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执政能力
执政是政党掌握和行使国家政治权力的行为。执政活动总是处在一定的执政环境之中。执政环境是由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社会和自然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种系统环境。研究和改善执政环境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执政理论需要着力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的历史与现实分析
(一)历史分析:从非执政党到执政党的演变
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属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非执政党。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贫穷的中国国情出发,变被动为主动,努力适应和改造环境,最终找到了革命的正确道路,赢得了政权。在这一时期,党在适应与改造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从1949年到现在,党从非执政党转变为执政党,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建国到1978年改革开放这一历史阶段,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党基本处于一个充满挑战压力的封闭半封闭国际大环境之中。当时中国正面临着战争的直接和间接威胁。直接威胁来自于周边战争,如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境战争等,间接威胁来自于国际冷战的大格局,随着中苏两党关系的恶化,来自北方的安全问题同样给中国以巨大压力。从国内环境来看,经济环境以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政治环境以中央高度集权为主要特征;文化环境以主流意识形态占绝对优势为主要特征;社会环境以简单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为主要特征。相对集中化和简单化是这一阶段党所处执政环境的总体特征。
相对于上述党的执政环境而言,当前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一重要论断,对党的执政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深刻变化作出了准确分析。
(二)现实分析:面临着全新的执政环境
从国际环境来看,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加,霸权主义呈现出新面目,恐怖主义危害上升,民族、宗教和领土等冲突时有发生。以经济全球化为先导,以高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为依托,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日趋频繁,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外部不稳定因素干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能性增强。苏东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丧失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挫折,西方敌对势力采用种种手段企图遏制、阻挠、干扰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世界局势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国内环境来看,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低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环境之中。经济方面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方面由高度集权、“无限型”政府向民主政治、“有限型”政府转变,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被重新理顺;文化方面多样化特点增强,人们的信仰、价值观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方面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受到很大冲击,社会阶层日趋分化,社会成员流动性空前提高;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收入分配方式等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复杂多元的执政环境给党在新条件下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执政环境对党执政活动的影响
执政环境的内容丰富多彩,从不同方面制约着执政党的执政活动,影响着执政效果。良好的执政环境,可以为执政党提供并创造丰富的执政资源,有利于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恶劣的执政环境,会加大执政的成本,不利于执政能力建设,甚至会威胁到执政地位。
(一)各种环境特别是民众环境的支持是党顺利执政的前提。政党是为实现所代表阶级(层)的利益力求取得和保持国家政权而进行活动的政治组织,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成为联系人民群众与国家政权的桥梁和纽带,是公民参政议政的工具。国家政权的主体是全体公民,作为“领导和掌握国家政权的政党”,必须征得全体公民的支持和赞同,才能通过对国家政权的掌控来实现其政治目的。
(二)执政环境是执政能力得以提高的基本源泉。党的执政能力的改善和提高,其中一个主要的途径就是汲取以往的执政经验和教训。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党执政55年的六个方面的主要经验是党执政后所取得的宝贵财富”。党只有在吸收执政环境为党提供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三)执政环境制约着执政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给党提出了完成现代化建设等三大历史任务,这决定了党的执政活动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执政的形式也是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党执政的方式就是党管一切的“一元化”领导方式,其主要特征就是高度集权,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执政的方式只能是依法治国。
(四)执政环境影响执政党的内部凝聚力。在执政党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较多的情况下,党员就会增加对其所属政党的认同感,就有利于执政党的内部团结;当执政党遭受非议较多的时候,党员对党的不信任度就会增高,这时候就容易诱发党思想上或组织上的分裂,弱化其执政能力。执政38年的日本自民党就是在不断分化的过程中逐渐丧失其执政地位的。
三、努力适应和营造良好的执政环境
一个政党若想提高执政能力,从而长期有效执政,必须正确认识与营造良好的执政环境,形成执政环境与执政能力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纷纷失去执政地位,重要原因就是未能正确应对执政环境的变化。所以说,科学认识执政环境是营造良好执政环境的基本条件,努力适应执政环境是营造良好执政环境的必要条件,积极改善执政环境是营造良好执政环境的外在动力。
(一)优化执政国际环境
1.必须坚持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奠定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
要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而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
2.必须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
要坚持用系统、全面、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国际事务,既要看到有利方面,也要看到不利方面;既要看到机遇,也要看到挑战。在复杂局势面前既要保持信心、坚定信念,更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
3.必须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增强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
我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要坚持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在维护国家利益的斗争中,既要态度坚决,又要讲究艺术和策略,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同时要积极利用国际政治与经济舞台,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4.必须有效防范和应对国际领域的各种风险,确保国家安全
