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等农业教育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等农业教育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等农业教育管理

摘要:当前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中国古老的农业社会在变革,几千年贫穷落后的农村社会正在向小康社会迈进。高等农业教育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传播先进文化,提升农村教育等方面,这些作用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关键词:高等农业教育;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作用人类发展到今天,不可能没有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促进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同样,高等农业教育必然要促进农村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发展。那么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发展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问题是教育的本体问题。本体问题是极为复杂的,本体问题的解决才是问题的真正解决。杜威提出了“教育无目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活动过程,它不需要某个终极目的作它的价值指南,其价值定向就在于教育过程之中”。我国教育界似乎对教育的哲学问题缺乏深入思考,对教育应为了什么只是服从性的认同,或者简单地肯定教育的政治基础。教育为某阶级服务已成为实在的教育规训,成为教育制度、管理人文建制的理论基础。“世界著名的高等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先生提出高等教育存在两大哲学基础,即政治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这种思想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存在状况,只是我们长期以来强调的是“政治目标”和“为国家服务”,从而忽视了“认识论基础。”而且这种“政治目标”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愈来愈被强化。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为政治服务的思想在我国已经根深蒂固,而且对我国的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教育为政治服务是合理的吗?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政治吗?教育怎样为政治服务?为政治服务又是为了什么?这些问题是值得研究的。教育要为政治服务,而且必须为政治服务,但为什么样的政治服务,这是需要研究的,教育要为优良政治服务。为政治服务并不等于为无产阶级服务,也不能囿于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只是阶级社会中的一个阶级。教育要为全人类服务。教育也可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如职业教育,然而教育的本性是培养人的,培养人也不能囿于生产劳动。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已经得到了彰显,教育价值开始转到经济上来了。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中,教育必须为经济服务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了。教育为经济服务是合理的吗?教育怎样为经济服务?为经济服务又是为了什么?这些问题不是有待思考的问题,而是根本“不合理”地成为了“合理”的问题。在中国的社会现实中,教育不为经济服务是难以生存、发展的。教育必须为经济服务,经济是教育生存、发展的基础。经济是最大的政治,归根结底教育为经济服务就成为了为政治服务。政治是一种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是规训人的工具。如果教育为经济服务,经济是最大的政治,这无异于教育服从经济,经济服从政治,即教育→经济→政治。教育在这里不仅成为了“最小”单位,成为了社会的边缘,而且教育还成为了“工具”的工具,成为了统治人的现象。教育不是统治人而是培养人的,培养人不是一种简单的说教活动,而要有雄厚的经济为基础。高等农业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的发展是为了人的发展,经济是人生存需要的“产物”。高等农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也只能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发展首先要促进经济的发展。人的发展首先要保障人的生存,生存问题首先是经济问题,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人的发展。如果说经济是人生存的内容,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应为经济服务。为经济服务只是为人服务,为人服务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说经济是人发展的必要条件,那么教育为经济服务是合理的。但教育为经济服务并不是直接的,她需要通过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等。高等农业教育固然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高等农业教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先导性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农业发展是首要的。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的到来,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有学者预想中国农业的未来是“精细农业”、“生态农业”、“知识农业”、“社会化大农业”等。这种预想的具体内容可能有些不准确。农业和工业在未来将会消失其界限,农业必然工业化,未来的科学技术是什么样,农业也就是什么样。农业和工业在现代社会已经结合在一起了,现代许多农业产品都是经过科学技术“制造”、“培育”、“选择”等创造出来的。我们预想未来的农业:第一,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天人合一”的农业,即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的农业。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的发展都必然要以破坏环境为前提。人类在地球上每走一步必然要在地球上踏上一步。人类如果要生存就必然要发展农业,发展农业必然要破坏环境。破坏了环境就要保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过程又是破坏环境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生态农业。第二,信息农业。所谓信息农业,是以信息科学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以信息技术作为决定性要素的新型农业。农业生产过程完全通过信息控制或控制信息,农业生产将告别面朝黄土,背向青天的传统生产方式,信息农业是农业发展的趋势。第三,系统农业。所谓系统农业是指农业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我国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的经营必然转化为联合性的大生产。农产品的种植、收获、加工、运输、销售必然系统化。未来的农业是社会化的大生产,社会化大生产使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有机整体。“这一生产方式将大生产与大服务,大市场联系起来,做到农、工、商、教、科、文,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因而这一生产方式又是一种社会化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是一种系统工程,农业生产的各方面普遍联系在一起,不是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刀耕火种式的生产。总之,未来的农业是与现代化大不相同的农业,可以预想到,未来的农业是一种“意志”农业,是人们通过科学技术革命,凭着自己的创新,使农业成为人们想象出的一种存在,一种物态化的东西。

