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创新教育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创新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创新教育

[摘要]高校创新教育是创新教育的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光荣使命,我国高校创新教育是社会主义的创新教育,必须坚持创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创新教育中,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型人格。高校创新教育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是搞好专门的常新教育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二是搞好渗透在各学科中的创新教育,要求全体教师用创新精神来从事教育。[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传承教育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全新模式,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在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活动应该处于一个什么地位,应该用什么导向来进行创新教育,根据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实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来开展创新教育,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决定着高校创新教育能否持之以恒、行之有效地开展下去,因此必须认真加以研究。一、高校创新教育的定位创新教育和创新型教育是有区别的,但人们往往不加区别,造成不少混乱。创新型教育是相对于传统型教育而言的,创新教育是相对于传承教育而言的。所谓传承教育是指以文明传承为教育目的,以现有的知识、现行的社会规范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文明发展为教育目的,以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高校创新教育是高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现阶段由传统型教育向创新型教育转变过程中高校创新教育担负着推动教育观点创新、推动教育队伍创新、推动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任务。高校创新教育是一种方法论教育。创新教育与数学、哲学、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方法论等学科一样,归根结底是一种方法论教育。所不同的是,数学课培养的是逻辑思维,哲学课培养的是辩证思维,而创新教育课则是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高校创新教育是一种能力教育。能力是对知识的运用,高校创新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创新教育是一种人格教育。创新型人格是指主体在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人的成长和促进创新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优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绪、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甘自恒认为创新型人格可概括为以下几项素质:“(1)为人类造福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2)对祖国、人民和亲友赤诚的爱心;(3)善于对他人交流互补,友善合作的精神;(4)善于抵制继承、综合创新的精神;(5)勇于反思、质疑,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6)敢冒风险的大无畏勇气;(7)重实验、重实效的求实精神;(8)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毅力;(9)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精神;(10)独立思考、敢为人先,敢争第一的开拓精神;(11)热爱事业、创岗位一流的敬业精神;(12)知难而进、自信、自强的精神;(13)扶贫助残、救死扶伤、助人为乐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二、高校创新教育的导向创新是人的本质要求,人类开始步入知识社会,也意味着步入了创新社会,创新社会化,社会创新化。创新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说一个人人创新、时时创新、事事创新、处处创新的时代即将来临。面对即将到来的创新化浪潮,高校开展创新教育是正当其时的。创新是一种社会活动,必须有相应的社会规范来引导和约束。高校创新教育不能只重技能不重伦理。我们需要创造力丰富的大学生,但更需要具有良好道德的创新者。创新能力的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相应的创新伦理、创新制度来规范约束创新活动,那么创新能力就像一个“潘多拉的盒子”,各种丑恶现象会打着创新的幌子改头换面,招摇过市,危害社会。

社会主义国家的创新教育应坚持创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导向。高校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德。创新品德指勤奋、坚毅、人道、理想、奉献以及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努力的品质。创新应以推动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为取向的。违背推动社会发展和造福人类这个取向的创新是创新品德所不允许的。富兰克林“乐于用自己的发明为别人造福”。爱因斯坦提出,“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人类造福”。他说:“一切人类的价值基础是‘道德’,‘道德’是对全人类更加幸福的命运的善意的关怀。”数学家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把巨大的能力用于卑鄙的目的就是犯罪。创新伦理是规范导引创新活动的理论。创新活动包括科研学术创新、文学艺术创新、知识产权创新、生产创新、生活创新等多方面。创新伦理就是规范这些活动的伦理。最基本的伦理规范就是创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具体说来,包括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违法乱纪,不违反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创新权,尊重已有的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等等。创新伦理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学术界还鲜有论述。在进行创新伦理教育时,可以以科技伦理为例子进行教授。创新伦理教育既要在创新教育中强调,也要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创新能力,要反对滥用创新能力危害社会。三、高校创新教育的路径选择社会变迁存在着路径依赖,还有以制度、文化来限定变迁的路径选择。许多高校的教育者其教育理论还没有转变过来,高校创新教育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能够长期坚持并取得实效的高校并不是很多。我们认为,弥补教育质量方面的缺失和促进创新需要有一系列的相关措施。教育行政部门在创新教育方面显得有些动作缓慢。创新教育还没有成为所有高校的公共选择课,国内也没有一所师范院校开设创新教育本科专业来为创新教育培养师资。虽然现状不容乐观,但是事在人为。高校创新教育应该积极主动地开展起来。高校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但说起来有两条,一条是专业化,一条是学科化。所谓专业化,就是通过开设《创造学》、《创业学》、《创新学》、《创造心理学》、《创新教育学》、《创造工程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学科化,就是将创新精神渗透在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两条要并行坚持,双管齐下。创造学是研究创造主体、创造发明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对于指导创造性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方法具有直接而有效的作用。建议教育部把创造学列为正式学科和正式课程,要求大,中、小学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设不同层次的创造学课程;把创造学教育作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方式,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实施创造性教育。把创造学作为公共课,十分必要,但仅靠一门公共课是很难取得很好的创新教育效果的。必须积极探索把各种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创新教育思想相互渗透、紧密结合并融会贯通的路子。只要处理得当,不仅不会影响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专业课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记忆更加牢固,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取得两全其美的实际效果。近年来,许多关心专业课创新教育的专家、学者们对课堂教学提㈩了很多好的建议和具体方法,如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等创新性教学方式,以便在课堂上活跃创新思维,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氛围,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发现问题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