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政府信用作用提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社会和谐是我国政府施政的价值目标,政府信用直接关系着政府的合法性,是实现政权稳定、政治民主,促进和谐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政府信用还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是促进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建设物质文明,实现人民生活相对安康的重要支撑。政府信用也是塑造信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促进和谐社会文化发展和推动资源合理利用,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环境和谐的保障力量。应从树立善治的理念,加强行政文化建设,增强政府信用意识;合理定位政府角色,推动政府自觉和政府再造,提高政府信用能力;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强化政府的信用行为三方面切实提升政府信用。
关键词:政府信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
Abstract:Thesocietyharmoniousisanadministrativeworthtargetofgovernment,thelegitimacythatthegovernmentreputationrelatestothegovernmentdirectly,istocarryoutthepoliticalpowerstability,politicaldemocracy,promotepredominantpowerthatharmonizesocialpoliticalcivilization''''sdevelopment.Thesillofthegovernmentareputationisstillasocialreputationsystem,canguaranteethepositivemovementofthesocialismmarketeconomy,ispromoteharmonioussocietyofeconomicdevelopment,theconstructionmaterialcivilization,theimportancethatcarriesoutthepeopletolivetheoppositepeaceandhealthpropup.Thegovernmentreputationalsoistomoldthereputationculture,theconstructionspiritualcivilization,promoteharmonioussocialculturedevelopmentandpushthereasonableexploitationofresources,constucttheecosystemcivilization,promotetheguaranteepowerthatenvironmentharmonize.Shouldfromtheprinciplethatsetuptocurewell,strengthentheadministrationcultureconstruction,strengthenthegovernmentreputationconsciousness;thereasonablefixedpositiongovernmentrole,pushthegovernmenttoawareofselftogiveanewlifewithgovernment,raisethegovernmentreputationability;carryonthereasonablesystemarrangement,reputationbehaviorthreeaspectsthatenhancethegovernmentslicetopromotethegovernmentreputationactually.
Keywords:governmentcredit;socialismharmonioussociety;guarntee
“政府是由现实的少数人员组成的受一定传统、习惯、法令、规章约束公共事务管理行为的制度化了的行使公共权力的组织机构体系。”[1]政府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系统,其宗旨就在于为全体人民服务。政府信用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秉承以人为本、诚心为民的理念,认真恪守并有效履行法定权力和职责,科学制定和依法执行政策,信守对民众的承诺或约定而取得民众的信任。政府信用以政府能力为基础,这不仅包含一定的要求能力,即制定并执行政策的能力;还包括相当的支持能力,也就是体制和政策的包容性、回应性和服务性[2]。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着力建设和谐社会”列为政府要突出抓好的三大任务之一,这标志着在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政府将发挥主导作用,而这种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信用的高低。
一、政府信用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
1.政府信用是和谐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
政府信用是实现政权稳定、政治民主,促进和谐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政治稳定的基础,因为政府信用直接关系着政府的合法性问题。政府合法性的直接基础是人民的信任和认同,而认同又源自政府信用。良好的政府信用有利于增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相互回应,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理解、信任、支持的“政通人和、稳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局面,这样就为政令的施行奠定了基础,为政府成功地工作创造了条件。由于政府权力由人民赋予,政府讲信用首先就要保证权力属于人民,并按人民的意志行使权力,保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政府信用还是政府权威的重要来源,是政府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的基础。权威意味着民众真心愿意服从政府的领导,认同和支持政府及其行为,是政府实现管理职能的基础。和谐社会政治发展的目的是要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而政府的诚信道德本身就是政治文明中行政伦理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作为一种文明的政治理念,政府信用要求政府是一个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公正政府、廉洁政府,要求政府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体现正义、公平、民主的价值理念,这恰好与和谐社会对政治文明的诉求相契合。而且,政府信用制度也是政治制度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讲信用的政府就是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来提高政府的政治权威,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政治文明的建设。
2.政府信用是和谐社会物质文明的重要支撑
政府信用是促进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建设物质文明,实现人民生活相对安康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起点,政府信用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3],而信用规则的制定、市场主体对规则的履行又有赖于良好的政府信用。政府信用最根本的表现是政府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来管市场管不了、管不到、管不好的事情,确保和维护市场经济主体的独立地位,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是要有一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基础设施、服务环境等,而政府信用则可以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信用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政府信用还是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建立的前提,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良好的政府信用可以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物质财富。因为讲信用的政府执法公正,信息公开,这就可减少市场经济主体的信息搜寻费用、沟通成本、谈判成本、监督成本,进而提高经济效率。而且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较低的行政成本,也间接地增加了物质财富。此外,政府信用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财富,良好的政府信用能够提高国家的竞争力,所谓“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4]。
