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生态现代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科学技术作用论。在生态现代化理论看来,科学技术是治理环境恶化、改善环境,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手段。它认为,虽然环境问题的出现与科学技术有关,但科学技术并非是造成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科学技术在预防和治理环境问题时有着更重要的价值。实现生态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轨迹要改变方向,不能是发展以前的与自然对立的、破坏环境的技术,而是要大力发展先进的环境技术。一方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自然的危害;另一方面也能减少生产过程及其产品造成的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良性互动。
(二)环境问题策略论。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治理环境采取的是传统策略,即“应付治疗”的补救策略。这种方法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随着环境污染在全球范围内普遍的发生,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传统策略存在的缺陷。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环境问题的解决应从补救性策略向预防性策略转化”。所谓补救性策略是指对破坏环境的产品和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给予修复或补偿,由此消除污染;所谓预防性策略是通过技术创新使得生产及其产品不对环境造成影响,同时通过对经济和社会结构进行调整。消除那些引发环境污染的生产与消费方式。生态现代化理论把从补救性策略到预防性策略的转变看作是实现生态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市场、政府和公众作用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很注重市场、政府与生态现代化的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张一致,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能同步进行,经济与生态之间是可以实现双赢的,而不是不相容的。市场在实现生态现代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遏制污染的新技术必须通过市场才能使生态走向可持续发展,政府是不能干预的。然而,这丝毫不否认政府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在生态现代化中,政府应该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环保政策,变补救性策略为预防性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发展的环境代价。市场和政府的重新定位也改变了公众在生态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新技术通过市场化运作和政府的鼓励,得以在公众中广泛传播,这大大调动了公众的参与意识,从而使他们成为生态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弱化”与“强化”论。生态现代化理论有“弱化”与“强化”之分。所谓“弱化”理论就是指用科学技术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提倡由科学界、经济界与政界合作,共同参与制定政策。这种理论针对的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可以利用这一理论巩固它们在全球的垄断地位,从而把其他国家排除出去。而“强化”理论则把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注视扩展到全球范围,这有益于全球民众对环境问题进行关注、参与和交流,可以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指导性的、全面的、开放的策略。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人类的环境意识正在发生转化,即逐步由生态现代化“弱化”意识走向“强化”意识,这是人类环境意识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当前我国城市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政府管理能力与国际竞争力。联合国权威机构预测,“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也必须走城市化道路。近年来的发展表明,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城市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带动了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工业增长值的6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5%,国内生产总值的70%,国家税收的85%都来自城市,中国城市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然而,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快,并长期受到传统城市化理念的影响,使得我们片面追求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城市环境问题和生态建设,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一方面,我们在城市化过程中资源利用不合理。拿土地资源来说,近20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的数量增加与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占用土地的面积也逐年扩大,这使得全国耕地面积迅速减少。从2004年土地变更调整结果来看,全国耕地面积由1996年10月底的19.5亿hm2减少为2005年10月底的18.31亿hm2,耕地净减少1848万hm2,人均耕地由1.59hm2降为1.4hm2。与此同时,土地利用率低,浪费比较严重。据有关专家统计,我国近几年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除北京和上海等少数几个城市有上升趋势外,其他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均出现下降,城市土地的4%--5%都处于闲置状态,40%被低效利用,城市平均建筑容积只有0.507,远远低于工业化国家的水平。
另一方面,环境污染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又一严重问题。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仍然存在重视经济和忽视环境的问题,尽管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但解决这一问题还缺乏必要和有力的措施。拿城市交通对环境与资源的危害来说,随着私家车的增长,汽车越来越成为城市能源消耗和环境恶化的主要方面。2000年我国汽车消耗油量为4800万吨,比1999年增长7.81%,大大超出了过去10年我国每年平均能源消耗2.6%的增长速度。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的汽车燃料需求量将达到1.5亿吨,是1999年的3.34倍,年均增长5.92%。同时,据环保总局估计,2005年我国机动车排污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的平均比例将达到79%,汽车尾气污染将对人类的生存造成致命的损害。不仅如此,城市垃圾、噪声污染、水污染、沙尘污染和烟油污染等也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严重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这些问题将引起严重的生态失衡,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总之,在传统的发展模式影响之下,我国城市发展仍然存在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以及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城市的发展模式必须转变。在这一方面,生态现代化理论则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了启发与指导,为我国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向生态城市发展,使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互利双赢。