这样的农业不是凭经验,更不是凭力气就能进行生产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黄土地上辛勤劳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的农业生产既需要有专业知识,又需要通晓经营、管理,即通晓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只有高等农业院校才能培养出来。因为农业院校毕竟是以农业科技为基础的学校,其他院校无法代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办学效益。要区分不同地区、科类的学校,确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高等农业院校的目标和重点,是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是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没有人才就没有小康社会的建设。其次,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邓小平同志说过:农业问题最终要靠科技解决。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高等农业院校是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大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培养人才,而是发展成为多功能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大学。大学为社会经济服务不同于政府部门,也不同于单纯的科研机构,大学为经济服务是通过人才的培养而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是为了培养人才进行的。“大学为经济社会服务的重要特色在于:它应不仅仅满足于关注社会的当前需要,而应具有前瞻性,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为社会持续发展创造新的思路和机会”。所有大学都应该为经济社会服务,如何为社会经济服务这是任何一所大学都面临的问题。由于大学分工的不同,特别是中国的大学是在学习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而形成了按行业办学的特色。农业院校如何为农村经济社会服务,首先要分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特点,根据农村经济社会的特点制定高等农业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目标、途径等。从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而言,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是重中之重。在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工业支援农业是新的转向;成立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化是新的趋势;解决“三农”问题,从增加农产品转化农民增收的问题,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迈进,等等,是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内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决定了高等农业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服务,发展科学技术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传统农村经济社会向现代经济社会转化,需要科学、技术及人文精神的支撑。这种支撑是全方位的,例如,农业工业化需要工程技术的发展;城乡一体化需要农村社会学的发展;增加农产品转化为农民增收需要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迈进需要先进文化建设等等,这些发展变化都是小康社会的内容。高等农业院校既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又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大本营。农业院校在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方面拥有雄厚的力量,硕果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院校几乎都在向综合性大学发展。这不仅能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更为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为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打下基础。第三,在建设先进文化方面。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生态,当前中国农村的文化生态正处于由“原始”状态向“现代”状态的变化过程中。在几千年小农经济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化生态是旧式的,已经与现代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不相适应。而农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另一方面又使旧式的文化系统受到冲击,农村文化落后或者说反生态文化仍客观存在着,文化污染现象严重,这对于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都是极为不利的。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首先需要先进文化的建设,建设先进文化就是建设小康社会。高等农业教育在这种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不仅责无旁贷地要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贡献力量,而且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达到了高度统一。我国高等教育虽然是按行业构建起来的,却缺乏系统的功能分工。高等农业院校与农村文化建设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农业院校如果不为农村文化建设作贡献,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高等农业教育怎样为农村建设先进文化服务,这不仅是一个方法论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建设服务机制,从操作层面上解决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途径。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有着内在联系,高等农业院校是创造先进文化的学府,高等农业院校创造先进文化就是在建设农村先进文化。农村先进文化的建设主要在于:加强农民价值观念的教育;加强风俗习惯的改造;加强道德规范的建设;加强法制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速科学技术推广;加强社会制度建设;加强自然条件的保护,等等。这些内容都与高等农业教育息息相关,高等农业教育要把这些内容纳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使农业教育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融为一体。例如,为农业发展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农村发展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农村教育发展进行指导和提供帮助;加强与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等的联系;通过“三下乡”流动图书馆、科教电影、农业技术讲座等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从而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还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龙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先导作用。高等农业教育不仅是“龙头”的一部分,而且更应该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中发挥先导性作用,因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内容,本身就是高等教育生命力的内容。高等农业院校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中发挥先导性作用,同时也是在加强自身建设。参考文献:[1]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0.[2]李福华。高等教育哲学基础新探—兼评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3,(4):26.[3]屈炳祥。我国未来农业四大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4):117.[4]王存。组织环境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19.