3.政府信用是和谐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政府信用是塑造信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促进和谐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信用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推进器,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支撑民族进步的脊梁。信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信用至上”、“信誉为重”,“诚信光荣,失信可耻”,其主要内容是确认和信奉信用是公民立身立业之本、企业生存发展之本、国家繁荣昌盛之本的意识,确认和信奉在平等的基础上互利双赢的意识,确认和信奉依法经营、循章办事的规则意识。信用文化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社会信用系统的核心的政府信用对全社会的信用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是衡量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一个标尺,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孔子曰:“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一个社会道德标尺的确立,必然是比照这个社会的领导群体来确定的。没有守信的政府,便不可能有守信的公民,也就不可能建设一个信用社会,社会和谐就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所以,作为官德的一个基本内容——信德对民风和社会的道德风尚有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为政者守诚讲信,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就能为人民群众树立良好的榜样,促使人民重视信用。一个讲信用的政府能提高全社会的诚信道德,培养社会的信用意识,有助于信用从狭义性、功利性向本原性的提升,从而促进和谐社会信用文化的发展。
4.政府信用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保障力量
政府信用是推动资源合理利用,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环境和谐的保障力量。人与自然和谐,即人与所处的环境和谐共生,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讲信用的政府是责任政府,生态责任是政府信用的题中之义。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但资源消耗巨大,环境破坏严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当代人的发展不能得到持久的资源支持,后代人的发展权也将受到严重损害。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5],“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化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控制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6]。生态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人类滥用自然、涸泽而渔的方式损害了文明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没有了生态文明,一切文明也就没有了享受的前提。所以,近年来尊重自然规律、维护代际公平、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绿色GDP”、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都被政府奉为重要的执政理念。
二、提升政府信用,促进社会和谐的途径
理论上讲,政府守信就要求政府履行其管理社会、保证人民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与公众利益等政治、经济责任与义务;而现实中的行政腐败、决策随意、行政不作为、官僚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等政府失信行为,已成为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1.树立善治的理念,加强行政文化建设,增强政府信用意识
善治的基本要素是法制、透明、责任与回应,这就要求优化政府的价值取向,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大力培养政府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强化其信用意识,增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守信的自觉性。务必做到言出有据、言而有信、严格执法,提高行政水平和决策能力,减少决策失误和管理失职,避免投机性行为带来的政府失信。行政道德是公务人员起码的行政从业规范准则,公务人员要把守信作为行政道德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和规范,使诚信成为公职人员的最基本的义务和行政观念。应转变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强化履职尽责的公仆观,强化勤政廉洁的人生观,做到为官治世求“正”,为民服务求“真”,为公立业求“实”,为人行事求“信”。同时,加强行政文化建设,推动政府信用文化发展,使其“由人治型行政文化向法治型行政文化转变、由集权型行政文化向参与型行政文化转变、由封闭型行政文化向开放型行政文化转变、由一般型行政文化向专业型行政文化转变、由管制型行政文化向服务型行政文化转变、由全能型行政文化向分化型行政文化转变、由扩张型行政文化向约束型行政文化转变。[7]
2.合理定位政府角色,推动政府自觉和政府再造,提高政府信用能力
应对政府进行合理定位,促进政府的职能转变,建设有限政府。政府应履行创造环境,制定政策,监管市场,提供服务的职能,弱化其经济利益主体的角色,切实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应增强政府的法律观念,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权威,保持政策的统一性与连续性,建构法治政府。应实现政务公开,及时政府规章、措施和政务信息,建立信用信息披露平台,完善决策听证、人民建议征集等制度,增加政务活动的透明度,建设透明政府。应简化行政程序,推行电子政务,讲求廉洁高效,强化危机防范与治理,建构有效政府、廉洁政府、服务政府。政府守信的条件是政府既要具有一定的要求能力(制定并执行政策的能力),更要具有相当的支持能力(体制和政策的包容性、回应性和服务性)。应增强政府的自我规约能力,自觉地建立自我规束机制,限定自身行动的权限、程序及领域,提高政府的要求能力。应自觉输入时代信息,转变行政观念,通过向社会和公众提供优良的公共产品,来引导、推动、促进社会的快速、均衡、稳定、持续地发展进步,提高自我更新能力。另外,应满足社会成员的特定要求,还要包容和支持公民泛化的要求,同时培养公民及社会自主发展的能力,提高政府的信用能力。
3.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强化政府的信用行为
“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8]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政府信用的保障,应完善政府信用的实现机制,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完善政府失信的救济机制(国家赔偿)。要完善监督(司法、媒体、社会)和制约机制(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充分利用现有的行政监察法、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从行政权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形成对各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制约机制。优化人事制度,建立政府信用考评机制,把考评结果记录在案,作为奖惩依据。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科学设定执法岗位,规范执法程序,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对有关执法文书立卷归档。实行重大政策的人大代表表决制度,广泛推行政策制定的听证会制度等等,形成公开化、民主化的决策机制。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行重大事故责任倒查制度,减少政府行为过程的主观随意性和偏差,还可以借鉴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实行决策受益或受害情况申报或告知制度。如果决策部门的一些公务人员将因这一部门的新决策的出台而受益,那么就要申报,必要时还应回避,不参与决策过程。
参考文献:
[1]乔耀章.政府理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8-9.
[2]金太军,袁建军.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政府能力考量[J].社会科学战线,2006,(4).
[3].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1-11-27.
[4]荀子·议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6-927.
[7]韩莹莹.论中国行政文化的现代化[J].理论与改革,2002,(1).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