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农村建设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对高等教育有着广泛且深刻的需求,高等学校需要努力承担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使命。越是重点大学越需要支持新农村发展。各级各类高等学校都应该也可能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关键词:高等学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新农村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与教育的联系至深至切。本文以“新农村建设与高等学校的新使命”为题,重点阐释高等学校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并探讨高等学校如何支持新农村发展。一、新农村建设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出发,一直关注并致力于农村建设。在50多年来的社会发展实践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不断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目标也在不断调整、变革与更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寄寓着中国政府和全体中国人民坚定不移的信念,同时也寄寓着对美好生活的殷殷向往与热切期盼。新农村建设已是一种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概念。在告别旧世纪跨入新世纪的重大历史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再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愿景与目标,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是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今日的新农村建设,是对既往的农村建设的一种承接,同时也是立足在既往农村建设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开创。解读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理解它的新的立意与新的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简洁的二十个字,内涵无比丰富,立意清新而高远。今日的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治民主建设的同构与整合,是如此深刻如此强烈与鲜明地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今日的新农村建设,深深寓含着对教育的需求,其中特别寓含着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一方面,新农村建设本身必需也必然包含着农村教育的建设。没有农村教育的发展,我们无法想象农村新的发展。回顾五十多年中国农村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新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表征,反映着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乃至政治民主建设,均是不可须臾与教育发展相分离。而今新农村建设的向前推进,不仅继续要求农村基础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相伴而行,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助动器。今日的新农村建设,深深寓含着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对此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予以认识:(一)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持新农村建设指向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首先是指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含义是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对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与此同时,农业现代化也是一种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这意味着对科学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的主体是农业劳动者,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科技素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性条件。时至今日,中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依然偏低,这既与现行的农业经营体制有关,也与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有关。“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2000年,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79年,仅相当于初中一年级文化程度;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4年,相当于初中毕业和高中一年级入学的水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79年,平均为高中二年级文化程度。”而在世界发达国家,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并不低于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这也构成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农业现代化过程是变革传统农业,变革传统农村,变革传统农民的过程。它依靠农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也愈益深切地要求高等教育的介入与支持。(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持今日的新农村建设是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相联系,也是与农村非农产业的不断发展相联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它是当代中国农村发生重大变革的表征,也是新农村建设需要进—步妥善解决的问题。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甚多,其中农村劳动者文化科技素质偏低是制约转移的重要障碍。“在城乡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既定条件下,中国现在进行的结构性调整导致的主要不是周期性或磨擦性失业,而是结构性失业,即现有城乡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不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于庞大的仅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后备军来说,大中城市为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村劳动力提供的就业机会仍是极为有限的。”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需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它不能仅依托向现有城市的转移,同时更需要通过进一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经济和进一步推进农村城镇化而实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合理转移将愈来愈需要深度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以适应非农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需要,这从另一层面反映出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持。(三)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持新农村建设指向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同时要求农村文化发展和民主管理水平的提高。新型农村社区旨在使农村人口更能享有现代文明并感受生活的幸福。这其中包含着农村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形成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需要“合力”的作用,但它离不开教育的参与。这里的教育不只是基础教育和作用于劳动力培训的职业教育,同时还需要有卫生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法律教育等等。新型农村社区是一种学习型社区,是一种需要建构起终身教育体系的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需要有教育的支持,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支持。(四)以人为本的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持建设新农村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核心是以人为本。正是定位于并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我们提出建设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建设新农村是从农村人出发并为了农村人。我国城乡差别的存在本质上是“城市人”与“农村人”差别的存在。这种差别并非先天固有,而是后天形成。“城市人”与“农村人”的差别突出地体现在教育的差别上。一种根深蒂固的且是带有偏见的观念是:“城市人”应该是受过更多教育的人,而“农村人”则是可以少受教育的人。这种观念实际上在严重制约“农村人”的发展,因而也制约农村的发展。城乡教育差别的现实存在,也突出地表现在城乡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状况的严重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处于一种游离状态。高等学校的开设仿佛不是真正朝向农村人为着农村的发展开设,而是为着农村人脱离农村的开设。高等教育客观上在“城市人”与“农村人”之间立起了屏障。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农村建设,需要不断消解“城市人”与“农村人”的差异,弥合“城市人”与“农村人”之间的鸿沟。让高等教育更多地面向农村,让高等教育惠及更多的农村人,也许这是真正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农村建设之必要。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持,高等学校同样需要把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视为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使命。今日的高等学校为什么要特别强调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我们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予以回答:
(一)从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看高等学校的时代使命总理在《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方针。”新的方针的确立对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它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路向,同时也提供了保障。深入思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方针,我们可以认识到,这种“反哺”与“支援”不仅应体现在“物力”上,同时应体现在“智力”上,体现在“人力”上。“智力”与“人力”的支援对于新农村建设既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支援,又是一种更具有持久性、长效性的支援。而在思考“智力”与“人力”支援之间,我们自然会想到高等学校。正是着眼于贯彻落实新的指导方针,我们认识到高等学校需要承担的时代使命。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智力”“人力”支援而言,如果舍弃高等学校,谁还能更有资格更有可能肩负起这种支援的责任?(二)从高等教育的方针与任务看高等学校应肩负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与任务是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工程,关键工程是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现代化的农村并无二致。新农村便是指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村也便是新农村。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言,没有今日的新农村建设我们难以想象有真正的现代化。当整个国家将今日现代化建设的重心定位于新农村建设之时,一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机构、团体又怎能游离新农村建设而谈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强调高等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理所当然地要强调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由此也决定着今日高等学校的重点服务方向与服务目标。(三)从现代大学的职能看高等学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可能性大学职能经历着一种历史的演变,现代大学已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大职能,这三大职能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立足于对大学职能的考量,我们可以认识到高等学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不仅是因为有这种服务的需要,同时是因为有这种服务的可能。首先,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人才,甚至离不开高级专门人才,而培养人才则是高等学校的天职。高等学校唯有面向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唯有让更多的人才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才可能使农村建设有人才可依。其次,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科技发展。这里的科技发展决不只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而是具有更广泛要求的科技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一种系统工程,支撑这种工程的核心要素是科学技术。发展科学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今日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其三,今日高等学校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可以侧重于服务新农村建设。时至今日,中国依然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建设新农村表明农村社会是最需要关注的社会。高等学校可以把服务农村社会作为现阶段更重要的职责与使命。三、拓展高等学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路径(一)重点大学应重点支持新农村建设在我国数以千计的高等学校中,重点大学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重点大学之所以称为“重点”,乃是因为这类大学在人才培养、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上具有更多的优势,能更有效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鉴于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现代化的重点与关键,国家的重点大学甚至是力求创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更需要特别增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意识,强化其服务功能。如果重点大学游离于国家现代化的“重点”之外,那又怎样彰显重点大学的价值与意义?在致力于新农村建设的宏伟事业中,重点大学应该大有作为,也可以大有作为。这里至关重要的是重点大学是如何理解自己的地位,如何认识自己的“重点”作用?长期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越是重点大学,越是科研型大学,越是争创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仿佛是越远离农村建设的大学。这种状况的存在,既影响重点大学功能的应有发挥,也对农村现代化发展形成制约与障碍。面对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与长远需要,重点大学应该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发展定位,不断拓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功能。无论如何,重点大学应重点支持新农村建设。(二)继续增强高等农林院校、师范院校、医学院校和地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师范院校、医学院校为农村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为农村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今天,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这类院校负有更重要的使命与责任。这些年来,我国较多的农林院校,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都在向综合型大学发展,这种综合化发展固然有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增强学校办学实力的功效,但在各类院校追求综合化发展过程中,又令人隐隐约约地感受到客观上弱化为农村发展服务功能的倾向。高校的综合化发展自然是指向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因而也需要更好地指向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使高等农林院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为这类学校展示着新的发展前景;农村基础教育的加强与发展,需要有更多优质的中小学教师,师范院校应致力于更好地培养这样的师资;农村人口的医疗卫生状况虽在改善,但还处在令人堪忧的境地,中国广阔的农村对医学人才仍是思之若渴,求之难得,医学院校自然应更努力地提供这种服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快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本身具有地方性的特点。这种地方性应该深切地指向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如果地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当地的农村建设,培养的人才不能向农村输送,这类地方性高等职业院校又怎样坚持办学宗旨和保持院校发展的生命力?毫无疑义增强地方高职院校对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这类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三)加强高等学校面向新农村建设的科研协作与攻关,以此拓展高等学校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功能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探究的事业,它对科学研究有着深切的需求。从整体上看,中国当下最重要的科学研究莫过于对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对新农村建设的科学研究不仅应体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层面,同时也应体现在农村文化建设,政治民主建设的层面。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国各种层次的高等学校都可以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选择科研课题,组织科研攻关,以使高校科研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形成紧密的结合。(四)促进高等学校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支持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要以更良好的政策导向和更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另一方面可在全国高等学校继续实施支持农村发展的行动计划,鼓励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同农村发展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加强对口支援。应该形成一种广泛的、积极的社会舆论,倡导高等学校的各种教学机构、科研团体、甚至师生个体,深入农村、定期或不定期地服务于农村。加强高等学校与农村发展的双向互动与交流,以使高等学校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形成相互促进的局面。参考文献:[1]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5.[2]张晓山。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J].新华文摘,2003,(5).[3]。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6-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