对我国来说,当前最为突出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金融安全,另一个是能源安全。现代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金融市场发育水平和法律监管体系还不完善,投资效率较为低下。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金融领域的安全,积极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我国面临的能源安全形势趋于严峻:主要是石油战略储备量有限,石油进口量增大且进口渠道单一,抗风险能力弱。我国要站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积极推进能源多样化,加快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积极发展石油替代产品,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二)优化执政国内环境
1.优化国内经济环境
(1)要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不懈地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也反映出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新认识,因此,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必须贯彻实施“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3)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们党通过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整体上推动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这种变迁的进程在20世纪80年代后又与世界范围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高科技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愈益激烈这样一种国际大背景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当代中国共产党纷繁复杂的执政环境。既要充分认识市场经济的共同属性和一般规律,又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我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
(4)要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经济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但党领导经济工作又不能事无巨细一把抓,因此,进一步明确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正确处理各级党委与政府在经济工作中的相互关系,不断完善中央与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就成为把握党领导经济工作规律的重要内容。
2.优化国内政治环境
(1)党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弘扬主旋律,又要注重扩大社会包容性,提倡多样化。一个政党在代表本阶级取得执政地位之后,扩大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包容性就成为一项新的任务。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利益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扩大社会包容性,形成指导思想一元和精神生活多样的辩证统一与和谐共生的繁荣局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2)党要科学地处理党的运行体制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执政党的主导地位,要求科学界定党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职能与权限,以形成党政之间良性互动、有机统一的工作机制。
(3)党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中,努力建设新型民主的新中国。
3.优化国内社会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新社会阶层。这就要求我们党及时妥善处理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以保证社会结构有序变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断构建。
(1)要促进不同社会阶层利益格局的合理化。从根本上讲,我国当前社会各阶层关系衍生于利益矛盾,不同社会阶层有各自特殊的具体利益诉求。因此,我们党必须及时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政策选择和调整,在整体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又要兼顾、协调好现实各阶层的具体利益,以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均衡。
(2)要进一步确立法治在解决社会阶层矛盾中的主导地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法制途径、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整个社会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使党的政治领导功能以法制为桥梁,转变为执政行为,法制环境由此成为国家政治运作模式的枢纽性环节。要进一步加快相关立法进程,加强依法行政以构建法治政府,使社会不同阶层都能在利益上获得机会均等,在负担社会改革成本上公平合理,从而真正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3)要健全现代社会阶层分化机制,促进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建立起各阶层之间人员自由流动的机制和政策,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正常流动提供制度保证,有利于社会阶层的利益整合,有利于化解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要注重探索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规律,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提高整个社会的稳定度和有序性。
4.优化党内环境
党内腐败、党政关系不顺、党的社会认同感、党本身的凝聚力等问题,都在根本上影响到党的有效执政能力。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政党管理措施,来解决执政党主体本身存在的问题,以优化党内环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1)要完善党的决策机制。从理论上讲,每个共产党员对党内事务都有权发表意见,都有参与决策的权利,但从实际运行来看,最终直接决策的只能是党的代表人物。因此,如何使决策更科学更民主就成为重要的问题。要注重划分决策范围、明确决策权限、制定议事规则;要注重探索决策组织机构的设置、职能定位以及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注重把握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公示听证制度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要注重探索运用现代决策理论和科学方法,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信息支持系统。
(2)要建立高效的政策运行机制。在民主决策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政策执行难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制度建设,用完备的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3)要完善党的监督机制。要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就必须加强党内监督,设置防止党蜕化变质的屏障。一方面,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大力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党员的素质,增强免疫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发展党内民主并以此促进和带动人民民主,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以督促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在工作岗位上忠于职守,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作为执政党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还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这一切都要求全体共产党人必须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朱清清.世界政党大全[C].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