三、生态现代化理论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
对于“生态城市”而言,目前学界还未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它使得经济与环境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城市是人类改变传统发展模式,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结果,也是未来城市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向。它不简单等同于自然保护主义的“绿色城市”,不仅仅指“天蓝、地绿、水清”这些城市形象,更重要的是,它有一套良性的生态机制,能够使城市的生态形象与生态功能相统一、协调起来,从而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那么,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生态现代化理论启示我们:
第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生态观。传统观念把自然环境作为为人类服务的工具,人类可以对之任意处置。然而,在现代生态城市建设中,我们不应该把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作为相对立的两极而应把它们看作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仅如此,我们也不能把对“生态城市”的理解片面化,认为只不过是要搞绿化建设,而是要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解为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自然环境生态化相互协调发展的统一体。社会生态化表现为社会发展的和谐有序,社会环境公平、公正;经济生态化表现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利用合理高效,生产消费模式可持续等;自然环境生态化表现为自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有机结合、和谐相处。我们必须把这一理念贯穿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始终。
第二,积极发展生态科技,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生态现代化理论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把革新技术看作是实现生态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生态科技是一种系统的科技,它不仅具有传统科技的专门性功能,而且还具有系统性功能,因为它在维护生态系统协调的同时,还能够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当前,我国应该鼓励发展生态科技,发挥生态科技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例如,我们正在倡导的清洁工艺就是这样一种生态科技。清洁工艺是对产品和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保战略的工艺,它不包括末端治理技术,如空气污染控制、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焚烧或填埋,而是通过应用专门技术,改进工艺技术和改变管理态度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中,积极发展生态科技有助于从源头上遏制环境污染并提高生产效率,达到环境与发展的双赢。
第三,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公众的作用。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我国政府应该改变其
计划经济时代的功能,把工作重点落实在完善基础设施,制定环境政策,弥补市场失灵上。在我国,那种认为“环境保护只能是增加成本”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政府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选择时,常常是选择前者,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为此,我们应该提倡生态现代化理论中关于“防治污染有回报”的理念,从而使政府在制定策略时从长远考虑,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减少对市场运行的过度干预,鼓励创建生态市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设生态城市。例如,在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运营上,政府应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和负责必要的投资,然后就是要通过商业资本、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等各种途径筹集资金,拓宽投资渠道。当设施建成以后,要实行市场化运作,使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此外,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还应鼓励公众参与。在实行开放政策条件下,政府、市场、公众都应当共同谋求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其中公众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在决策时应该调动公众参与环境和发展问题决策咨询的积极性,充分听取公众意见,保证政策的公平、公正,因为公众才是环境政策的真正拥护者和执行者,公众的行动关系到政策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如何,只有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才能真正实行好。
第四,着眼于整体,建设生态城市系统。生态现代化理论正在从“弱化”理论转向“强化”理论,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也不应该只局限于个别城市,而是要着眼于整个区域、国家乃至全球。我国城市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不平衡性,因此,在具体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时,不同的地区应有不同的模式,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东部城市而言,其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现代化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应该反思并弥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并且还要把生态现代化融入以后城市的发展中,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而对于中西部一些相对落后的城市而言,很多仍在注重追求工业化和经济效益,应该加强环保意识,制定预防性措施,避免因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导致城市生态的破坏。然而,无论是东部城市还是中西部城市,在发展中都应该有整体观念,要放眼整个区域,放眼全国乃至世界,不仅从世界生态城市建设中吸取经验与教训,而且要处理好单个生态城市与区域、国家和世界的关系,使生态城市之间能够相互借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形成一个生态城市系统,从而为实现全球生态现代化营造良好氛围,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摘要: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当今一种颇具影响力的思想,主要包括环境问题策略论,科学技术作用论,市场、政府与公众作用论以及“弱化”和“强化”论等基本内容,它为解决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启发,即要树立现代生态观,积极发展生态科技,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公众的作用,建设生态城市系统。
关键词:生态现代化理论;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反思而产生的。它最初由德国社会学家胡伯提出,并首先在一些西欧国家特别是荷兰、德国和英国产生了较大影响。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生态现代化理论从一开始强调技术创新对生态现代化的作用,到注重政府和市场等其他因素在生态转型中的作用,再到关注全球生态现代化的研究,逐渐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